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橡树教育的第篇文章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小橡树幼儿园,也经常看到我朋友圈里发发幼儿园里孩子日常的照片,都羡慕的一塌糊涂,隔三差五给我留言问啥时候新区能开个分校啥的,你看这群孩子玩的也忒开心忒幸福了.......
一看咱们小橡树的日常照片,画面就是孩子们在草坪上尽情玩,随意玩,没事打个滚,老师站在一边,好像不干啥事儿,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转眼间,小橡树已经成立5周年了,我们叫嚷了多年的“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难道真的就是让孩子放开手脚地玩?
不过我想说小橡树幼儿园的老师,他们也不简单啊,平时要看书写读后感分享,定期内训,学习手工编织,学习音乐艺术......所以他们究竟在幼儿园里干什么?一个陪孩子玩的工作需要那么多的学习吗?
孩子在幼儿园究竟是该学还是该玩?其实吧,作为家长始终有些困惑!
你说不学吧,这隔壁家的孩子都学这么多,咱孩子啥啥不会也不像样;你说学吧,这又觉得孩子的童年不就应该多玩吗?不玩还叫童年吗?
小编觉得,其实这和我们传统教育观念有关,也和咱们对于“玩中学”(playbasedapproach)这个概念的解读不清晰有关。
先看传统观念,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幼儿园该让孩子学什么是很清晰的,幼儿园学的就是小学初级阶段的知识加一些歌舞表演之类。
比如我记得20年前有个比较有名的小品,在中央电视台放过好几次,那是一个关于招聘幼儿园老师的小品。
小品的内容大致是这样:一个部队幼儿园有个教师职位在招人,结果来了两个应聘者:一个是营长太太,一个是连长太太。负责招聘的后勤秘书一看,营长太太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40多岁的大妈;连长太太是一个有正规教育经历的20多岁的小姑娘,显然连长太太更符合职位要求,但营长太太的后台更大,后勤秘书有些为难,于是当场考两个官太太:如果她们走上工作岗位,她们要怎样教育孩子?
营长太太先应考,她说孩子们天性不就爱玩嘛,她要带孩子到野外采花,编花篮,还要带孩子们玩水管,打水仗!后勤秘书冷着眼看她,说道:“采花是要被罚款的,打水仗是会让孩子感冒的……”
然后连长太太出场,先跳一个”娃哈哈“的舞蹈,再在用数来宝形式说出自己教育孩子的雄心壮志:学拼音,学汉字,算术,舞蹈,歌咏会!……
营长太太在连长太太的强势碾压下羞愧了,放弃竞争,于是连长太太顺利上岗,后勤秘书喜笑颜开,小品结尾是皆大欢喜。
但如果放在今天来看这个小品,其中不少环节要受到质疑,我们且不论部队幼儿园招聘怎么就两个官太太应聘,或这两个官太太有没有教师资格证这些社会问题,单从教育角度看,连长太太的教育模式就一定比营长太太好吗?
从现在提倡的在游戏中学,玩中学的理念来说,营长太太的模式多有创意啊!带着孩子去野外,自己动手编花篮,探索水管能怎么玩,打水仗,这无一不透露着引导孩子天性,让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在自由探索中成长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而连长太太的那一套还是在灌输可能对孩子的思维成长,人格养成没有多少用处的小学化知识。
回到咱们小橡树幼儿园,老师的风格可能既不是营长太太的,更不是连长太太的。
她们的风格是下面这样的:孩子们在教室里或操场上各个角落尽情玩耍,玩具都是归类摆放,轨道小火车的旁边通常是各种积木,方便孩子们在玩轨道小火车时用积木进行更富有创造性的搭建;娃娃家的旁边通常是各种毛线玩偶、松果等玩具,方便孩子们玩过家家的游戏......
所有的一切在教室内是流动的,根据老师观察到的孩子的兴趣和成长需求“私人定制”,玩耍的玩具是有目的的呈现和投放。
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老师在旁边观察,必要时干预。
也就是说小橡树幼儿园的玩中学中有很大部分是有目的的玩耍,孩子们自由选择玩的项目也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使是这种玩要遵循一定原则,比如分享和轮流、合作等等,而且这种自由玩耍也是老师观察孩子的好机会,为下一步的引导和改变提供素材。
我知道,家长们对咱们小橡树老师的评价一致都是温和,有爱,细心......
那么问题来了,小橡树的老师在幼儿园里到底干什么?
简单说,她们干的工作是制定和实施孩子们“玩中学“的计划(playbasedprogram)。
“玩中学”的计划是个系统工程,它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充分观察和理解班上的孩子;
?根据观察结果和对教育的理解制定玩的计划;
?观察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的表现;
?评估自己的计划的成功和不足;
?将评估中的思考带入下一次的玩耍;
所以小橡树幼儿园所谓教学计划其实就是孩子们玩的经验的计划!有计划的玩,有目的的玩是幼儿园玩中学的真谛。
老师虽然不能控制玩的过程中发生什么,但她们知道一些玩具的大致功能和其可能实现的教育意义。
比如所有的玩具都是开放的玩,有助于小朋友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协商,自由发挥创意和想象,这种玩耍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创意性的发展。
孩子们玩的过程中会经常碰撞出各种交流的火花,是老师无法预设的。
比如下面这段情景:(老师在一旁制作手工玩具,但也在细心观察)一个男孩(4岁半)正在和他的小伙伴玩大积木,他们正在专心搭建一艘轮船,他们搬来几个板凳,拿来一些弯板将这些板凳都围起来,玩了一阵以后,他们发现搭建轮船需要的长积木不够,而且还缺少方向盘,于是出现以下的画面:A:”我们的轮船差一挡板,我们还要一块长积木!而且我们也没有方向盘呀!“B:(看了看周围)那我去找一个,目光已经扫到目标。(赶紧走过去)C:(这个孩子走到另外一个孩子身边动手去拿那块长积木,却被一手挡回来。)我们正在玩!B:好吧。可是我们需要一个长积木,我们要这个积木搭轮船,请让我们一会儿好吗?C:(犹豫片刻,将积木给B)你玩好记得把他还回来。B:好的。我马上就好!A:你找到了,太好了!小心,把它放在这里,不要弄倒上面的积木。[几分钟后,C回来要积木]A:(双手护住积木),别动!B:我们还需要这个积木呢。[商量了好几分钟,老师见状把C喊到身边,告诉她要怎么跟这两个男孩子说]这个积木是我借给你们的,你们玩了一会,应该还给我。B:(想了一会儿,不情愿地将积木还给C。)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历的并不都是乐趣,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什么?1.要用合适的语言表达需求,在很多情况下莽撞的肢体语言不受欢迎。2.别人的东西借了要还,不管自己是多么喜欢这件东西。3.积木建构中要讲究对称,也要小心平衡。4.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同伴的配合,有时也需要寻求帮助。小橡树幼儿园里的玩就是这样的玩,它是看上去无心插柳,实际上是有意栽花。它是一种“低调的奢华”,它需要老师真正理解玩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也懂得怎样引导孩子去玩,老师从头到尾有着高度自觉的意识,在玩中促进幼儿的成长。玩是孩子的学习方式,他们用自己的玩的经验去构建对自己来说是有意义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个小世界,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这个小世界不断突破变大的过程。在我们人生起步阶段,玩是构建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请尊重人类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经历酸甜苦辣(玩并不都是快乐的),获得真实的成长!-?-点击链接进入往期内容▼
我们的挫折教育,为何越挫越矬?
把小橡树之船开到静水流深处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