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袁苏妹一生只会写5个字,在港大做清洁

前言

年的一个普通日子,香港大学举行了荣誉院士颁奖仪式。

当一位82岁的白发老妇缓缓走上领奖台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与欢呼声。

这位老人就是三嫂袁苏妹,一个看不懂文字的普通农村妇女。

一个外表普通的老太太,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1

年,在广东一个小渔村,一个名叫袁苏妹的小女孩诞生了,她的母亲早逝,父亲是一位木匠,家境普通。

从小失去母爱的袁苏妹,很早就学会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她照顾自己的起居,并学会了各种家务活。

七岁那年,有位好心人将袁苏妹送到老师家读书,这是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

然而,就在苏妹刚刚开始感受到知识的美好时,战火就夺走了她的学业,为了家计,她只能回到家中,和父亲一起卖鱼贴补生活费用。

尽管再次失去了念书的机会,但袁苏妹并未气馁,而是发奋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她练就了一个娴熟厨艺,并学会缝纫、洗涤等家务活,这使她早早地承担起家中的重任,成为父亲的左右手。

时局动荡,为了逃避战火,袁苏妹随父亲逃难来到了香港,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靠着袁苏妹的厨艺和缝纫技能艰难维持生计。

好在袁苏妹早已习惯艰辛,并且努力不懈、自强不息。

成年后,袁苏妹认识了一位手艺高超的厨师,两人一见钟情,并结为伉俪,丈夫在家中排行第三,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袁苏妹“三嫂”。

年,一个机缘巧合,三嫂的丈夫进入了香港大学工作,担任学生食堂的厨师,三嫂也跟着来到这里,被聘为食堂的服务员兼小厨师。

其实,三嫂对读书识字一窍不通,她在望着这座老牌高校时,内心充满了崇敬之情,能够成为饮食服务队伍的一员,是三嫂万万没有想到的事。

为了这份工作,三嫂时刻怀着一种勤劳敬业的心态。

2

三嫂进入香港大学后,一心一意地为学生服务,始终保持着温暖芬芳的笑容。

她起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杂工,工作之余还兴趣盎然地钻研各种菜肴的制作方法。

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渐渐掌握了几道拿手好菜,尤其在各类点心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手艺。

三嫂制作的大粒红豆沙和蓬松软糯的马豆糕,深受广大学生们的喜爱。

放学后的食堂永远座无虚席,三三两两的学生们坐在一起,享受着三嫂的手作点心,开心地聊天、学习。

为了做出口感最佳的红豆沙,三嫂会精心挑选大颗粒的红豆,反复淘洗后再用慢火煮软,耐心控制火候直到红豆完全糯化。

加入适量的糯米和糖浆,最后淋上新鲜的椰汁增加香气。

马豆糕也需要袁苏妹一丝不苟的态度,将马豆粉和鸡蛋、牛奶等材料均匀拌合,倒进模具后需要用小火蒸制一个多小时,期间还要不停翻动确保松软。

有时她会加入碎杏仁,增加香脆口感。

为了学生们的一碗热乎乎的红豆沙,三嫂在灶台前要站上两个多小时,一动不动地搅拌着红豆糊;为了一个金黄酥脆的马豆糕,她要在蒸炉前忙上三四个小时,仔细控制火候。

正是这般一丝不苟和用心,学生们才能尝到食堂里这些美味佳肴,放学后的校园,到处弥漫着三嫂手制点心的香甜芬芳。

“三嫂的红豆沙是我放学必点的甜品,香浓软糯简直太过瘾了。”

“这新出炉的马豆糕又松又软,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滋味呀。”

学生们对三嫂的厨艺赞不绝口,而她也由衷地为孩子们的喜爱而感到欣慰,只要能看到他们吃得开心,三嫂付出再多劳动也在所不惜。

3

其实,在三嫂看来,这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需要关爱,她总是时刻注意每个学生的状态,留意他们的喜好。

譬如她发现有的孩子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食堂看书,她就会悄悄地为他们端去一小碗热乎的红豆沙,让苦读的孩子们补充能量。

许多内向的学生也会主动找三嫂聊天倾诉,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感情的烦恼,三嫂永远给予倾听和开导,如同慈母般温暖。

她的眼中装着每个学生的笑脸,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bb/13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