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那个#父母抹酒精退烧致4岁女儿住进ICU#的新闻,大家看到了吗?
深圳一个4岁的小女孩反复高烧,父母为了退烧,想起了曾经的老办法——擦酒精。
在多次使用75%的酒精擦拭和湿敷后,孩子出现了急性酒精中毒,核磁共振显示大脑功能受损,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图源:西部决策网
不过万幸的是,治疗两天后孩子醒了,一周后转入神经内科继续治疗,最近复查时,除了语速稍慢,没有其他问题。
酒精的挥发,确实能带走热量,但未挥发的酒精会进入孩子皮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能引起急性中毒,严重的会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一定不能作为退烧方式。
此外,医院急诊科医生表示,孩子发烧时,捂汗、退烧针、药物灌肠、捏痧刮痧等,也都是不可取的退热方式。
那么,这些退热方式到底哪里不可取?正确的退热方法又有哪些?咱们今天就来做个大盘点~
01
这些退烧方法
不要用
?捂汗退烧,不要用对孩子来说,捂着会导致热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体温升高。
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烧的功效也只是暂时的,丢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脱水,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死亡。这可比发烧本身严重多了。
?退热贴,不要用退热贴只能起到局部降温的效果,对于全身温度的降低是没有明显效果的。
有的孩子贴也就贴了,倒也没什么害处,但是要注意,有些孩子贴这个会引起皮肤过敏。
?退烧针,不要用打针退烧是我们想满足“迅速退烧”的最常用方法,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发烧,快点打一针就好了!”
常用的退烧针,就是柴胡注射液,和注射用赖氨匹林。
然而,早在年,这两者就被药监局打入“冷宫”了。
注射柴胡之后会引起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晕厥等副作用,甚至致死的案例也有发生;
注射赖氨匹林,会有惊厥、呕吐、昏迷等副作用,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死亡。
?药物灌肠,不要用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药物不直接“入血”,会更“安全”。
但实际上,灌肠的过程中,药物通过肠道吸收,同样能进入血液。在药物剂量把控不好的情况下,甚至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肝肾。
再说了,灌肠还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肠穿孔。
?捏痧/刮痧,不要用孩子皮肤娇嫩,用这种方法很可能造成软组织挫伤,新伤加发烧,这也太遭罪了……
特别是对于不掌握医学常识的家长来说,贸然进行刮痧,掌握不好轻重,真的会伤害到孩子的身体。
?民间偏方,不要用鸡蛋清敷额头、姜片/蒜片贴脚底、银手镯煮水、珍珠粉泡水喝等“魔性”方法。
拜托,孩子不是小白鼠,千万不要随便尝试这些方法!
02
正确退烧
这些方法科学又管用
正确退烧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下面这2招。
?口服退烧药一般来说,当人体体温超过38.5℃,就可以考虑喂退烧药了。
但体温不是唯一喂药标准,还要结合孩子的精神状态。
如果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可继续观察;
如果精神状态不好,即使体温没到38.5℃,也可以吃药。
在退烧药上,咱们有两种选择:
此外,也要注意这两种药都有滴剂和混悬液两种剂型,药物浓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法用量自然也不同。
↓布洛芬剂量对照表↓
↓对乙酰氨基酚剂量对照表↓
除了吃了退烧药,我们还需要配合其他方式“降温”,把室温控制在22℃~24℃,适当减少衣物,给孩子多补充液体,通过多发汗、排尿来增加散热,降低体温,来辅助降温。
?退热栓如果孩子对口服退烧药不耐受,大家也可以考虑选择使用退热栓,常见的栓剂多为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其使用剂量、频率和口服剂相同。
不过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口服剂和肛栓剂同时使用。
保险起见,这个操作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很有帮助,欢迎点赞、在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哦~
参考资料:科普中国、人民网
点击下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