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的好的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小儿发热
熊某,男,12岁,学生,年3月8日初诊。
主诉:白天发热3个多月。
病史:患者于年12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经服用黄连素片后腹痛腹泻消除,继而出现不规则高热,体温高达39℃,医院诊治,排除了结核病、风湿病等各种器质性病变,以发热待查给予对症治疗月余,包括用广谱抗生素输液治疗10多天,发热始终不退。医院诊为少阳发热,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前后服药几十剂,效不显,已停学月余。曾有脑震荡病史。
现症:患者每天上午腋下体温37.1~37.5℃,午后2时左右上升到38.5℃左右,持续到下午5点开始下降,夜间体温基本正常,发热时伴有面赤、头痛、烦躁不安、咽干喉燥、无汗。热时纳可,热减而纳差,烦渴饮水多,全身乏困无力,腹泻,易呃逆,大便先干后溏,夜卧不安,易惊醒,噩梦纷纭。体温37.0℃(上午10点),咽、扁桃体正常,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压痛不显,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数。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及多项理化检验指标均正常。
中医诊断:发热不退。证候属中气不足。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治法:补中益气,清热和营。
处方:中脘、足三里、曲池、大椎、风池、风府穴。先针中脘穴,用1.5寸毫针直刺,提插捻转2分钟,局部有重胀感后起针;再针足三里,用1.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脚后起针;继针风池、风府穴,用1寸毫针直刺,后头及头顶部有酸麻感后起针;然后针大椎穴,用1.5寸较粗毫针(28号)头微低,直刺1—1.5寸,拇指向后捻转,使针感达腰骶部;最后针双侧曲池穴,用1寸毫针,针感达手背部起针。针后即患儿全身微微出汗,其母亲述这是发热数月来第一次出汗。
二诊:3月9日,针治后当天下午患儿体温最高37.5℃,夜能安卧,大便1次,不干结。继用上法针治。
三诊:3月10日,患儿全天体温已基本正常,饮水量减半,纳食量增,仍感乏力。仍用上法针刺后,加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每日针灸1次连续治疗3日。
四诊:3月13日,患者全天体温恢复正常,纳佳、眠安、二便正常,乏力已除。学习或玩耍劳累后体温仍可上升至37.4~37.6℃,休息后即恢复正常。继续上法治疗10次,以巩固疗效,共连续治疗观察20天,诸症消除而停针。1个月后复查,患儿1个多月来体温、饮食、睡眠、二便皆正常,已跟班上学,无任何不适。(引自《专家医案精选》)评析:本案为田从豁治疗小儿发热验案之一。田从豁生平见感冒。
根据该患儿临床表现,按中医辨证应属虚热证,祖国医学认为:“虚热之生,或因阳气不足,气虚下陷,郁而发热;或因阴血不充,阳失所敛,亢而发热。”该病例以虚为本,特别是中气不足较为明显,应取中脘、足三里穴补中气,其中足三里、曲池穴为手、足阳明经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之调气机,和营血,助阳益气,再加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可统调诸阳,灸之,行气活血,补阳益阴,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增强脏腑功能,可促进机体康复。
田从豁,河北滦南人,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中国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杂志编委等,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灸治疗中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注重理、法、方、穴、术,主张当针则针,当药则药或针药并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擅长治疗内科呼吸、消化系统及过敏性疾病,对各种灸法、穴位贴敷法有深入研究。著作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针灸百病经验(西文版)》、《古代针灸医案释按》、《针灸经验辑要》、《田从豁临床经验》等书。其主持研制的“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喘息性气管炎和哮喘有预防复发等较好的远期效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编辑:栀子核对:百会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