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食发热是小孩子常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心下痞”,发病原因很简单,胃肠内的宿食发酵腐败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从体象上看,剑突以下肚脐以上(胃脘部、横结肠)部位胀大,按着是软的,弹一弹有气体的声音;
发热不恶寒,无汗或有微汗,不欲食或有恶心,舌苔黄或白而厚腻,大便秘结,心烦;体温常常升高至39℃或40℃以上,手脚凉。
既然认识到了病因,那么愈病的方法也就是将宿食排出来。或吐或排大便,事实上也只有这一种愈病的方法。用物理降温、化学药降温等强迫“退热”的方法不仅仅是徒劳的,而且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伤害。
这个病因为宿食发酵腐败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被吸收进入循环,常常被误诊为各类病毒感染:高热难退被误诊为“脑炎”;高热呼吸急促被误诊为“肺炎”等等。即使是使用各种方法强迫退热治疗期间,大便还是有可能出来的,这是人的本能,有时也有用灌肠的方法通便,这样热也会退去。
极个别的因十几天高热难退,天天又都在用化学药,血相会发生变化,当指标达到一定数值,理所当然会被诊断为“白血病”,于是……悲剧就会上演。
下面介绍“心下痞”的治疗方法:
“心下痞,按之软,其脉浮滑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15克、黄连15克、黄芩30克。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杂病论》
大黄的主要作用是使肠子剧烈地蠕动而通便,大黄、黄连和黄芩都可以有效抑制胃肠内菌丛推动的发酵腐败。
上方用量不是《伤寒杂病论》原文的用量,是我们的经验用量。这三味药捣碎了,用毫升沸水浸泡1小时,期间需要多次搅拌,除去药渣,根据年龄体重适量服用,这个药汁可以凉着服用,不可以加热,加热后会减弱大黄的通便作用。
服药后,可能会吐,会吐出酸臭腐败的宿食,不必担心,稍后再服一次,几个小时后大便几次,排出胃肠中酸腐的宿食,体温会逐渐地恢复。
这个时候孩子能不吃尽量不给吃任何食物,可以喝水,喝梨汁;第二天可以少吃一些清淡的流食,否则,体温会再次升高。
再次提示,这个病有不欲食的症状,又往往发生在孩子身上,所以家长们这时千万不要再以疼爱孩子为理由,哄着宝贝们吃东西了!
小结:这是一个经常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病,但愈病的过程却不那么简单,只因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却不知“懂得爱”比“爱”更重要。在早已解决温饱的今天,有句古语很受用,“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