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这是一篇围绕不吃药不打针的疾病记录
首先,需要搞清楚了,我们与孩子的共同敌人是病菌(病毒、细菌等),而不是孩子身体的症状(发烧、咳嗽、打喷嚏、流鼻涕)
其次,我对发烧流程一般建议:
1、核心体温超过38.5°,就医化验,循证判断,(可以拒绝配药)
2、3天后复诊,
3、多喝奶、多睡觉,等待康复。
39.9℃ENJOYTHESUMMER39.9°,很多父母看到这个体温值,心里一定会很慌张。
下图截取自小米有品秒秒测婴儿智能体温计的体温曲线:
体温曲线
群里有一位名叫“向日葵的物语”宝妈告诉我:“快四十度,医院打针了。”
说到今天,是美国感恩节,我每晚在睡前都会和孩子说一声“谢谢你的陪伴”,孩子会兴高采烈地回复我“好呀”。
任何节日,都具备意义。
我对仪式感理解:并不是我给你买一件礼物,而是我告诉你,你的存在对我来说无比重要。
昨天孩子早早就睡了,但早上的孩子特别焦躁不安,他的情绪告诉我:病了。
我总结了几点:
一、疾病的新理解
二、用药的新理解
三、分离情绪的新方案
四、冲鼻子的新方案
疾病是畏寒?ENJOYTHESUMMER第一点,是疾病的新理解。
我观察到孩子的手脚冰凉凉,小脸红扑扑的,还时不时浑身微微抖动。
“寒从脚起,热从头散”不正如此吗?
血液在体内的流动,就像一辆辆急救车队,把“急救队员”输送到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大脑和内脏,保护好生命体征的正常运行。
同时,白细胞护卫队也会积极赶往身体中心战场,一场保卫大作战即将拉开帷幕,这也是对手脚冰冰凉的诠释。
全身发抖是因为虚寒引起,身体需要通过不断抖动来获取更多的热量,目的是让体温上升,达到杀菌的效果。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在北极圈地带钓鱼,突然掉进了一个冰冷的海水窟窿里,全身发抖把体温上升到不至于失温而丧命的体温值。
有人要问了,寒从脚起不就是因为受了风寒或受凉导致的吗?
其实真正的“寒气”在体内,中医学叫气血,现代医学也有解释这样现象叫血液循环。
那“外邪入侵”也很好解释了,它更不是天气现象,如大风、寒冷、雾霾啊,可以解释为由于病毒、细菌来犯,侵犯了我们身内。
现代医学的病从口入是正本清源的病理解读。
所以发烧的时候,如果添衣加被(捂汗退烧)、喝退烧药(强行退烧)都是对“寒、邪”不正确理解。
高烧的时候,和面对负面情绪用同样的策略,尽量全身心陪伴孩子,在高烧中让孩子多待一会。
常见儿童疾病,如普通感冒,我们要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比如给他竖起一个大大的拇指,多抱抱,多对着孩子微笑,增强他的信心和我们的信念。
中医学认为“热从头生,寒从足入”,而“寒从脚起,热从头散”是演变过来的一句民间俗语,最早起源于中医学解释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随后才被大众散播开来,引申为养生保健。
还有一些历史原因,比如房屋窗户是纸糊的,会漏风,古代也没疫苗,所以古人是畏寒怕冷,
因为当时的医学认知水平存在瓶颈。
我熟读博大精深中医理论,并参加大量临床实验后,了解到:
寒是症状,是结果,不是起因。
这里不一一解读中医学知识了,老祖宗的文章都是文言文写的,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细心的诠释,而不是断章取义,字读半边,否则就变相为控制孩子的伪中医,叫“中医信仰”(一种丧失理性的迷信)。
裴洪岗drpei所著的《在孩子下次生病前》一书有大量描述发烧的篇幅,推荐阅读。
裴洪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