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宝宝发烧,大人最忧心!面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发烧,妈妈们大多会手足无措。相应的也会出现处置不当的问题发生,小编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有关应对孩子发热容易产生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发热捂汗,可以帮助退烧
宝宝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甚至盖上大棉被,觉得宝宝穿得厚点可以捂汗,一出汗就退烧了。结果适得其反,多余的热量散布出去宝宝体温迅速升高,不但难受,还有可能诱发抽搐呢。 其实宝宝高热时常常出现末梢循环变差,于是头部躯干滚烫、手脚冰凉,大一点的孩子还会说觉得冷。这时正确的做法是把宝宝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冰凉的部位则要适当保暖,例如用温热水敷一敷,用手给宝宝搓搓手脚等等,让孩子手脚变暖才更容易散热,有利于退烧。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风扇
有些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电扇,否则容易受寒加重病情,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证实。 其实孩子发烧了泡个温水澡是非常经济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身也有利于散热退烧。洗澡水温以比体温低1-2℃为宜,每次洗15-30分钟左右。如果您只洗了3-5分钟,那退热效果将大打折扣哟。如果温水擦浴一段时间后体温还比较高,那过段一小段时间后可再重复一次。物理降温不比服用退烧药,它的时间间隔和次数都没有限制。
误区三:高烧也不能吃退烧药,怕影响医生诊断
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宝宝退烧了再去看医生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其实这种想法有些过虑了。
我们建议,医院看病,包里都备一支体温计和一瓶退烧药。体温计方便随时量体温,随身带着退烧药,如果宝宝发烧超过38.5℃,可以先给宝宝服药再等着看医生。如果宝宝有热性惊厥史,更应该积极退热,可以在体温38℃或刚开始上升时就服用退热药,以求尽可能让孩子体温不要升得过快过高,从而减免抽搐发生的可能。
误区四:无论什么情况发烧都立刻吃退烧药
有些家长认为发烧会“烧坏大脑”或者“烧成肺炎”,发现孩子发烧了就非常慌张,甚至体温都没来得及量就给孩子吃药。
其实38℃以下低热很少引起孩子严重不适,并不需要吃退热药。因为此时服退热药对疾病恢复并无明显好处,反而增加肝肾不必要的代谢负担。
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应用退热药更是要非常慎重。想给他们服药时,建议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后再决定。
新生儿及小婴儿发热以洗温水澡、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为主,慎用退热药。因为小婴儿体重轻,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不易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物理降温则简单有效又安全。
误区五:输液打“退烧针”会退烧快一些
经常晚上接诊遇到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输液,说“医院看过病了,说是普通感冒,只开了药,现在又烧,半夜来看急诊就是为了来给宝宝打个针好退烧。”看到家长熬夜憔悴的双眼,我只能很无奈地告诉他们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折腾。
宝宝感冒发热,真正需要输液的是极少数。
大部分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感冒本身有“自限性”,其发生、发展、消退都有一个过程,不输液也会好,输液并不见得会好得更快些。对病毒也没有特效药,打针输液,让宝宝挨不必要的一针,增加痛苦和浪费金钱,而且耗费时间长,耽误全家的工作和休息,实在不值得。
那哪些情况真正需要打吊针呢?如果宝宝长时间高热不退、进食差,饮水少或者喂药特别困难时,可以考虑输液。这种情况下输液,目的是补充水分,预治脱水,改善电解质平衡。吃得少精神倦的宝宝在补了足够的液体、糖和电解质后会更容易退热、也会感觉舒服一些。
宝爸宝妈要知道1、宝宝发烧,少穿衣服多喝水
2、物理降温是基础,功夫做足效果好
3、退烧药物随身带,当服药时果断服
4、中低烧时勿惊慌,小宝宝用药宜慎重
5、普通感冒常自愈,吊针不需要时别强求
产品信息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干混悬剂
37.5mg×12袋×盒
37.5mg×18袋×盒
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1专为儿童设计的剂型—干混悬剂
2专为儿童研制的口味—草莓奶香口味,患儿接受度高
3为各年龄段量身定制的包装—无需拆分,剂量更精确
4小尔克林对儿童感染性疾病平均有效率达91%
5以下“指南”中,明确小尔克林在儿童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美国CDC出版“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指南”中将克林霉素列为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和咽炎的替代治疗方案()◆美国婴幼儿及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6编入临床路径释义
7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8《新编药物学》注明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供儿童应用。
◆国内陈新谦等编著的《新编药物学》(第1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克林霉素”条目下,将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项下专门用括号注明:(供儿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