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科门诊,每天都门庭若市。
叫号、排队、测体温、人来人往。但在输液室挂针的倒很少。
他们都在排队,做中药穴位贴敷,超导。
啊!太新鲜了。
我好奇,为何这么多人愿意花时间坐在这里排队做穴位敷贴而不是输液挂针呢?
以下内容观点部分摘自书中,并聊聊个人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宝宝一生病发烧,又是打针,又是吃药的,有时还反反复复。宝爸妈真的是心急如焚,宝妈更是不眠不休的照顾,巴不得可以替换。宝宝受苦,大人心疼。
而中医外治深受欢迎。它以安全,便捷、舒适给宝妈们带来方便。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药物外用,容易接受
我们现实用的,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学外治疗法的一种。它是以中药细末调成糊状,敷予身体穴位,胶布粘贴好。以刺激皮肤、穴位,达到疏通经络,发表达邪,清热渗湿,理气散热,达到疗效。
避免打针之痛,吃药之苦,又能治病。弥补了内治的足,又给宝妈们带来惊喜。药物外用,不经过消化道吸收,避免真消化酶和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避免了药物直接进入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毒害作用。
年儿科最新指南
年儿科最新指南:
2月龄,39度以上,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2次间隔用药最短为6h。
6月龄,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2次间隔用药最短为6h-8h。
它们之间不能联合使用,不能交替使用。因为体温下降了,宝宝的舒适度下降。
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宝宝的舒适度下降。
更不推荐使用冰水、酒精擦浴退热。
解热镇痛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惊惊厥发作。
激素不能用于退热。
用药是越来越规范。但是药三分毒,最好不用药。
认知
前几天,两个宝宝,同样的化验结果,他们家长持不同的态度。一个中药穴位敷贴三天,另一个退热药和输液三天。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遵医嘱,也有认知和理念。
而保证充足营养蛋白、多喝水和吃水果补维生素C,让宝宝有精神。饮食清淡,少吃多餐,注意休息。使宝宝身体得到休息。
其实宝宝发热会有很多因素。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它都是一种治疗手段。宝妈们能多懂些医学、营养知识,才是最好的认知。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