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害怕夜晚,怎么办?
孩子总是怕晚上,问为什么也不说,怎么办?
朗读:李琳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说。
01小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怕?
婴儿期的小孩儿刚开始并分不清什么应该怕,什么不应该怕。比如说一个人拿把刀在他面前晃,他并不知道这把刀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也就不知道怕。如果你多看他一会儿,他就会撇一撇嘴,表现出马上要哭的样子,这个时候好像就怕了。他这时候的怕是本能的怕,而不是一种社会心理性的怕。
我们在成长当中,开始是不知道怕的,不知道怕并不代表不怕。慢慢地我们懂事了,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怕,什么时候不应该怕。
比如我们跟着大人走到一个偏僻的小路上,如果大人说,这个地方很少有人走,以前发生过什么故事等等,我们突然之间就会觉得走到这里就应该怕。
所以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怕,什么地方该怕。
我们知道夜晚的时候应该怕,会觉得有妖魔鬼怪什么的出现。那是因为夜晚我们睡觉的时候,妈妈会说:“快睡觉啊,宝宝,不睡觉的话,等一下就会有小鬼、小猫啊出来找你!”所以到夜晚我们就知道应该怕。
这里所说的“怕”有两种。一种是人自身本能的怕;另一种是在社会教育、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怕,当我们长到十来岁的时候,就知道怕了,觉得应该怕了。
记得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好像刚上一年级)。晚上爸爸要算账,让我到邻居家去借算盘。虽然当时我很害怕,但是又怕挨骂,所以也不敢不答应。于是我就硬着头皮,从自己家大门口出来,一路小跑,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邻居家。当跑到邻居家门口看到人家的灯光(那时候还没有电灯),才不再害怕。然后气喘吁吁地说:“我爸…要借…算盘用!”回去的时候用老一套就不行了,我一边快速奔走一边“嘘嘘嘘”地吹着口哨,这样好像自己就不怕了。
那是我小时候怕的经历,后来我怎么就不怕了呢?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听人家说,喝老公鸡的生鸡血会使人不再害怕。于是,我和母亲商量杀了家里的一只公鸡,我把淌在碗里的鸡血喝了下去。从此以后,我就真的发生了很大改变,那就是我不再怕了。
比如,晚上我和伙伴们一起去看电影,他们都很怕,我却不会怕,我敢走在最前面,也敢走在最后面。
这段经历给我的收获很大。少年时候的我,可以一个人走任何黑路,晚上可以到离家四五里外的村庄去看电影,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害怕的。
通过自己的经历,我得出一个体验。在我们成长当中,肯定有一些本能的害怕,这种害怕,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当我们在社会中慢慢地成长,听说了一些事情,心里边也接受到了一些教育,才知道怕了。当我们知道怕的时候是好还是坏呢?当然是好的。
不管哪一种怕都可以保护我们的命,可以使我们做事的时候不那么造次,可以让我们面对可能的危险时做一些防御。所以,怕,不仅仅只是坏的。
02孩子的“怕”不是问题,我们对待“怕”的态度和行为才是真正的问题。
怕,不见得是坏事。重要的是,当我们发现孩子怕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这个态度就是:孩子害怕是正常的事,害怕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正常的烦恼。
我们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在成长当中我们是有烦恼的。
比如我们成长当中会考虑:我是不是被人喜欢呢?我们班的老师怎样看待我呀?如果我学习不好大家是不是就不爱我啦?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因为我的原因呀?晚上我一个人睡觉,万一有鬼进来吃我怎么办呢?这些都是成长的烦恼,所以成长的烦恼是正常的烦恼。就像人生过程中我们的亲人会生病了一样,就像我们想要做的事没有做好一样。但是,我们的心里会承担压力,我们想要被别人看得起,但有时事与愿违,我们内心里也会有失落,所以这些都是成长的烦恼,都是发展的问题。
发展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发展的问题过了这个发展阶段就没有问题了。
青春期时,我们总是担心被哪个女孩子看到自己的一些丑事。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到了十六、七岁这个阶段,就再也不思考这个问题了,并觉得过去的那种担心很可笑,所以这种担心就过去了。
发展中的问题既然不是问题,那为什么又造成了问题呢?
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可以造成问题,也可以解决问题。
我们的小孩偶尔尿床了,它不是问题。因为这是他生理上的反应。他睡着了,他就做梦,梦见自己上厕所,终于走到厕所了,很急、很急,结果就“哗”地尿了。一会儿就发现这儿根本不是厕所,原来是在被窝里边了。
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是我们发展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事情,它并不是问题。可是如果妈妈过来就说:你这孩子一点出息都没有,你有什么用啊!?这时小孩就会困惑,就会觉得自己太不是人了,自己实在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不然怎么就管不住自己,我居然还尿床?还被妈妈责备。
所以你看,妈妈对待孩子尿床的这个事情是态度问题、是行为问题。
因此,你的态度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这个事情是不是问题。
再过段时间,你让他尿床,他也不会尿了。因为人的生理是靠心理支配的,是可以控制到的,所以就不是问题了。
我记得网校的李靖主任说过,他小时候尿床时,他的爷爷和奶奶就跑过来说:“呀,乖宝宝,你今天又尿床了!”就好像他做了什么好事一样。他就在床上蹦啊、蹦啊,还嚷嚷着:“又尿床了!又尿床了!”所以,他很小就觉得自己是被疼爱的,是有价值的。他也不会因为爷爷奶奶的鼓励,到了十几岁、五十几岁还尿床,不会的!
这说明一个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它们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正常现象──即心理现象和社会成长现象。
但是因为有时我们态度的不接纳,导致我们在行为上对他们造成一些不良的干预。
请记住这个词,叫“不良的干预”,错误的干预,而使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问题。
所以,态度可以解决问题,态度也可以制造问题。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对他不良的态度、不良的行为而制造出来的。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03对孩子的恐惧害怕给予足够的接纳,不断地促使孩子建立安全感。
有不少人问,孩子在恐惧中说晚上不敢睡觉怎么办?
这其实有生理性的原始恐惧,还有他可能知道一些事情,觉得天黑了会怎样,或看了电视、或听大人讲了故事等等,他有恐惧感了。
这时,我们首先要告诉他,你害怕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害怕,爸爸也会有害怕的时候。害怕时我们会陪着你,过段时间等你长大了就不怕了。
对他的恐惧害怕给予足够的接纳,这本身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就能不断地使孩子建立安全感。
一定不要动不动就吓唬孩子,常常有父母会说:再这样就不要你了!所以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被大人要的状态,他怎么能不恐惧呢?
他的这种恐惧是会泛滥的!会变成他自己可能会随时死掉的状态,鬼也都会来找他的。
所以我们不能用威胁、恐吓等造成恐惧感的教育方式和互动方式。
因为,安全感的教育有时比能力的教育还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会说,哎呀,我要让孩子成才,让孩子学很多知识,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
我们对知识的教育、对道德的教育很重视,要让他懂事,让他做道德人、做成功人。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不做安全感的教育,甚至还破坏他的安全感。本来这件事是没事儿的,过两年就好了。但是因为我们的不良干预,让本来正常的事情变成了问题。
就像我一样,喝一个公鸡血,然后过几年胆子就大了。其实那也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公鸡血真有效果吗?不一定的!我只是觉得在心理上从此就应该不怕了。
很多小孩说我应该怕,不怕就不是人了。那我觉得我不应该怕了,为什么?因为我喝了公鸡血了嘛。所以我从小就会对自己做心理治疗,这叫“积极暗示”的治疗,还是蛮成功的。
今天把这个分享给各位家长,希望各位家长在这件事上能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式,让孩子快乐地生活成长。谢谢大家!
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年招生简章(常年)
总编辑:韦志中责任编辑:王宁
文字整理:田云张金凤黄琴琴张晓平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一苇渡心
韦志中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那里治疗白颠风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