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最牵扯父母的心。孩子生病也最累父母。养儿不易。
很医院吃了药,孩子还没好,医院。最后时间已经过了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最后带到我这里,很快就好了。我的家人感冒发烧都是一付药退烧,第二付药巩固,很多时候开了3付药,第三付药都没有吃。
因此,我通过对孩子、大人的观察,发现几个问题:
1、吃的中成药不对症
2、太过于注重孩子的营养
3、过于保暖,怕孩子冻着
不对症的问题
中医大夫是不被允许开西药的。但是西医大夫是可以开中成药,所以中成药大量被滥用。其实如果不能清楚地辨别寒热虚实,中成药也是不能随便开的。
问题一:他们都说中药吃不坏,是真的吃不坏么?
回答是能吃坏。吃不坏也受罪。
吃错药了自然对身体是有影响的,中成药吃错了,虽不至于性命,但是也遭罪。所以有时候拿不准,还不如不要吃。
比如很多苦寒的中成药:板蓝根、牛黄解毒丸、三黄片、蒲地蓝等等,这些都是去火的药,多吃都会损伤脾胃、冰伏邪气。
普通老百姓也经常说:我上火了,吃什么去火药?
我的亲呀,您有多少火可以去。
虚火也要善加引导,潜降归肾。火是好东西啊,火都没了人也就没了。
问题二:是中医知识还不够普及造成的
肺是娇脏,很容易受邪。中医的肺包括咽喉、呼吸道、肺和皮肤毛孔。发烧和嗓子疼都有可能是受寒之后闭住了人体气机,体内的热不能正常及时发散出去造成的。人体皮肤的毛孔都是象小窗户一样在呼吸,交换气体。如果这些小窗户被凉风或者寒气“啪”给闭上了,那么人体就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头的热不出来,就会发热发烧。比如这种发烧大多会出现身上酸疼的症状,严重一点就是怕冷。如果程度轻一些,只是肺窍被闭住了,就是嗓子疼、咳嗽。
当然,如果是受温热之邪造成了温热病,也有发烧和嗓子疼。那是温热的气与体内的热,两相交杂,使得体内热加重造成的。比如吃了一顿麻辣香锅后,就会觉得口干舌燥,喝水量明显增加。有点人吃了辣火锅也会嗓子疼,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北方有暖气,室内温度比较高,出去后温度低,这种温度差就容易使人感冒。加上户外有冷风,冷风和寒气都有可能关闭人体小窗户。有的人并不觉得自己受了寒、受了凉,但是却感冒发烧,实际上就是温度差造成了,温差太大。
夏天户外炎热,室内空调寒凉,这种温度差一样会造成感冒发烧。
上次在十堰发言,得到一个儿科专家的认可和赞同,她也是在儿科摸爬滚打才发现了感冒发热,只是需要打开人体窗户,让人体郁闭之热散出去即可,并不需要使用大量苦寒药物去冰遏,这样即便暂时好了,也会反复,而且对身体有影响。这也是许多小孩反复发烧,或者低烧不止的原因。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饥:
父母爱孩子,想把所有好吃的都给孩子吃,并希望他多吃点,这是父母之爱。但是光有爱还不够,还要会养。了解孩子身体机能,才更善于喂养。
孩子脾胃虚弱,装的食物是有限,消化的食物也是有限。就好像豆浆机,只能打2斤豆子,如果装进去3斤可能费劲地转动几下就卡住了,如果装进去1.5斤反而转动顺畅,并且使用寿命延长。
爱他,就让他别吃太多。
所以适当吃7、8分饱,不论对于孩子还是大人,都有裨益的。很多孩子吃得太好,反而大便干燥,拉不出来,造成肠道拥堵了。这时候家长又觉得是水果吃太少了,又给吃很多水果。这些可好,肠道寒湿更重了,照样大便费劲。小孩肠道不通畅,也是很容易造成咳嗽和发烧的。中医讲肺与大肠是有关系的,下不通,上面也不通。从小肠道拥堵,大了问题更多,我在临床屡见不鲜。
另外,鱼虾肉等高蛋白营养的食物,吃多了孩子吸收不了。现代营养学只是从营养成分去分析,从来没有分析过某个人能吸收多少。所以营养成分高,和能不能吸收,完全两码事。
有的人吃了很多有营养的东西,还是很瘦,就说明了吸收不了与营养高低没有关系,要调理好消化吸收系统才是关键。
寒:
孩子是幼阳,像个小火苗,虽然阳气足,也是娇弱的。因此特征是怕热、爱动。
只有小孩是成天跑来跑去,蹦蹦跳跳。老人阳气弱,都是不爱动的。
因此许多小孩很容易踢被子,父母很担心,晚上起来给孩子盖好几次被子。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踢被子后受凉生病,把他装在睡袋里。结果孩子热得是满头大汗。
踢被子一定是孩子热了,被子厚了。有的家长说被子已经是很薄了呀。很薄但是对于踢被子的孩子来说,还是厚了。这个请您相信我,换成更薄的被子或者小薄毯就能很轻松解决孩子这个问题。一旦不踢被了,就减少了发烧感冒的几率。
北京有暖气,我自己盖的薄被,但是晚上还是热,把胳膊露出来又冷,一夜都在伸出来、放进去这样折腾。换了毛巾被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再也没有烦恼了。
有一种爱叫“妈妈觉得我冷”。从小适当让孩子穿的略微少一点,不会造成内热,有益于孩子一辈子健康。因为我们成人的体质也离不开小时候体质的好坏的基础。
结语:
虽然这篇文章没有告诉大家感冒发烧吃什么药,但是预防更加重要。
至于吃什么药,需要辨证才能知道,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吃得药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单纯告诉大家吃什么,有可能造成另一种“伤害”。
祝愿大家一切均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