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要虚伪的掌声知难而退的孩子,

编者按

作者:麦兜,4岁男孩的妈妈,上濒父母知道系统课学员

面对每一天种种琐碎事情,曾经笃定的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的动摇起来,放下恐惧和执念,妈妈的修行也许必须要远远的走在孩子前面。

忙忙碌碌的暑假,周末的沙龙过去好几天了,今天终于有时间坐下来,静静的想一想。

从系统课面授过后,好长时间没有见到的同学们为了我的问题聚在一起,虽然在这个忙忙碌碌的暑假,大家还带来了很多新朋友。看着眼前自己匆匆写下的笔记,沙龙中的情景历历在目,就好像刚刚才身历其境。

这次沙龙的问题对于我来说,其实不是一个急迫的问题,但是却是从儿子2岁以后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面的。

不急迫是因为孩子还小,问题表现的并不严重,目前看来影响也不大。

一直萦绕是因为孩子经常表现出来的问题,一点点积累了我的担忧,是的,太多的担忧,担忧他将会被这个小缺点拖累,变得不那么优秀。

背景描述

现在,先来说说我的问题是什么吧。沙龙介绍中,寥寥数语……

家有一个有主意的4岁娃,学新东西或者玩耍时遇到困难或者阻碍,总是知难而退,不能坚持。

而且对奖励和惩罚油盐不进,威逼利诱都无效,我该拿他怎么办?

对于我来说,当知难而退这个词摆在眼前,脑海里就浮现出生活中无数点滴小事,在沙龙开场的分享人介绍主题背景的环节,我压缩了又压缩,还是啰啰嗦嗦的说了好半天。

从孩子玩儿拼图、滑板车、填色遇到困难就放弃不玩,滑板车放了快一年拒绝练习,到在幼儿园上课时拒绝和大家一起模仿动作,老师轮番谈话也没能让他上幼儿园汇演的英语节目,老师的反馈,孩子在幼儿园不主动的表现,奖励惩罚油盐不进的性格……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其实,与其说知难而退,不如说回避,孩子对于不擅长、有困难、有挑战的事情的回避。

妈妈的担忧

这带来了我深深忧虑,这忧虑不仅仅是他会不会填色、能不能飞快的划滑板车,我极具前瞻性的看到了遥远的未来。

1.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形成回避、畏难的习惯,养成了面对困难退缩的习惯,不自信,不能自己解决问题。那么他将来遇到学业压力、工作压力,他会怎么做呢?我深深的相信,如果我再不赶紧采取措施,3岁看大7岁看老,我的担忧马上就会板上钉钉的发生了。

2.他如果经常因为这样的问题在幼儿园学习被老师批评,会对他自我认知产生影响,被说疲沓了,就破罐破摔去做差等生了吧。

在我讲述的时候,朋友们微笑的听着,很多朋友的孩子比我家孩子大,这些也许在他们看来都不是大问题吧?他们一定有好方法,我心里暗想。

提问环节开始了,基础信息的提问和深入思考的提问,那么自然而然的连接在了一起,所有沟通和与之关联的思考,水到渠成的展开了。

坦率的说,在沙龙开始之前,我相信我对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比如,我是否要求过高,我胸有成竹的想,我都知道你们会问我什么。我对自己过去这一段的学习颇有自信,觉得至少在信念上,不会有问题的,只是方法问题。

但是,大家的思考和反馈,却一如往常准确的击中了痛点。

经过数次参加沙龙的体验,沙龙比起自己读书思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优势就是面对面的思考和讨论,身临其境面对当事人,听到他说话的语气,看到他的神情,这所有一切都能让我们更好的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和想法。至于讨论,和大家一起随着流动的思维共同前行,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这种集中所有人智慧的流动,不会让我们陷入到固有的思维模式,不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偏见和习惯下在原地徘徊。

朋友们有擅长总结归纳的,从理论、爱、情绪等等心灵的高度分析;也有实干派,从方式方法替我解惑;也有过来人,从发展的角度帮助我缓解焦虑;更有一针见血指出我没有看到的自己的内心。

讨论与反思

在大家的提问里,一直觉得对自己认识的挺清楚只是需要调整方法的我,渐渐看到内心的另一面:

我的焦虑是什么?

我究竟为什么焦虑?我对大家说的是怕他养成习惯。

一个朋友泰然自若的告诉我“我儿子现在9岁了,他仍然有你描述的那些问题”;一位朋友告诉我,“我儿子12了,以我的经验,孩子在学校、家庭各方面环境的影响下和自己的成长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定会变的”;一位朋友问我,“他现在这个行为对于20年后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了吗?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突然发现,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纠结他会不会填色、滑板,是不是比别人差,但是我还是不自觉的担忧起将来不好好学习怎么办,成绩不好怎么办……

我曾经信誓旦旦的说的我希望他自信、独立、友善、会爱,当看到孩子种种回避的表现,就都放在脑后了。

我的担忧其实是我的害怕,我怕他变成不上进的孩子。这害怕让我忘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忘记看孩子的优点,忘记了他听英文歌的投入,想去上英文课的执着;忘记了他拼乐高积木的专注;忘记了他在音乐开放课上临时表演的勇敢;忘记了他用汽车轨道拼个圈当方向盘的创意;忘记了他独自玩耍时,一人分饰几个角色,给自己讲怪兽故事的无厘头;忘记了他在我伤心生气时的善解人意……只一门心思和这个问题斗争。

可结果看来,越是斗争越是焦虑,因为我忽视了孩子更多可能性,偏偏注视着他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弱点,身为父母的我们也不例外,可是这些弱点让我们一败涂地了吗?

一直说不想让儿子当别人家孩子,要他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可是现在的我,难道不是在期待他事事都要优秀,事事不要被别人比下去?

我做了什么?

1过高的要求

一位朋友提出了非常具体的问题,你知道3-4岁的孩子在体能和智力方面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吗?比如是否能双脚跳,是否能数到10,是否能走平衡木?走多长?他应该会涂色了吗?手的精细动作控制力和力量能达到吗?

我一时语塞,我挣扎着想说我知道,可是,真的说不上来。大家继续追问,那你如何判断孩子有没有对孩子要求过高了?

我愣了一会儿,天啊,实际上,我就是看与他同龄的孩子,比如他的同班同学,大家都会的,觉得他应该也差不多应该会吧。

真难以置信,我这不就是在攀比吗?!

虽然我没有因为他不会斥责他,可是我仍然期待他不要被落下,至少算是中上游的想法,让我忽视了个体差异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个体差异甚至不是小差异,足以让做妈妈的开始焦虑。

2谁最爱面子

儿子小小年纪就要面子,也是绝了。

记得他在公园,练习滑板车,看到比他滑的好的小朋友就躲着,必须到没有人的地方滑。在没人地方就滑的挺好,有人就不滑了。我一直把这件事情归结为他好面子。

可是,这好面子,从哪儿来的呢?我从没想过。

沙龙当中,大家的提问,也涉及到这一点。有没有人嘲笑过他?妈妈有没有批评过他?

很多早已忘记的小事,浮现出来。这才体会到,那些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过去的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孩子。

一次儿子小心翼翼的用奇怪的姿势滑着滑板车,我跟在身后,一个带着孩子路过的妈妈看他样子可爱,善意的笑了。那位阿姨并没有嘲笑的恶意,我也回应式的笑了笑,但是当时儿子立刻就不肯滑了。

一次我带着儿子在公园练习滑板车,他不敢滑,我轻描淡写的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看比你小的小宝宝都滑的很好,没什么可怕的!快滑吧!

一次我想让儿子带滑板车去公园练习,他不肯,我非常生气的说,你要是不玩儿就把车送别人吧,反正你也不好好玩儿

和我一样深深爱着孩子的妈妈们,你们有没有过,因为自己急于求成的欲望,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威胁孩子,却不自知,却认为我是在纠正他不好的习惯呢?

当我们急于做些什么的时候,也许应该常常回头看看原本的目标,我究竟是想让他和别人一样学会滑板车,还是想让他找到自信,勇敢挑战?如果是后者,我的否定、威胁对孩子来说,有帮助吗?当孩子面对困难需要我的时候,我对他的否定和威胁,简直成了困难的帮凶,我让孩子孤零零的面对却不肯伸出援手。

3鼓励还是逼迫

一位朋友问我,你和孩子拉着手一起前进,还是站在一边批评?

我颇为不服气,我当然是鼓励他夸奖他,根本从来没指责过他啊!

可是一个个鸡毛蒜皮的小细节,又跳出来反驳我,狠狠的批判我。

当儿子不喜欢填色,我听说他在幼儿园从不愿意动手画的时候,我着急了,我规定他每天必须回家涂一幅填色画。开始,我尽量保持着温和的语气,告诉他多多练习用笔就熟练了。可是在他涂一半就环顾左右试图逃跑的时候,我的怒气上来了,按着他必须涂完,不涂完就怎样怎样。最后还是爸爸来,耐心的陪伴他画完了。

当儿子练习滑板车的时候,我从没有跟在他旁边扶他,而是站在远处,把自己当做给他的目标,跟他说,来来,滑到妈妈这儿来,不用怕,快!这些话,真的听起来都是鼓励,真的好像是,但是并不是帮助。站的远远的妈妈,是一个那么难达到的要求,我那么怕,可妈妈说没什么可怕,这在孩子看来会是一个鼓励吗?

有一天,他滑着总是往一边歪,我看他是有点紧张,因为手用力拽着把手所以总是歪向一边。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我对儿子说,妈妈轻轻的拎着你的衣服,跟着你保护你,万一摔倒我就拎住你。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小办法,他一路滑的很顺利,滑了很远一直到家。我甚至在当时,都没有意识到究竟今天为什么这么顺利......

孩子是敏感的,一件我们根本没有在意的事,一句无心的话,恰恰透露了我们内心的焦躁、怨气和功利心,孩子立刻就能感觉到我施加到他身上的压力。当孩子面对一个万事精通的妈妈,面对一个永远对他有更多要求的妈妈,他怎能不退缩?

沙龙结束回到家,我改变了一些方式,希望让孩子看到,妈妈也有做起来很吃力的事情,但是妈妈很努力去做。不再对他强调完美的结果,而是让孩子更多的看到坚持的力量。

一天我做了一下午为濒粉读书朗读录音的工作,从紧闭门窗的房间出来以后,与儿子有了下面的对话:

“妈妈累坏了,读书真的好难啊,不过妈妈一直坚持读完了,妈妈棒不棒?”

“妈妈真棒!我表扬你!”

“妈妈读完了很棒,还是努力很棒?”

儿子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

“努力很棒!”

孩子让我觉得我是在和一位哲人说话,原来孩子的心比我要清醒明白的多!

4真诚和伪善

说到多夸奖孩子而不是做不好就指责,我可就委屈了,我明明一直夸奖鼓励啊!

“我一直是夸他的,甚至他从幼儿园拿回来的涂了2,3笔的画儿,根本没完成,我也特夸张的欢呼,太棒啦,儿子你画的真好!自己都觉得有点假......”

说完这话,大家和我不约而同都笑了,也许不是在沙龙里,我真的不会说出这句话,也不会想到这一点。

当孩子在幼儿园看到了别人的作品,听到了老师的评价,其实孩子已经有了比较,对自己的作品有了认知和评价。我这种不切实际的虚伪的夸奖,孩子一定听的太明白了,这哪里是鼓励,妈妈根本是想骗我让我练习。

这样不真心的夸奖,不经意暴露了我太多藏在心里不敢说的目的,想挖个坑让孩子跳进去,想让他跟着我的意图走。

显然这一招根本没起作用,这就是老师说的夸奖批评油盐不进吧。孩子清澈的眼睛,看透了我虚伪招数下的企图。

与其违心的夸奖他不怎么样的结果,还不如夸奖他努力的过程,还不如夸奖他比上一次更认真,比上一次更进步。我的言行将传达给孩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bb/9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