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入行论》的学习为例:《入行论》中一个偈颂,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如果学偈颂的时候仅仅抓住字面的意思,对偈颂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这样的情况下,学了部论、0部论,真正吸收的内容是很少很少的。这就好像买了十个西瓜,每个西瓜只吃了一口,然后就扔掉了。举个例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是《金刚经》里面非常有名的偈颂,道友们也听过很多次。一切有为法,就像梦、幻、泡、影、露、电一样。应该这样去观察、思维。这就是字面意思,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是一切显现都不是实有的,都是显而无自性的。显现,不等于实有,如梦。以往,我们都是把显现当成了实有。再进一步来说,我们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相信六根六识,并以此作为根据来判断万物。这就像癫狂者相信自己的智商,色盲者相信自己的所见——如每个十字路口都只有绿灯,醉酒者相信扯不动、楼在跑……第三层:再来分析,可能角度就比较多了:比如凡夫众生非常愚痴,有强烈实执;比如我们自己当下就处在实执的状态,而要想破除实执,要闻思、要修,怎么修?“梦幻八喻”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再如思维甚深法义、抽象法义的时候,要重视通过比喻、事例进行分析。讲解法义的时候,也要重视比喻、举例等。闻思的时候,通过比喻生动形象的理法义,对于树立见解、了知甚深的法义是很重要的。在修的时候有一些善巧方便,比如通过观察梦,来思维现实如梦如幻等等。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在理解偈颂的时候,如果仅仅在第一层表面上理解一下,就停住了、过去了,这是不行的。需要进一步去思维一个偈颂的引申义、隐含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法义的时候,要重视追根溯源,重视思维法义后面的法义。以往,会特别强调让道友们重视查佛学词典。查佛学词典的好处:可以准确掌握法相名词的意思。去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法义的理解,让我们对法义的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加深、拓宽。这对于我们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一部经、一部论能够经常去思维法义背后的法义,然后深入地去挖掘。这样学一部论,可能顶上学十部论、百部论。但如果浮皮潦草地学一百部论,可能你也没学到多少东西,还累得要死要活的,最终忙而无所得。如果你是法师,别人问你一个问题说:“法师,念《金刚七句祈祷文》的时候,能不能不念‘吽’,直接念‘邬金刹土西北域’?”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表面的问题是:我能不能不念“吽”?如果你就事论事,就要回答说:“不行,必须得念。”但是作为法师,只是回答了这个地方,说明这个法师的水平一般般。比较标准的一个答案是什么?第一、要回答:“不行,必须得念。”第二、你要认识到“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对祖师大德的敬畏心不够、对法的恭敬心不够、对善知识的信心不够,同时他还比较傲慢、比较自以为是。他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背后是存在这些问题的。作为法师不仅要解决他这些问题,而且要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问题并不重要,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说他对善知识信心不够呢?如果他对善知识有信心,就应该知道善知识一定是把该做的都会告诉他,不该做的也都告诉他了。经云:“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善知识从来没有说过不需要念“吽”。既然善知识没说,你就不应该这样去做。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不老实,说明他对善知识的信心不够,再者他对法的敬畏心不够——今天去掉一个“吽”,如此下去,明天可能就去掉了“邬金刹土西北域”,最后《金刚七句祈祷文》不就没了吗?这是毁法灭法的行为,说明对法的敬畏心不够,对传承祖师的信心不够。难道传承祖师们都错了吗,都不如他了吗?这个,其实一想就明白。另外,他认为:“我多厉害!几千年来都没有发现这样快速念诵的方法,但是我发现了。”这里面包含强烈的傲慢。所以,我们在思维问题的时候,要努力地去挖掘背后的问题。比如,讲到出离心。出离心重要吗?重要。什么是出离心?为什么出离心很重要?如何生起出离心?我现在有出离心吗?有出离心的表现是什么?没有出离心的表现是什么?类似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的,我们要去思维一下。再比如:网上有一个视频广告:“瓜子二手车直卖网。个人车主直接把车卖给个人买家,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乍一听——“哟,挺好的嘞,真好!”但后来一想:“你发了菩提心了吗?商人逐利,你怎么就这么好,为他人做嫁衣裳?你真的是有公德心、有公益心?想回报社会吗?骗鬼呢!”再比如:当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一件衣服标价元。问老板多少钱进货的。老板说:“98。我不赚钱,真的我就给你帮个忙。”你是我妈吗?我妈对我也没那么好,是吧?再比如:路边上有个广告说:“吉厂出售”——厂子特别吉祥,特别好,我现在把它出售——你疯了?你还“吉厂出售”?“吉厂”,你自己不留着,你给我,你发了菩提心了?只要稍微地一深入思维,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问题的。一般来说,我们在学习一个法义的时候,不管是哪一个法义都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思维。比如大圆满。1.什么叫大圆满?2.大圆满有哪些功德?3.怎么样修大圆满?这是关于大圆满的三个基本问题。比如修菩提心。1.什么叫菩提心?2.菩提心有哪些功德?3.如何发菩提心?基本上就三个问题,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的细节,但是这三个是框架性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比如《入菩萨行论》。1.什么叫入菩萨行论?2.学入菩萨行论有什么好处?3.应该怎么样修入菩萨行论?比如佛法。1.什么是佛法?2.为什么要学佛法?3.怎么样学佛法?比如师父。1.什么叫师父?2.师父有哪些功德?3.如何依止师父?……我们在学任何一个法的时候,都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思维。乃至你讲到辅导员。1.什么叫辅导员?2.辅导员这个工作有哪些重要性?有哪些功德?3.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辅导员?乃至贪欲。1.什么叫贪欲?2.贪欲有什么危害性?3.如何消除贪欲?是啥?为啥?咋整?——“六字真言”。具体来说,思维任何法相名词的基本角度:法相、功德、过患、分类、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方法(次第)、关系、反省,基本上就是这些角度。把这个掌握了,学法的时候,对法义的理解一定是有广度、有深度的,而且是非常准确的。所以,学法义要重视追根溯源,要下功夫。这样,看起来好像累一点,但实际上你的法义水平是快速进步的。千万不要满足于表面上划一划就过去了。学过,绝对不等于学到。我自认为在闻思上还是比较下功夫的。记得以前我在我的师父身边,他就跟我讲:“要么就不要学,学就扎扎实实地学。”不扎扎实实学,结果就是:法义没学到;养成了不良的学法习惯。甚至这个习惯保持住的话,将来谁做你的徒弟谁倒了霉了。自己如果养成扎扎实实的闻思修行习惯,结果就是:自己可以准确地掌握法义;自己可以快速地在法上进步;培养这个好习惯,稳固这个好习惯,将来把这个好习惯传给别人。所以,我们在闻思的时候,千万不要偷懒。刚开始累,这是好事,以后就轻松了。如果刚开始不累,那后面可能一辈子都很难精进起来了。华智仁波切所造的《饶益九观察》,慈诚罗珠堪布对此做了一个讲解。极为殊胜。对于闻思修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抉择,给出了极为清楚的指导。这个,应该好好学习。“因果”,也叫“缘起”。缘起,即依靠因缘而生起。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是无因无缘出现,一定是有因缘的。结果是依靠因的出生而存在的。依靠因缘而出生——诸法因缘生;因缘不存在的时候,果就不存在了——诸法因缘灭。我们有时候会存在一种情况:有时会特别着急、特别急躁,乃至有很多忧虑。而这,往往源于不了解因果,不信因果。当我们问某个学佛者:“你信因果吗?”对方肯定会回答:“我信。”但遇到具体的事情的时候,他会有很多的忧虑,会很着急,会很烦燥。如果能时时刻刻串习因果观念,就会减少急躁、减少忧虑,心就会平静。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果必定不会出现,急也没有用的,恐惧也没有用,焦虑也没有用,生气也没有用。这时,需要做的就是去积累因——想得到善果,就去积累因吧!想远离恶果,你就去断除它的因吧。这才是当务之急。相应的因具足,得到相应的果。相应的果,是由相应的因引生的。错误的因不会得到正确的果。对此,还是要再再强调:第一,要知道果是由因决定的;第二,要知道因必须是正确的因。比如:问:某孩子高考没考好,为什么没考好?答:因为孩子的妈妈去送孩子参加高考的时候没有穿旗袍,所以他们家孩子没有“旗开得胜”。这样的说法,就属于错乱因果了——非因计因,把无关的事情强行关联在一起。他倒是思维因果了,没有说这是无缘无故的,他也没有说这是碰巧的。他说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个因是错误的,因和果是不对应的,是错误的因。所以,第一步要相信有因果,任何的结果都是有因的。第二步要找出正确的因。所谓的“因明”,简单来说,就说明确因。比如:夫妻关系不好,因是什么?父子关系不好,因是什么?一直生病,因是什么?家里这几年一直不顺,因是什么?某人家就很顺,因是什么?某人夫妻关系就很好,因是什么?某家儿女就很孝顺,因是什么?某家的孩子很有出息,因是什么?某人闻思得很好,因是什么?某人实修很好,因是什么……遇事,要再再思维因果,从因果角度思维问题。抓住正确的因,就会避免了无意义的争论、避免了各种各样的牢骚抱怨、避免各种各样的无用功。再比如:有些人说:“我也想精进,我就是精进不起来呢?怎么办?”很多时候,他就是说说而已。如果你没有眼色,你就会跟他说:你得怎么样……。这样的劝导往往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家看似在找你问答案,实际上人家并不想找你问答案,人家只是说说而已,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只是非常虚荣地想告诉你:“其实我是很有上进心的,我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我很想精进的。我精进不起来不是由我决定的,我也没办法的。所以你要知道,我懒、我修法的量很低是被逼无奈的、是无辜的。你不要责备我,同时你要赞叹我,你要知道我一直是有上进心的。”这个时候,你跟他讲:“师兄啊,我告诉你,怎么样才能更精进……”——错了。你这样说话会让人家不欢喜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也说:“我很想精进啊,但是精进不起来啊,怎么办?”他是真想精进,他也是真的觉得当下他不够精进,但是他找不到方法。于是,他就陷入到不停地抱怨、牢骚、哀叹,等等。当下的情况,他无法转变,这也是非常可怜的状态。如果我们再再地思维因果的问题,明白造成这个现状的正确的因,就可以改变任何不好的现状,获得种种的善妙。所以,一定要注意:由因推果,由果推因。想要求果,先要求因。想要厌离某种果,要先厌离它的因。对此,务必要注意。有一个小朋友去学校上学,到了学校以后发现全学校的人都穿着秋衣,而他则穿着件很厚很厚的大羽绒服。这个小孩突然就成了全学校的焦点,就显得怪怪的,很不正常。然后,老师就过来问说:“孩子,天不冷啊,你为什么要穿那么厚的衣服?”孩子说:“我妈说我很冷,就让我穿上大棉衣。我妈还告诉我必须得听话,做乖乖女。然后我就穿棉大衣来学校了。”网上对此有个段子,叫:“有一种冷,叫我妈认为我很冷。”其实,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经常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他人,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他人。而自己的角度,往往是狭隘的、不全面的、信息不对称的。这就导致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错误和偏差。比如:一位妈妈说:“哎呀!我们家的孩子特别挑食。”言外之意是孩子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真的毛病太多了。但是孩子说了一句话:“我妈妈从来不挑食,家里的东西全部都吃。不会说不吃这个不吃那个,不会的。只要是家里的东西,她都吃。”但是,仔细想想,这里边有没有问题呢?有问题。问题是什么?因为家里的东西都是妈妈去购买的,在买的时候就经过了反复地挑选,买的全部是妈妈自己喜欢吃的,全都是自己认为非常好、非常有营养、味道特别好的。这些她都喜欢吃,然后就买回来了,然后在家里吃的时候,当然她都喜欢吃。而是不是她买的这一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她们家孩子等家人也都喜欢呢?那不一定。但是这个时候,妈妈还指责孩子说:“我们家孩子这么挑,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真难养活。”说白了就是这孩子欠揍,然后就去找笤帚疙瘩去了,找擀面杖、找戒尺去了。妈妈就跟孩子产生了严重的矛盾,然后母女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他们小家庭当中爆发了,没完没了了。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妈妈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或者说妈妈思维角度的问题。她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有一位居士,人很善良,也很慷慨,但是不怎么换位思考。我跟他一起吃过一次火锅。火锅比较大,桌子上都摆满了菜,先放哪个菜,得听他的。“法师啊,先放这个菜,再放这个菜,再放这个菜。”必须得按照他制定的“道次第”来。然后蘸料这块儿,也是“法师啊,必须得用这个蘸料。”法师说:“我这两天讲课比较多,嗓子比较干,很难受,不能用辣椒。”“法师啊!不行不行。辣椒很重要,辣椒刺激食欲、可以除湿气——必须的。来!法师,你吃点辣椒,冬天你都感冒了,你感冒了,吃点辣椒能通气的。”为什么吃辣椒就通气了?他的逻辑是:“我认为吃辣椒就通气,我自己就是依靠吃辣椒来通气的。”为什么用这个蘸料?他的逻辑是:“我就觉得这个蘸料好,我喜欢用这个蘸料,我喜欢这个蘸料,我又很有智慧,说明这个蘸料是最好的。而你不喜欢这个蘸料,说明你很傻。你看你很傻,我又很有智慧,我又很慈悲,怎么办,我必须得帮你改变,让你听我的,让你从愚痴进入智慧的状态。”一个人,又有慈悲心又有傲慢,再有一点控制欲,这样的人会把你折磨死的。一个人,又有慈悲心又有傲慢,再有一点控制欲,再有一点点世间福报,比如开大公司有很多员工跟着,就有了更多折磨人的机会了。一个人,如果单单是有点傲慢,但是他很冷漠,这样的人不会对他人造成很多伤害。如果这个人又很傲慢,又有慈悲心,还有控制欲,要是嫁给他,就等于进入了监狱;要是成为他的儿子、女儿或者员工下属,就倒了八辈子霉了——我执,会时时刻刻被压制、被伤害。傲慢意味着自以为是。控制欲强意味着“你必须听我的”。热心肠(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是慈悲心)还有一点点,意味着“我就缠着你不放了,你必须用这个蘸料。我是对你好,我是真的对你好。你不听我的,就是你这个人没有人情味、没有感恩心,不体谅我。‘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你怎么能这样?真是的!”其实这就是他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不管是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同事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道友之间,乃至任何人际关系中,都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大家就特别容易互相体谅,容易减少隔阂、误解、矛盾。如果没有换角度看问题,就会刚愎自用:会出现有一种冷——妈妈认为很冷;有一种挑食——妈妈认为挑食。那这就很危险了。再比如,在网上看一则新闻报道时会发现,新闻不管多精彩,都远远不如新闻下面评论区里面的内容精彩,十个人评论,有十个角度。一百个人评论,有一百个角度。而且,很多角度,奇葩的很。太精彩了,甚至在自己身上一辈子都不会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每个人思维问题的角度,真的相差很大很大。对此,要包容,要换位思考。要分清你我,不要老是把我的看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同时认为这就应该是别人的想法,这就错了。俗语说:“30头牦牛有60只角,30个人有1万条心。”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事、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物而异,不可固执。一定要注意。如果能够注意目的和方法,就不会出现目的和方法混淆的情况。举例:大家知道开运动会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秋天到了,很多城市都在举行马拉松比赛或者开运动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开运动会。开运动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宣扬健康的重要性;是提倡大家通过运动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同时传播更多的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宣扬一种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这才是开运动会的正确的目的。开运动会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参与、比赛、竞技来开展运动。但事实上,现在的运动会是什么?现在的运动会的目的是什么?大家自己想想。再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在修四加行、五加行。修四加行、五加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给谁交差如同交公粮一般?是为了死的时候写传记光彩?是为了借此来炫耀——“你看我多了不起!我是修过四加行、五加行的”?是为了每天报修量的时候,避免不好意思的那种尴尬?到底是为了干什么?是为了进密法班?这些目的都错了,全都错了。修加行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从非法器变成法器,从显宗的法器变成密宗的法器,从密宗的一般的法器变成密宗的大圆满的法器。这才是修加行的真正的目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就是随大流地修加行,为了进密法班才修加行,为了达到所谓的我要毕业而修加行,这个时候大家就是把目的和方法混淆了。再举个例子:比如磕大头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降伏傲慢,培养恭敬心,消除罪业,增上皈依心……,这才是磕大头的目的。但是,有的人在磕大头的过程中,培养了傲慢心,这个时候就把目的忘掉了。乃至再进一步来说: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发心的目的是什么?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依止善知识是为了找人跟你聊天吗?如果是这个目的,你就会特别在乎善知识有没有给你打电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