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小儿发热

孩子发烧用了退烧药没效果?上午才看过医生吃过药,晚上孩子又发烧怎么办?孩子胃口这么差是不是得了非常严重的疾病?万一引起发生热惊厥怎么办?……再镇定的家长在遇到孩子发烧时都变得慌乱。这篇文章,我们来细化发烧,真正来认识它。

发热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的体现

发热是小儿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我们习惯性的把小儿发烧称之为发热。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在正常健康情况下,这一对矛盾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当出现致热原时,此相对平衡的关系发生障碍,使产热过多,散热过少,则引起发热。

小儿发热临床以发病急,转变快为特点,严重者可诱发惊厥,是儿科急症之一。临床所用的退热药大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水杨酸类药为主,但此类药物都因其副作用大,热退后体温容易反复。在中西医疗对比之下,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有疗效稳固,不易反复等特点。还有家长自觉孩子发热,但体温正常,活在37℃~37.5℃之间,西医尚无有效疗法。而通过中医分型诊治,通常能够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发热不一定是坏事

从中医的角度讲,是因为有邪气侵袭人体,人体的正气奋起与之在肌表进行抗争,正气要把邪气赶出去,邪气不想出去,打得热火朝天,所以就发烧了。而且邪气越盛,正气越足,抗邪的能力就越积极,烧得也就越高。

请大家注意观察我们周边的这样一个现象:一般中老年人发烧,多数都是低烧(38.5℃以下),而儿童或者青少年发烧,则往往都是高烧(38.5℃以上),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孩子和年轻人的正气更加充足,抵抗外邪的能力也更加强大。

所以,发高烧是人体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强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对是好事,大可不必见烧就乱、逢烧就慌。因此,我们知道,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正气不足的人烧不起来,这固然不好。但是,如果烧得太高、太厉害,也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会产生许多并发症。

从小儿发热的类型来分,分为生理性发热和病理性发热

1、生理性发热

唐宋时期,古代医学家们就在医书中记载了孩子生理性发热的现象,并给这种现象命名“变蒸”,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生长热”。

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就像初升的旭日、初春的小草一样,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长得特别快。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一个过程叫作“拔节”,即每到一个节点上,就会有一些变化,孩子也是一样。那为什么会发热呢?因为孩子体内的阳气要从原来的水平跨越到下一个阶段。

《诸病源候论》等医籍关于变蒸的记载认为:小儿自初生起,32日一变,64日变且蒸,10变5蒸,历日,小蒸完毕;小蒸以后是大蒸,大蒸共3次,第1、2次各64日,第3次为日。合计日,变蒸完毕。小儿变蒸时,机体脏腑功能逐步健全完善,也就反映为表现于外的形、神同步协调发展。

所以生长性发热的时候,千万别给孩子吃抗生素或打点滴,以免伤了阳气。不用管它,自然而然就会好的。

2、病理性发热

与生理性发热不同的,就是病理导致的发热了。一般的发烧和咳嗽、拉肚子等一样,只是“症”,并非本身就是“病”。“病”是内在的不健康现象、“症”是表现给你看的病状。那么,什么样的发热是生病导致的发热,需要诊治的呢?具体有两个表现:

①低烧不退,精神萎靡

孩子本来很活泼,但是发烧后,体温一直不超过38.5℃,而且精神也萎靡不振,不好动,也不想说话,一直想睡觉。这说明孩子阳气不足了,身体正邪交争处于劣势。这种往往是因为打点滴伤阳气,或是先天体质弱导致。

②精神亢奋,角弓反张

孩子本来很乖,但是发烧后变得烦躁不安,闹腾,不好好吃饭睡觉,甚至说胡话等。这是孩子发烧导致的亢奋状态。

从发热的原因来说,把病理性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是指常见的外因或内因引起的发烧现象。根据其临床症状不同,又详细划分如下类型,并做分型诊治:

①风寒风热外感型   这类小孩呈一派感冒表象,可见咳嗽、鼻涕、喷嚏等,精神良好,舌红苔薄,脉浮数。风寒感冒一般发热较轻,如是风热感冒引发则可见高烧情况;

②风寒化热入里型   表证不明显,内热热较重,由风寒化热入里形成,可见其舌红苔薄黄,此症型见于小儿初起即高热,热势明显,甚可达40℃以上,但精神尚好。临床诊治常重用石膏退烧;

③表郁发热型   这种情况是风寒表症失治误治发展来的。常常是在小孩发烧初时,由于家长心机,使用各种退烧药物,伤及体表正气,导致表寒无出路。其特点为:低热长期不退,身无汗或少汗,多有服用各种抗生素热且不退的治疗史,体温多在37℃~37.5℃之间,小儿精神不佳,倦怠乏力,嗜睡,多有大便不通,舌质淡红。中医诊治此乃为风寒表邪未解,应使用辛温解表法汗之即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小孩已经正气不足,要谨慎用“汗法”,不可让孩子大汗淋漓,微微出汗就好。大便不通者,其原因是长期饮食不佳,水谷不进导致,不可随意用攻下药物;

④食积化热型   此类型在节日前后最为常见。因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总是担心自己孩子营养不足,便有意添加各种肉类食物;各种节假日时期,更由于桌上餐盘食物丰盛,过量喂食肥甘厚腻食物。然而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消化能力差,容易形成积滞,产生热邪。此时在身体自我调节的机制作用下,营卫之气内调,体表抗邪薄弱。容易感受风邪引起发热。此型特点为:高热可达39.5℃以上,察其舌可见舌红苔厚腻,问诊时常见小儿近来不欲饮食,精神欠佳,且大便不通,按诊其小腹部臌胀。治疗时以通腑泄热为原则,常用保和丸;

⑤气虚阴虚发热型   这类发热主热病后期,症见发热,体温在37℃~37.5℃之间,干咳,面红,手脚心热,手掌心见充血点,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热病后期,气阴两虚,兼有营分余热,治疗当以益气养阴,兼清余热。此类发热以支原体肺炎多见;

⑥气郁发热型   常见有患儿手脚心发热,身体热,但体温正常。平时多有厌食、挑食、好吃零食的习惯。其特点:患儿多有消瘦,面色少华,活泼多动,磨牙,夜寐不安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此为肝气旺而脾气虚,肝失疏泄,气郁而发热,治当疏理肝气为主,兼清郁热;

⑦阳虚发热型   自己感觉长期低热,但测其体温正常,小儿食欲不佳,多汗,动辄大汗淋漓,且汗出冰凉,四肢不温。治疗以固护卫阳为要;

注:在中医辨证治疗发热时,首先分清虚实,实证可先清热消积。等热退去之后,当益气健脾;虚证当分清脏腑阴阳气血,补清结合,随证加减,以达到治疗之目的。

从伤寒六经论发热、调理根本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六经的传变,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从六经传变规律,也可以很好的反应人体的身体素质与抵抗能力。

①太阳中风,营卫不和   若低热起伏,头晕乏力,盗汗较多,舌红苔薄,脉数、细,属于营卫不和,营弱卫强(释义:《内经·灵枢·卫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②太阳少阳同病,少阳郁热   若发热不退,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属表证未解,内传少阳,邪郁于少阳。治疗当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为和解代表汤剂;

③太阳表里同病   若发热时间不长,伴随鼻塞流涕,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舌苔白腻,属于太阳表邪未解,经证内传太阳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为太阳蓄水证,治疗当以解表散寒,温阳化气为主;

④里热蕴郁,湿热不清   若低热时间较长,多发生在夏热季节,或伴口臭,纳呆,大便干结,舌苔厚腻,则属里热蕴郁,湿热不清。治疗当芳香化湿,兼清里热;

⑤热病日久,气阴两虚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

小儿“稚阴未长”,不耐寒热,外感阳热邪气,最易发热。小儿推拿疗法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身上木屑特定穴位,起到调节机体自身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推拿师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临床上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儿推疗法均可起到不同程度的退热效果。

一切外感发热可用:清天河水若体温超过38.5℃,可沾冷水做清天河水;若高温难下达39℃以上,沾凉水做打马过天河,清热凉血解毒;外治疗法根据情况可采用针刺放血退烧;

一切实热退烧可用:退六腑   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需结合推三关。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

解表可做外感四大手法:

推坎宫   用两拇指指腹从眉心向两侧眉梢分向推动。可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开天门   两拇指自眉心交替直推至前发际。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运太阳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用指端轻揉。可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揉耳后高骨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用两拇指揉。可治感冒头痛,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

  注:部分患儿有出现热性惊厥史的,发热时应及时注意,当体温达到38℃时,需要及时预防热性惊厥。如果出现严重热性惊厥的,不要过于惊慌。解开衣领,让孩子侧卧,及时强刺激人中,合谷,涌泉。待症状缓解后,医院处理,常用急救药物有地西泮等安定类药物!

小儿发热常见误区

误区一:孩子感觉发热就是发烧了

纠正:用力的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但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10—20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所以发热的孩子不一定是发烧,最适当的办法是通过体温计测量体温是否发热。

误区二:发热对身体有害

纠正:发热并不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但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

误区三:发烧会烧成脑膜炎

纠正:脑膜炎会引起发烧,但发烧不会引起脑膜炎。但是当体温高于42℃时,发热会对大脑产生伤害,但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环境下,体温才会搞到这种程度。所以夏季宝宝坐私家车千万不可忽视了。

误区四:孩子发热必须吃药

纠正:发热38℃一下,通常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或者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另外根据判断,如果孩子发热是生理性发热,如长牙发热,变蒸发热等等。体温只要不是很高,可不比干预。

误区五:如果发热体温很高,说明病情严重

纠正:发热时体温高,引起的原因不一定严重。一些父母认为宝宝体温一直降不下来,导致感染的原因肯定很严重。事实上,对药物没有反应的发热可能是由病毒或细菌造成的,与感染源的严重性无关;而如果孩子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面色灰暗、咳嗽加重等情况,即使体温不高也需及时治疗

误区六:孩子很容易因发烧导致惊厥

纠正:宝宝发烧引起惊厥,是3岁以下宝宝常见的急症,因为他们的大脑功能还未发育熟,而发生热性惊厥的,只有4%的儿童。如果宝宝在家中突然发生惊厥,妈咪一定不要惊慌,也不要拍打、摇晃或大声呼唤宝宝,更不要把宝宝紧紧搂抱。另外,轻度热性惊厥会在5分钟之内停止发作,并且不会造成身体永久损伤。但出现热性惊厥后,下次发热很可能会复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xe/7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