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糠疹是一种病因不明,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面部的糠状鳞屑性浅色斑。多见于儿童及十几岁的青少年,发病率可达30%~40%。男女均可受累,多发于春季,也可见于夏初及冬季。中医属于“虫斑”、“吹花痘”、“桃花癣”。
1.中医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属风热郁肺,随阳气上升拂郁肌肤而成;或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虫积内生而发病。
2.西医发病机制
因儿童多患肠寄生虫病,认为与肠寄生虫感染有关。风吹、日晒、肥皂等可能为诱发因素,还可能因空气干燥和对流强度大,随风飘散的尘埃、风媒花粉等具有抗原或半抗原性物质诱发延迟性变态反应,曾有文献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皮炎或亚型湿疹。该菌除系花斑癣的病原菌外。还与脂溢性皮炎、毛囊炎、异位性皮炎、银屑病和皮肤垢着病等皮肤病的关系较密切。近年朱学骏等认为本病可能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感染有关。
1、症状和体征特点
皮损特点:损害为淡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片,边界清楚,大小不等。上覆少量干燥糠状鳞屑,基底炎症轻微。好发部位:颜面,亦可见于颈部及上臂。病程较长,多自然消退,较少出现自觉症状。
2.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无诊断价值,表现为棘层肥厚,轻度棘层水肿,中度角化过度,斑片状角化不全,黑色素减少。
1)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春季发生较多,亦可见于初夏和冬季,皮损好发于颜面部,尤其是双颊和额部。
2)皮损为一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钱币状大小的斑片,颜色呈苍白色,表面有少量细碎的灰白色鳞屑,损害可逐渐扩大,邻近者可相互融合,多数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1、中医治疗
本病中医治疗总的法则是:疏风、健脾、驱虫为主。
(1)内治法
1)风热袭肺型:皮疹为片状淡肤色、淡白色或淡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境界清楚,表面干燥并有细小糠秕样鳞屑、微痒,伴咽干鼻燥,口渴引饮。舌质红,脉数。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
代表方剂:桑菊饮加减。
基本处方:桑叶,杭菊花,连翘,淡竹叶,薄荷(后下),谷芽,甘草,蝉蜕,芦根。
加减法:大便千结者加布渣叶,瘙痒者加蒺藜。
2)脾虚虫积型:皮疹为片状淡肤色或淡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斑,部分呈不规则形,有细小鳞屑,伴体倦、纳呆、腹部不适或腹痛,夜间磨牙,舌质淡红,苔自或剥苔,脉弦。
代表方剂:布袋丸加减。
基本处方:茯苓,白术,太子参,使君肉,乌梅,白芍,甘草,细辛。
加减法:口臭、大便秘结者加黄檗、枳实,柏子仁
(2)外治法
初起时可用三黄洗剂外涂,若干燥脱屑,可用含硅油霜膏保持皮肤滋润,亦可外用5%硫黄霜,不提倡使用皮质类固醇软膏。
(3)中成药
健脾渗湿冲剂1袋,每天3次,开水冲服。祛湿消滞颗粒1袋,每天3次,开水冲服。
2.西医治疗
复合维生素B片1粒,每天3次。
一般预后良好,较少复发。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寄生虫感染。忌用碱性肥皂擦洗。
家长小课堂:单纯糠疹的鉴别诊断1.自癜风
儿童单纯糠疹需与白癜风鉴别,后者皮损为局限色素脱色斑,呈乳白色,边缘较清晰,表面光滑无鳞屑,白斑处毛发可变白,病情慢性,病理表现表皮明显缺乏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
2.花斑癣
儿童单纯糠疹与花斑癣皮损类似,好发于躯干部位,初起为散在分布的淡色斑,少许痒感.久则出现少许色素脱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