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全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paisufa.com/
“危”言耸听:夏季以来咨询宝宝发热的家长不少,危医生在之前几期曾分享过一篇文章关于儿童发热的简单识别,有家长通过平台反映“然并卵”,因为宝宝真的发热起来,最让家长头疼的是退热药的选择与使用,为此,危医生再分享两篇文章,前篇关于宝宝夏季特殊的发热形式——“暑热症”,后篇关于宝宝发热的处理误区与处理方法(内含目前常用退热药的简单介绍),最后附上一个秘传的退热效果很强的中医小儿推拿手法(谜底在最后),希望能帮助大家。
夏季宝宝发热,警惕“暑热症”作者:医院儿科李政夏季来临,一些宝宝会患上“暑热症”,出现发热症状,然而这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并没关系。暑热症最明显的就是热度很少超过40℃,且服用退热药没有效果。
近几年的福州,夏季特别炎热,七月还没到,气温就高达38度了。又是一个闷热的早晨,这让家住平潭的游游妈妈心烦不安。原来,刚满1岁的女儿游游,近期出现了反复发热,出汗少,体温多在38.5度左右。
难道是因为天热开空调受凉感冒了?可奇怪的是,虽说游游发热,但她并没有打喷嚏、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饭也没少吃,精神还十足。游游这到底是怎么了?
于是,家长带上游游就诊我院儿科。专家在详细了解游游的病史后,经过一些列检查,专家考虑游游的发热可能是“暑热症”在作怪。
夏季来临,一些宝宝的发热症状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没关系,他们患的是“暑热症”。
暑热症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5岁以上者少见,在南方气候炎热地区多见。暑热症是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患儿多出现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等症状。该病与气温升高、气候炎热关系密切,发热期可达1-3个月,气温愈高发病愈多,且随气温升高而病情加重,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
宝宝发热不一定是感冒。患上暑热症的宝宝发烧都在38℃以上、40℃以下,精神状态还好,有时可能会有一些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各项检查项目基本正常。最主要症状是发热,但体温很少超过40℃,发热一般从早晨开始,在白天体温逐渐升高,下午逐渐下降,到了晚上降至最低,可从第二天早晨又开始升高。患儿虽有高热,但汗出不多,仅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出,甚至无汗。
暑热症最明显的就是热度很少超过40℃,且服用退热药没有效果。这类患儿到环境温度较低场所后,体温会自然降下来。之所以会患上暑热症,与病原体感染没有关系,主要是由于夏季气温高,而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自身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发育还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功能不平衡,加上汗腺功能也不足,出汗少而不容易散热。因此在六、七、八三个月高温天气里,就容易患上暑热症,待到天气凉爽即可自行痊愈。
宝宝本年患此病后,下一年通常会复发,有的宝宝会继续2-4年,不过会有所减轻,病程也较短。尽管此病能够不药而愈,但若不加强防治,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并且因为宝宝抗病能力降低,诱发各种并发症,如消化不良、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宝宝3天后体温不降,或出现其它伴随症状,要及时就医。
天热时给小儿穿宽松、柔软、透气、吸汗性能好的衣服,以免影响身体散热。如果宝宝出汗太多,妈妈可给宝宝洗2至3次温水浴,浴时多擦洗皮肤,使皮肤保持清洁。
夏日保持居室空气流动,采用空调、冰块等降低病室温度,室温保持在26-28℃为宜。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可用冬瓜、西红柿、西瓜汁、金银花露等茶饮,或以红枣、乌梅煎汤代茶饮。高热时可适当采用物理降温,常用温水沐浴,帮助发汗降温。平时加强锻炼,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多注意皮肤清洁,防止合并症。
小儿发热常见的认识及治疗误区作者:医院儿科 许鹏飞
相对来讲,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效果好,相对不良反应小,正常剂量下基本安全,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误区1:认为发热程度越高,病情越严重
临床上经常遇到因高热急诊的患儿。某天中午,儿科急诊突然冲入3位家长,抱着9个月大的患儿,高声喊叫:医生!患儿发热40℃了,救救他!我赶紧过去把患儿放在床上仔细检查。患儿精神很好,我拿过患儿家属手里的水瓶,患儿很快就喝起水来。让家属先把患儿的外衣脱下来,给患儿服用1次退热药物,并建议多喝水,防止高热惊厥。家长听了我的解释,很快就不那么紧张了,20min后患儿查血结果回来,体温已经降了下来。
精神状况良好者病情一般不会重 发热是患儿感冒时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发热越厉害,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对于<3个月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很少出现高热。因此,发热程度并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如上述患儿,虽说高热40℃,但病情不严重,否则一定会表现在精神上,很可能会精神萎靡或者嗜睡,不愿意吃东西,也不愿意喝水。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有很多严重感染性疾病会伴有持续的高热。
误区2:盲听家属建议,遇到发热就给退热药
部分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生,在接诊发热患儿时往往容易盲目听取患儿家长的建议,给予口服退热药甚至是给予激素治疗。对于纠正这种常见误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是否使用药物退热一定要根据发热的程度 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为高热。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则最好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引发高热惊厥。持续高热,会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增加,从而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容易造成重要脏器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脑血管。超高热(>41℃)可以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脑炎、中暑导致的超高热都是紧急状态,需要积极处理。
误区3:物理降温方法实施不到位
物理降温对于发热是简单却有效的措施,很多人了解退热的物理方法,比如多喝水、温水擦拭等,但到具体实施却可能在细节上并不到位,下面对此作出详细讲解。
多喝水补充体液 一些患儿发热的时候由于嗓子不舒服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喝水,事实上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第一要务,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适合于所有发热的患儿。各种果汁饮料都可以选择,但最好还是白开水。
温水擦拭,而非酒精擦拭 温水擦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水的温度在34—37℃比较适宜,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每次擦拭的时间>10min。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对于高热或者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小儿发热采用酒精擦浴的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儿童特别是小婴儿一般都不采用。
降低环境温度,但不适合所有患儿患儿退热需要和周围进行热交换,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退热,最好的环境温度是20—24℃,以使体温缓慢下降。对于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其体温就会慢慢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患儿发热的早期伴随有畏寒、寒战,则不适合这种方法。
退热贴的退热效果有限 退热贴由于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患儿会舒适一些,是一种辅助措施。
不宜进行冰敷 由于冰敷太冷,可能会引起患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
误区4:退热效果好的药,就是好药
如果经过多喝水和物理降温患儿还是高热不退,一般就要使用退热药物。有人以为退热效果好的就是好药,实则不然,一定要兼顾该药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退热药的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成正比,效果越好,不良反应越大。
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概括起来包括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等胃肠症状;剂量过大可以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也可以诱发血液疾病;对于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等危重情况。因此,了解不同药物特征,兼顾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才能合理选择适宜药物。常用的退热药物及临床特点如下。
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赛诺菲、亚宝、利可安、小儿百服宁滴剂等)退热起效快,但控制体温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平均控制时间为2h左右。但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特别是<2岁的患儿。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疗效随剂量上升而上升(药量越多退热效果越明显),但不要超剂量使用,每千克体重10—15mg/次,以免造成肝脏损伤。(”危“言耸听:该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
布洛芬 (美林)该药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给儿童应用的退热药,也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布洛芬的特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其对于高热的退热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强,且持续时间长,平均约4—6h。布洛芬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可影响凝血功能等,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用量:每千克体重5—10mg/次。(”危“言耸听:目前对该药物的适用年龄尚有争议,尽管使用说明提示适用于婴幼儿,但仍有不少专家建议该药用于6个月的儿童。)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解热药,已经不作为常规的退热药物在临床使用。赖氨酸与阿司匹林的复合盐,可用于静脉注射,起效快,疗效好。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
尼美舒利 是意大利于年研制成功上市的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解热药。尼美舒利和布洛芬比较,突出的优点是较好的退热效果和较少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称,应用尼美舒利可引起重度肝脏损害。由于争议不断,我国已经限制在<12岁的患儿中使用。
消炎痛 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具有较强而持久的退热效果,由于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肝功、肾脏和血液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予应用,只有当患儿持续高热或者高热惊厥时,可在医生监控下偶尔使用。
安乃近 是一个古老的退热药物,退热效果迅速,由于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损伤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近些年已应用较少了。年,该药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27个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安乃近。只有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退热药可用的情况下,才用于紧急退热,口服给药已不被采用。
中药退热药 很多中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但由于中药退热作用缓慢,而且所含药物成分不是十分清楚,不推荐家长选用中药作为退热药物使用。
综上所述,相对来讲,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效果好,相对不良反应小,正常剂量下基本安全,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危“言耸听:其实,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药效仅能维持数小时,体内药理作用消除后,体温将再度上升。儿童发热多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因此选用退热药的主要依据是其疗效及副作用大小。有关研究证明,退热药的疗效由大到小依次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林。最普遍使用的是含对乙酰氨基酚糖浆,该药短期使用常规剂量副作用轻微,可作为首选退热药。必须提醒您的是,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或自行增加剂量,否则会使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36℃),甚至休克。半岁以内婴儿发热时不宜使用退热药来降低体温,而应该选用物理降温,如松开衣服,洗温水澡等。当患儿拒绝口服药物时,退热栓剂用来塞肛门,由肠道吸收,退热效果迅速,非常方便,但要注意要小剂量给药,切忌反复多次使用退热过度,引起体温陡降或腹泻。)
误区5:不能做到正确分析病情
笔者曾遇到1例13岁的患儿,第1天发热仅到村卫生室开了退热药(具体不详),第2天患儿头痛严重、嗜睡遂到我院就诊,当时已经是脑炎伴有惊厥,第3天就有脑疝形成。不少患儿家长甚至是基层医生觉得发热就是感冒了,患儿吃退热药物扛一下就会好,还可以提高抵抗力。对于大多数患儿确实是这样,但有少部分患儿却没有这么幸运。因此,正确分析病情至关重要。
患儿发热时,除了测量患儿体温以外,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注意患儿的精神状况 如果患儿精神好,就提示患儿感染轻微。发病时有精神不好、嗜睡,面色发黄或者晦暗者,这种情况一般提示感染严重。比如中毒性痢疾,患儿主要表现就是面色不好、精神差,可能只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不会腹泻,但病情严重,很容易合并中毒性休克。
注意伴随症状 本文仅列举相对常见的情况。
颜面部、躯干有无皮疹和出血点 不少病毒感染的早期都会出现皮疹,比如水痘、风疹。在发热期间出现的皮疹有猩红热、麻疹等。如果发热早期出现出血点,就要除外流行性脑膜炎。
有无腹泻及尿液情况 如果患儿有腹泻,要询问腹泻是发热前出现还是发热后出现的。发热前出现或者发热后1d之内就出现,提示患儿肠道感染;如果是发热后几天出现,可能是疾病的合并症或者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发热时有明显腹泻者,特别是黏液脓血便,提示有肠道细菌感染,去医院时最好用纸盒或者塑料袋收集好有脓血或者黏液的大便样本,便于化验检查。尿布上的大便不能作为检查的标本。
同时,也要注意患儿尿液有无异常的颜色,如果发热同时出现酱油色的尿液,则表示患儿有溶血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
是否伴有明显腹痛 对于腹痛明显特别是不能直腰走路,或者腹痛不让揉肚子的,就要考虑阑尾炎。因为儿童阑尾炎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穿孔和合并腹腔感染。
注意流行病学情况 注意周围有没有类似的疾病,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流行期间,比如手足口病。如果患儿周围有小朋友罹患该病,该患儿口腔、咽部或者手足出现皮疹或者水疱,即使症状不典型,也要考虑手足口病。
危医生还有话说(非常重要!):
以上谈到很多西医的处理方法,下面再介绍一个超简单特有效的中医退热手法——“清天河水”。此方法用于发热38.5度以上!!!!低于这个体温请先观察宝宝情况或用其他物理降温方法。手法:用食指和中指,由手腕到手肘(方向不要错!),直推-次。
如果“清天河水”仍不能满足你为宝宝退热的要求,那就要使用“清天河水”的威力加强版手法——“打马过天河”,手法很简单:食指中指两手指蘸水,从手腕到手肘方向在皮肤上拍打,发出像小马过河马蹄踏水的清脆声音,同时一边敲打一边往同一方向吹气,此法适用于39度以上高热。
正所谓不怕一万最怕万一,如果万一“清天河水”和“打马过天河”仍不能满足您孩子的退热要求,那就唯有接着使用小儿退热终极威力加强2.0版手法——“退六腑”,推~次,手法如图:
假如之后宝宝热还退不了,请带孩子看医生。
危医生建议小儿退热流程:
1)38.5度,观察、多饮水、温水擦浴等普通物理降温方法;
2)38.5度:观察、大量饮水、中医推拿退热手法,若无效且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边稍给医院就医,明确发热原因。
“医海慈航”管理员简介:
危兆璋
医院心理睡眠科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心理睡眠方向。
门诊地点:医院(荔湾路35号)七楼心理科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早上(出诊时间偶有调整,如需就诊请提前咨询本人以确认出诊时间)
门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