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场自燃的原因、措施
煤的自燃主要是由煤的氧化所引起的。当露天存放时,长期地受风雨、日晒和空气中氧的作用,氧化在不同程度进行,只不过是氧化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当氧化的速度较为迅速时,将产生大量的热量。一般煤堆温度达60℃时,—、二天内将产生自燃的现象。
每年的秋后10~12月份是煤自燃的多发季节。这主要是煤堆在夏末秋初受到雨水和热带风暴伴随的大量降水的影响,煤层被雨水渗透,大量雨水在底部排出时,把煤中的灰分和末粉一起带走,煤层变得疏松,尤其在底部形成了许多空洞,这些空洞给热量的聚积提供了条件。秋后又是风高物燥的时节,大气密度比煤堆内密度大得多,所以渗入煤堆内的中气量增大,煤的氧化加剧。此时沿海地区经常刮4~5级以上东风或东北风,与其说是有利于煤堆的散热,不如说是把温度已经很高的煤堆煽燃起来。火趋风势,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犹如黄河泛滥、—发不可收!
挥发分较高的煤,即使是同样条件下储放于露天(季节、气候、堆放时间、压紧密度等)发生自燃的几率要比挥发分较低的煤大一倍。换句话说,前者煤种—般在50天内应该用完,否则将发生自燃,而且自燃很激烈,扑灭难度大。反之,后者煤种储存天也不易自燃,即使有局部自燃,也易于扑灭。
煤的挥发分主要成分是低分子烃类,如甲烷,乙烯,丙烯等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和常温下只液态的苯、酚类化合物。一般来说,挥发分多的煤种,其含氧高,挥发逸出的温度低。蕴藏于煤层中的大量蒸汽热将对上述这些低分子元素的挥发起着一个催化剂的作用,被挥发出来的易燃气体及其化合物将大大地降低了煤的自燃祸源温度,自燃就提早发生了。
措施:
及时消除自燃“祸源”。在检温过程中,一旦发现煤堆温度达到60度的极限温度,或煤堆每昼夜平均温度连续增加高于2度时,就立即消除“祸源”,消除自燃“祸源”的方法是将“祸源”区域内的煤挖出来暴露在空气中散热降温。不要往“祸源”区域煤中加水,这样会加速煤的氧化和自燃。
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