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至,昼夜均分;燕子来,春色满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分在春季的中间,是反应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
俗话说“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过了春分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节气昼夜等分,阴阳平衡,而肝木正旺,有助脾土运化,最宜调理身体。
小儿养生以平为期,阴阳平衡,贵在平和。通过节气保健及正确的养护使经络调畅,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忌冷暖失宜,大喜大悲,情绪急躁波动。
预防“应寒反热”
春天的气候特点是总体气温回暖,但偶尔也会出现降温等情况。
正是因为气温忽高忽低的气候特点,春季突然发烧、嗓子疼、尿量减少、小便发黄的孩子会特别的多,这种热往往是突然发起来的,前期没有任何受寒、怕冷、流鼻涕等征兆。
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做“应寒反热”,观察舌象可以看到:多为阴虚舌象,表现为舌头偏红,无苔或者少苔。
怎么到了温暖的春天,人体还不适应了呢?
这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出汗较少,人体不需要很多的津液在体内运行。
但是,到了春天,气温骤变,人体需要的津液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但我们本身是需要一个反应时间的,所以体内的津液突然就不够用了,津液一缺,就容易出问题。
但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津液不足的情况,可以根据以下症状自行判断。
津液不足的孩子有哪些症状?
1、如果患了感冒,会感觉没有经过外寒的阶段,直接就嗓子痛,咽喉干燥,甚至发烧,浑身无力;
2、舌质发红,苔薄或者无苔;
3、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黄赤;
4、脉搏跳动加快;
5、很多孩子的体表会出现各种红痒的疹子,甚至会出现皮肤溃烂的情况,还有的孩子会出现嘴边溃烂,口内僧很多溃疡等情况。
津液亏少自然是要滋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医当中的“酸甘化阴”可以加速补充津液。
乌梅性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酸甘可以化阴,白糖性甘,所以乌梅+白糖就是最简单的滋阴饮料。
当津液补充上来后,体内的防御部队会被迅速调动起来,邪气无处遁形,这些症状自然也就消失了。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春天有津液不足的情况,可以试试乌梅白糖汤。
乌梅白糖汤
选用3~4个大个乌梅,去药店买的那种就可以,再加上1~2勺白糖,大火烧开,小火慢炖,约2小时,煮到乌梅特别烂的时候就能喝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汤必须当日煮,当日喝,不能隔夜,隔夜以后效果会差很多,这个汤可以多次喝,不限次数和量,以孩子可以承受的量为准。
春分推拿/疏肝养胃,调节脏腑平衡
中医学认为,肝木应春。阴历春三月,肝气生发,肝阳易升,容易引起头昏、头晕、失眠、焦虑、抑郁;而肝木生发太过,容易克伤脾土,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道问题。
此时气候特点是湿热相合,肺气虚者防瘟疫,脾气虚者防湿邪,心脏弱者多休息,肝火旺者多静心。因木火刑金,饮食少辛辣燥烈的食物,保持大便顺畅。
1、补脾经次
2、清肝经次
3、逆运内八卦次
4、从下向上捏脊3~5遍。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春分养生的另一个重点是防止旧病复发。针对今年湿热的春分时节,饮食调养总的原则宜咸、甘、酸味,适当多吃黄色谷物和豆类,少吃鸡肉、鹅肉等。
特别是平时自觉身体困重,口臭,面部发油张痤疮,大便黏腻臭秽,为湿热质的典型表现,特别要注重饮食的调整。
食疗一:栗子小米粥
板栗、小米适量,大火煮开小火熬至粥浓稠既可。
功效:健脾养胃
食疗二:冬瓜薏仁鸭肉汤
材料:光鸭(半只)、冬瓜(克)、薏米(75克)、姜(3片)
做法:光鸭洗净焯水沥干。冬瓜洗净切成块;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烧热加油炒姜,倒入鸭肉煸炒后盛入砂锅内。
注水5碗,倒入薏米、冬瓜和姜片,大火烧开改小火煲1小时左右,至汤色香浓,冬瓜软烂。既可食用。
功效:健脾补中,清热祛湿。
小儿推拿贵在坚持,扫面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