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家庭处理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也是小儿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出现的症状。有些家长比较紧张,一发热就迫不急待的带着孩子去发热门诊或者儿科门诊排队看病,其实有些时候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夜间,孩子既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家长又焦虑担忧,还造成医疗资源压力等,适当的家庭处理及观察也许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

遇到小儿发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发热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感染是最多见的,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感染等,血液病、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也可以出现发热为首发症状。有数据显示:90%的小儿发热是感染引起的。也有小部分,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生长发育旺盛,也可出现生理性发热,如乳牙萌出。中医有个概念叫“变蒸”,是指小儿(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其纯阳之体,生长旺盛,其血脉、筋骨、脏腑、气血、神志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上,间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所变化,可以出现发热、吵闹、出汗等,但其他精神饮食二便均正常,无其他病态,这是小儿发育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不用处理。当然有些发热是病情凶险的表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也许就会延误病情,或造成一些难以逆转的病症。

因此,面对发热时,家长首先需要辨轻重,辨别是否需要马上就医。如何辨别呢?可以从以下三步走(一看二触三听):

第一步:看精神。如果小儿精神可,和家人玩耍、逗笑如常的话,一般病情轻,即使体温比较高,那也不用太担心,但毕竟身体抱恙,精神肯定比平常略显疲劳的;如果精神差,疲劳,不愿意动,逗弄也没有什么反应,嗜睡或烦躁的话,甚至出现抽搐、翻白眼等,就一定要警惕,需尽快就医。

第二步:触肌肤。触肌肤包括感触肌肤温度及湿度,也就是主要是触摸额头、颈背、手足的温度,及是否有出汗。如果头热手足冷,皮肤无汗,一般体温还会持续上升;如果头热手足亦温,皮肤无汗,一般体温会维持,较少会上升;如果头热手足温,头、后背皮肤有汗,一般体温会慢慢下降;如果头热手足冷,头背无汗,胸前、手心出汗的话,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病情可能较重。

第三步:听呼吸。听呼吸,除了听,还包括看。呼吸平稳,无气喘、痰鸣,一般病情轻;如果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出现“三凹征”,往往病情较重,需尽快就医。

通过一看二触三听,我们大致医院,如果病情轻、平稳,那就可以先居家降温、对症处理。一般降温,首选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拭檫小儿额部、耳后、颈项、腋窝、肘部、腕部、腹股沟、膝后、踝部、足趾等皱褶处,或用温水泡浴,先洗澡后必须马上用毛巾擦干,以防受凉。如果手足冷无汗者,可考虑泡足或用热水袋敷脚,宜盖被;如果手足热、出汗多者,则不宜热敷,可用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敷额头,不宜多盖被子。

如果物理降温后,体温仍持续超过38.5℃1小时以上,可以考虑药物降温,常用的有美林、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栓等。药物降温值得注意的是:24小时内同一种药物不能超过6次使用,最好不超过3次。

发热是一种症状,是机体自我保护性症状,发热的治疗不是退热,而是针对病因治疗。经常有家属会问,为什么吃了退烧药,体温降下来了,但常常还是会反复呢?其实就是因为病情没有控制,即使吃了退热药,体温只是暂时消退。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查出病因,对因治疗。另外小儿体温调节差,如果天气太热、穿衣捂被太多,也可能出现一过性体温升高。

那发热也能吃中药吗?其实小儿发热,大多数原因是感冒引起的,中医治疗感冒是非常有优势的,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根据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医治疗发热有如下特点:1、虽然不能1-2小时内马上降温,但对症的话一般24小时内起效;2、中医药退热,一般不会反复;3、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等更易改善;4、避免使用抗生素等,对胃肠刺微少,对机体损伤少,身体恢复快。

PS:因现在是疫情阶段,有发热或可疑接触史的,建议先去做新冠核酸检测。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欢迎指正!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同时欢迎点赞及转发!

张妙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xh/11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