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热的孩子特别多,不论多镇静的妈妈,只要遇到宝宝发烧,铁定心急如焚,最怕高烧不退,或者持续多日。其实“发烧”是“症”不是“病”,只要通过了解原因,小心面对、正确处理,就可以了。
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疾病均有发热的症状。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立即就给予退热药、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有的家长认为用抗生素就能退热。但是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种,且对病毒无效,如果盲目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逐渐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且易发生“二重感染”。今天,普及一些发烧方面的知识:
发烧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
低热:37.4~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中医看待发烧
发烧,是正邪相争的一个战场,所有的临床化验出来的细菌、病毒等等中医统称为“病邪”,而人体内部正气抵抗时,就会发热。
正气越足,抗邪能力越强、越积极,烧的越高,通常战斗就会结束的越早。
西医看待发烧
发烧,是体内免疫反应过程,有利于增加免疫系统中吞噬细胞的活性,是治疗疾病的火焰。
我们的身体藉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御系统,抑制病菌的复制和繁殖(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
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烧,会使体内的病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
中医认为,发烧一般有五种发烧类型:
可见于感冒、食积、阴虚、气虚、惊吓等。风寒感冒、积食引起的发烧多为常见。
如何判断宝宝是那种发烧的技巧
1、看汗出情况
(1)风寒发烧无汗
(2)阴虚发烧有汗(盗汗)
(3)气虚发烧(自汗)
(4)食积发烧有汗或无汗
(5)惊吓发烧有汗
2、看舌苔情况
(1)风寒发烧舌淡苔薄白
(2)阴虚发烧舌红苔薄少津
(3)气虚发烧舌淡苔白
(4)食积发烧舌红苔厚黄腻
(5)惊吓发烧舌淡苔白
3、看鼻涕情况
(1)风寒发烧流清涕,中期流黄鼻涕
(2)阴虚发烧无鼻涕
(3)气虚发烧无鼻涕
(4)食积发烧无鼻涕
(5)惊吓发烧无鼻涕
4、看四肢体温情况
(1)风寒发烧一般全身烫
(2)阴虚发烧手足心热、两颧热。
(3)气虚发烧: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凉、身体热
(4)食积发烧腹部烫,四肢凉,额头不热
(5)惊吓发烧四肢凉、身体热,耳朵凉。
5、看发烧时间段
(1)风寒发烧一般早上温度高,过了午后就自然降低
(2)阴虚发烧过了午后一般烧会越来越高
(3)气虚发烧:全天都有可能发烧但温度不高,一般不超过39度
(4)食积发烧全天都可能会持续,温度一般比较高
(5)惊吓发烧一般早上温度高,而且都是39度以上
根据患儿发热证型﹙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气虚发热等﹚,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揉、捏等中医手法进行治疗,效果较好。还可配合刮痧、拔罐、吮痧、物理降温、配合乌梅汤等方法。
以上发烧均可以小儿推拿治疗疗效显著
当孩子发烧时,我们要如何做呢?
注意年龄/月龄
3个月以下患儿
体温调节中枢及各项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如果体温超过38℃,建议及时就医,排除特殊情况后,可参考以下所述。
3个月以上患儿
参考下述思路。
处理措施
1.精神状态很重要
1即使发烧的温暖度并不是过高,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异常烦躁或合并其他急性症状(比如剧烈咳嗽,呼吸急促,胸闷喘憋,四肢冰冷,甚至腰背和双腿开始抽筋等)等状况时,应及时就医,按医嘱适当给予退烧药;
2通常情况下孩子如果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玩能睡,我们可以不必过于紧张。此时不推荐过早使用退烧药。
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和摄入足够的水分,应该同时进行。
2.合理选择小儿推拿及护理注意事项
排除一些危重症状或儿推的禁忌症之后,我们可以合理的选择小儿推拿治疗方式。
除去一些危重病例及特殊情况,小儿发烧的原因多为外感六淫或食伤,再有情志因素及变蒸发烧等。
中医儿科四诊合参、八纲辩证,明确孩子发烧的原因,比如到底是外感发烧,还是内伤发热;到底是积食发烧、受惊发烧,还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抑或西医所说的病毒、细菌……
合理的小儿推拿,治标顾本,再配合日常及饮食注意事项,一般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居家护理注意事项
(1)密切注意孩子精神状态;另外如果发烧超过4-5天应及时送医检查;
(2)保证合理的摄入充足的水分;
用正确的方式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水分,比如糖盐水、米汤、适量的Vc水等等;
喝水的方式也应该注意,不能喝的太快过急,尽量一口一口的喝,保证身体能够吸收到需要的水分。
(3)体温过高时,预防高热惊厥,采用必要的降温方式,物理降温或者合适特殊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退烧也是很好的物理降温方式,不吃药打针,远离抗生素,远离药物毒副作用,调动人体正气,提高身体素质。
另外可以使用温水擦浴的方式,比如37度左右的温水;不建议使用冰敷或者退热贴。
(4)穿衣盖被以感觉舒适为准,避免凉风直吹,不可过厚或过凉,以免影响散热或造成二次感寒;
(5)忌口很重要,有句话叫“生病不忌口,忙坏大夫手”,生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免给身体造成过重的负担,或者加重发热症状,影响身体的恢复。
几种需要忌口的代表性食物有:肉蛋奶海鲜、巧克力、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6)充足的睡眠是人体很好的修复过程。
(7)消炎药不要随便吃。
消炎药其实是抗生素,一般是用来对付细菌的。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烧,并不需要抗生素。家长不应该私自给宝宝服用消炎药。
3.退烧药的使用建议
退烧药的作用是让患儿感到舒适一些,并不能治疗疾病本身。
发烧的温度不是退烧药使用的唯一标准。精神状态和是否有合并其他症状,也应该是重要参考。
我们的原则是尽量采用物理降温,少用退热药物。
但有时候合理的使用一些退烧药也是有必要的。
退烧药的选择
(1)3个月以下的婴儿,还是应该及时就诊;如无特殊情况,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少用退热药物。
(2)大于3个月的孩子,对乙酰氨基酚是相对更安全的退热药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首选药品),其次是布洛芬(建议6个月以上患儿)。
(3)不建议使用安乃近(安定)和尼美舒利,它或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4)不推荐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家长不要私自给宝宝口服此类药物。
(5)反对(注意用词是反对)儿童使用地塞米松等激素作为退烧药。(一些基层医生为追求效果常采用的办法,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药方式,激素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或炎症的应急处理办法,使用激素给儿童退烧,容易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