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丨孩子发热怎么办退烧药怎么选哪种

文丨宋红梅

图丨来源于网络

昨天我无意间在某网站看到了一篇有关宝宝发热的内容,正确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一个也没有,推荐的都是目前已经不主张的方法。

考虑到错误内容容易误导大家,所以我将其发到了某公众平台上,没想到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讨论。

关于发热,咱们之前已经聊过很多了,但没想到大家还存在这么多的误解,所以今天再次带大家来回顾一下关于发烧的方方面面。

如何判断孩子有没有发热?

目前的观点认为,孩子的体温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即为发热。但是根据孩子年龄不同,判断孩子发热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对于0-28天的新生儿来说,肛温达到38℃即为发热;

对于1-3个月龄的婴儿,肛温≥38℃-38.2℃即为发热;

对于3-36个月的儿童,肛温≥38℃即为发热;

对于更大一些的儿童,发热的经典定义为:腋下温度超过37.4℃即为发热。

但是要参照孩子平时的基础体温来确定,如果体温高出平时体温的上限就是发热了。

所以,是否发热要比对孩子的基础体温!

若孩子平时体温就可以达到37.4℃,那对于孩子来说,37.4℃就不一定是发热了。所以,孩子的基础体温大概是多少,家长要心里有数,一旦发生感染,才好判断是否发热和发热的程度。

如何给宝宝测量体温?

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会受许多因素影响,比如运动、进食、精神紧张等都会让体温升高;一天中清晨体温最低,午后最高;所以测量体温要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测量时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测量孩子体温是高的,比如刚吃完奶,刚运动完等,这些都是可以影响体温的因素。一般在孩子进食2个小时之内或者运动半个小时之内是不建议测体温的。

在测量时,如果采用腋下测量,一定要避免孩子腋下有汗。因此在给孩子测体温前,可以先找个干毛巾把孩子的腋窝擦干。

如何选择体温计?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体温计有很多种,包括:水银温度计、耳温计、肛温计、电子体温计等。

水银温度计

一般我们家庭都用传统水银温度计给孩子测体温,但是如果孩子小的话通常不会很配合,摔碎的几率比较大。摔碎后,玻璃碎片容易扎伤孩子,而且会发生汞污染。所以不主张家长给孩子使用。

耳温计

这种体温计家庭使用也较广泛,不过因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比较大。用耳温计测体温时,耳温计伸进耳朵内的深浅不同,所测得的体温是不同的。而且家长一定要知道耳温计所测得的温度和腋下所测得的温度之间的差异,因为目前认为还是腋下温度更准确些。

肛温计

这是几种体温计中最准确的一种,能准确反映中心体温,是小婴儿体温检测的标准方法。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来说耐受性会比较差。

电子体温计

相对来说比较方便、准确,而且无重金属污染隐患,目前推荐使用。

孩子发热应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过分处理,多喝水就可以了。

如果体温超过38.5℃,最有效的处理就是服用退热药。

如何选择退热药?

目前国际公认的两个可以用于儿童的退热药:一个是对乙酰氨基酚,一个是布洛芬。

许多家长问到底对乙酰氨基酚更好,还是布洛芬更好?

应该说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这两种药也不例外,包括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白细胞降低等。对比这两种药的药效和副作用,可能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作用快一些,对肝肾的损害大一些;而布洛芬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更长,肠胃道不适多一些。但这两种药是目前公认的儿童退热的首选药物,短期应用都应该没太大问题。

对于发热的处理,孩子的舒适感很重要。所以,如果孩子的温度不是很高,在孩子睡得很熟的时候,是不主张一定要把孩子叫醒来吃退热药的。

但也有一些孩子不适合使用退热药:

3个月以下的婴儿;

有严重肝肾疾病的儿童;

有退热药过敏史的儿童。

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可以采用温水浴的方法进行降温。

中药对孩子退热有意义吗?

有些家长觉得西药有副作用,会用中药来给孩子退烧,那这样的做法可取吗?

其实中药里的柴胡,生石膏都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我一直强调,如果孩子就是普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保证孩子的舒适度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是不愿意吃中药的,我自己觉得没有必要强加给孩子,特别是给孩子灌中药,弄得孩子每次发热都有一个不好的经历,这是我不提倡的。

孩子发热,物理降温可以吗?

物理降温(仅推荐用温水浴)一般用于急性发热、退热药还没有起效的这一段时间的退热,或者不适合用退热药的孩子。

目前我们推荐的物理降温方式是温水浴,水温可以比孩子发烧时体温低1℃左右。退热药最快也要15min-20min起效,吃过退热药但未起作用之前,可以给孩子洗个澡。等洗完之后,退热药也起效了。

除了温水浴外,还有一些大家都熟知的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酒精浴、额头贴、敷冰袋等,这些都是不推荐的。

酒精浴

孩子皮肤很嫩,皮下毛细血管比较丰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全身酒精浴其实跟给孩子喝酒没差别。

额头贴

只能作用于额头一小片体表面积,而且额头下毛细血管很细,带走的热量很少,起不到散热作用。还可能给孩子造成不适感。

敷冰袋

用冰袋敷颈部、腋下、腹股沟这些大血管通过的地方,的确能带走一些热量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但孩子身体本来很热,一下子接触很凉的东西,会引起寒颤,这时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不一定比冷敷带走的热量少,而且孩子会非常不舒服。

孩子发热,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孩子发热的时候,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也是减低的。所以要给孩子吃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且每次量不宜过多。另外注意多喝水,保证尿量多一些。因为排尿也可以带走一些多余的热量。

至于不喝水的宝宝,家长们就要开动脑筋了,首先不一定非要给白开水,你可以弄一些孩子爱喝的西瓜汁,煮梨水,苹果水等。另外要注意多给孩子吃一些高纤维素的蔬菜,保证大便通畅。

有关发热的误区

有些家长在对待和处理孩子发热时常存在一些误区,甚至有些医生对这些误区也不能正确认识。

误区一:把孩子的体温降到正常

有些家长认为必须维持孩子“正常”的体温,在孩子稍有发热或根本没发热时就给吃退热药。

解析:对于普通感冒的孩子,中等程度的发热可以调动机体免疫力,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机体杀灭病菌和最终康复。因此,治疗儿童发热首要的原则是提高孩子的整体舒适度,而不是把重心放在维持正常体温上。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如38.5℃以上),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大脑兴奋性增加引起小儿惊厥、消化功能下降导致食欲不振等。我们建议,在孩子的体温超过38.5℃时服用退热药。

误区二:采用错误的物理降温方法

很多家长会采用酒精浴、额头贴、敷冰袋等方式来给孩子降温,这些方法我们在上文中都做了介绍,不建议家长使用。

误区三:盲目对待抗菌素

现在家长对待抗菌素有两个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做法一

特别喜欢用抗菌素,孩子只要一感冒发热,家长就想给使用抗菌素。

解析:其实大部分发热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素无效,不需要使用,只会无端增加一些不良反应让孩子更加不适。

做法二

过分担心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在医生诊断细菌性感染、建议应用抗菌素后,仍不遵医嘱给孩子服药,或仅用药1-2天,退烧后就立即停药。

解析:这种做法会导致患儿体内的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迁延不愈,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并发症。医生在开处方时应告知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素至足够的剂量和疗程的必要性。

误区四: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

糖皮质激素有很好的退热作用,部分家长和医生将其用作常规退热药。

解析: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严重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但不能作为退热药来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体内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如果孩子仅仅是病毒感染,应用后可能会使病程拖得更长。

相关阅读:

孩子为什么会发烧?

宝宝发烧了怎么办?

有关发热的一些问答

如何判断宝宝有没有发烧?

发烧,物理降温可以吗?

为什么最近发热的孩子很多?应该如何应对?

处理“小”发热的“大”学问——普通小儿发热如何规范、正确治疗

接下来想看什么留言,觉得不错点“在看”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ye/5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