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20.html
(1)
我愿意接受平凡,可我手中的笔不答应。
我实在太喜欢这句话了,霸气!
喜欢是喜欢,但我也挺生气的,这么好的一句话,用在我身上如此贴切的一句话,居然不是我说的!
这句话的生产者是个孩子,才17岁,我同学老张的儿子,小荃。是不是觉得后生老可畏了?
小荃本是个平凡的孩子,成绩一般,今年高考也没考好,按说只能上个三流大学。
可这小子写得一手好文章,高考作文得了满分,不出意外,中山大学将破格录取他。
更了不起的是,有出版社找到他家里,翻箱倒柜找他的墨宝,连他信手写的日记也不放过,要整理成册,免费给他出版。
基于自己的牛逼,小荃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句风骚的感慨。
(2)
奇怪的是,这句话只在朋友圈里放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被删了。
我问小荃为什么要删,他的回答让我吃惊,“是我老爸让我删的。”
我给老张打电话,老张得意洋洋地说是他命令儿子删的,是的,他用了命令二字,“让你见笑了,这孩子取得一点小成绩就飘飘然,我正在骂他呢。他这么沉不住气,我真是好担心。”
我说,你是应该很担心,你看,你小时候作文写得那么狗屎,小荃却写得这么好,单凭这点就能断定他不是你亲儿子。
挂电话,懒得跟他废话。
(3)
这是一点小成绩吗?这是可以秒杀韩寒,羞辱郭敬明,直追断十六狼的成绩好吧。
有这样一种父母,自己的孩子优秀得可以征服全世界,唯独征服不了他们。
他们可以冷看全世界献给自己孩子掌声,只专注于干一件事,向孩子泼冷水,一瓢不行就再来一瓢。
孩子自己要表达一下成就感?那也不行,这时候发挥作用的是强权,我是你爹,我命令你停止你做你喜欢的事情。
支配他们这么干的理由很得意:不能飘。
支撑他们长期这么干的理由更得意:你看,我这么干,我的孩子就很牛逼。
狗屁。
(4)
我不认为孩子的优秀,是父母冷酷产生的结果。
在这种冷酷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不是被家长当机器一样训练,那么孩子的出类拔萃就只能归功于天分。
就像小荃,毫无疑问,他那文章写得像狗屎一样的父亲根本指导不了他的作文,也没给他报过任何写作培训班。
他能这么厉害,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是个作文天才。
可悲的是,老张可能根本不敢相信,自己家里会住着一个天才。
天才为什么这么少?一方面,天才产生的概率原本就低;另一方面,天才被不适合天才生长的环境逼成了凡人。
最后,能侥幸按天才标准成长起来的天才,自然少之又少。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配不上天才,而是父母配不上做天才的父母!
你如果总是粗暴、麻木、冷酷地对待你孩子表现出来的天赋异禀,对不起,你可能正在毁掉一个天才。
天才就活该得到父母一瓢又一瓢的冷水?没这么操蛋的逻辑。
我愿意拿出最大的真诚,求求那些家有天才的父母,能不能对天才有点敬畏之心?别动不动就用恶俗的教式打压天才,行不行?
打压的结果,天才的确不飘了,但也失去了锋芒,沦为平庸之辈。
别逼你孩子写下这样的话:我是天才,我爹很生气。
(5)
请允许天才发发飚。
你的孩子是天才吗?肯定不是,但是没关系,你同样可以培养出在某一方面很厉害的孩子,不是吗。
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哪怕并不十分骄人,请给他天才的待遇,允许他飘一飘,发个飚。
因为,站得高,飘一飘。这是自然规律,是对高度的正确感知。
一面红旗,能保持静止,不是它虚怀若谷,仅仅只是因为它处在低谷里,你把它插到高山上,看它飘不飘。
强行要求一个站在高处的孩子保持沉默,是对人性的禁锢,会让他对成功失去坐标感,其结果只有两个:
要么对成功过度崇拜,变态地追求成功;要么对成功失去感觉,很难再取得成功。
作为父母,当好梯子,助孩子登高,是你的职责;陪他一起欣赏高处的风景,更是你万死不辞的职责。
(6)
飘,会迷失方向吗?
建议有这种担心的人,带着孩子去看一场世界杯,看看一个球员取得进球后是如何疯狂地“飘”,然后又是如何投入战斗的。
一粒价值连城的进球,一定会换来进球队员忘乎所以地欢呼。这时候,队员,球迷,教练,只要是喜欢他的人,一定会陪他一起欢呼。
这种疯狂有时甚至会付出代价,因为脱衣庆贺招致一张黄牌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这种代价是不值得的。
有没有因为疯狂过头忘了比赛的?一定有。但是不用担心这种事情会真的发生,因为有教练。
教练的做法,当然不是一盆水泼他脸上,也不是狂扇他耳光命令他冷静。只是告诉他一句话:战斗还没有结束。
这就是方法,当你的孩子巅峰得意,你应该陪他一起得意,然后,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告诉他:孩子,战斗还没有结束。
就行了。
—END—
断十六狼:一个会讲故事的禽兽,我不是你生活的必需品,却值得你一品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