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宝妈,冬至节气过后,就要进入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此时,也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时节,孩子极易感冒发烧!
但是,再着急,也不能乱“投医”!
据武汉晚报报道,武汉半岁男孩高烧,爸妈急忙送到了一个“小诊所”退烧。但由于“诊所医生”的错误操作,孩子不仅全身多脏器受损,急性肾衰竭尤为严重,更是在ICU住了一个多月才平稳下来。不幸的是,需要长期透析来维持生命。
原来,这个“医生”采用了“灌肠退烧”的方法给孩子降温,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
不少无资质的“小诊所”和家长误以为灌肠可以治疗发热、咳嗽等常见小儿疾病,但是:
一方面,灌肠的药物成分复杂,如有过量或错误使用,易损伤孩子娇嫩的肝肾等脏器;遇到药物过敏,后果更严重。
另一方面,直肠滴入的给药方式也可能造成肠道污染。
一到冬天,孩子就容易发烧,这可急坏了一众老母亲,为了快速给孩子降温,各种“妙招”、“土方”齐上阵。
但你知道吗,像上述这样的很多你以为有用的退烧方法很可能是错的,甚至给孩子带来继发的二次伤害!
这些退烧方法都是错的
酒精擦拭
广东一名2岁孩子发烧,父母居然选择用工业酒精来给孩子擦浴降温!擦浴后,孩子不但没有退烧,反而出现昏迷,经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并不是发烧导致昏迷,而是酒精中毒导致的昏迷。
酒精在人体皮肤上挥发的速度非常快,带走的热量也更多,大面积使用的话,反而会让孩子出现寒颤。
孩子的皮肤也非常稚嫩,角质层薄,黏膜血管丰富,酒精很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孩子酒精中毒。
捂汗退烧
发烧的情况下还盲目捂汗,会让身体没法排汗散热,导致热量进一步蓄积,可能越捂越发烧。
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并不完善,在发烧+捂热的状态下,不仅无法出汗排热,反而会因为不能散热导致热量在体内储积,导致体温升到比调定点更高,出现41℃以上的超高热。
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导致脱水或“热性惊厥”,1岁以内的孩子更有“捂热综合征”的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可致死。
这些退烧方法效果有限
温水擦浴
这是很多宝妈们最爱用的“退热方式”之一。
但温水擦浴,是通过水分挥发的方式,快速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而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汇总:温水擦浴的效果一般是降低1-2度的体温,效果只能维持30-45分钟。
不过,如果孩子处于高热持续期或者体温下降期,也不排斥擦浴,这种方式就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试试看。
退热贴
退热贴与身体接触面积有限,所起到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有些退热贴里添加了薄荷、冰片等清凉类物质,孩子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未经就医擅自使用,而孩子恰好对类似产品过敏,就得不偿失了。
那么,孩子发烧时到底应该怎么做?
是马上就医还是在家退烧?
孩子发烧时在饮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快跟着小编继续往下看!
孩子发烧了怎么办
首先,各位宝妈们要知道,发烧也是分等级的:
37.2℃至38℃为低烧
38℃至39℃为中烧
39℃至40℃为高烧
40℃以上为超高烧
体温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其实,发烧的温度越高,并不一定等于病情越严重,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其他症状,如脸色、精神状态等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孩子发烧了,我们的处理原则应该是: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
多喝水
孩子发烧时,一定要多喝水,这样烧才退得快。
开空调
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可以打开空调,适当提高室内温度,让孩子不用穿着臃肿的衣服,也不用盖得太厚。
建议空调的温度设置在24℃至26℃,以孩子舒服的温度为宜。
少穿点衣服
要想让孩子更舒服点儿,就要帮孩子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
被子薄一点
孩子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刚入睡时容易出汗。被子太厚,身体的热量散不出去,体温会更难降下来。
注意:
如果孩子正处在体温上升期出现寒战怕冷的时候,家长反而需要给孩子多穿衣服、适当保暖。
总之,冷保暖,热脱衣,掌握这个大原则就好。
退烧药怎么选
儿科医生通常会把38.2℃作为是否服用退热药的分界点。
如果孩子精神不错的话,39℃也并非一定要吃退热药。可以通过多喝水、适当休息、吃些中成药,比如抗病毒颗粒、清开灵、板蓝根、蒲地蓝……
目前,儿科应用最广泛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宁)和布洛芬(美林、托恩)。
一般的发热,单一用药即可,不要混用。持续高热,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3个月以下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出现发烧,应立即就医。
发烧状态持续超过24小时
如果孩子发烧状态持续超过24小时,家长使用了各种退烧方式后,效果不显著,应立即就医。
脸色不好
如果孩子的脸色不好,比如发白、发灰、发青等,应立即就医。
精神状态不佳
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好,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安抚无效,应立即就医。
饮食注意
孩子发烧时,消化液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也会减弱,导致消化能力下降,食物滞留在胃肠道,所以很多孩子发烧时会出现食欲低下、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者腹泻。
此时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营养充足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粉、米粥、面片、面条、小馄饨等,适当添加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质。
可根据孩子的喜好程度以及接受程度搭配一些新鲜水果。如果孩子此时消化不好,可以将水果切碎煮软。
恢复期可以食用清鸡汤面、菜泥粥等食物。病情好转后,孩子食欲恢复,可以适当增加瘦肉、鱼肉、豆腐等高蛋白食物,并增加活动,帮助消化。
来源: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编辑:幸何如意
审校:渔樵书生、浩然清音
为了不让您最关心的内容被湮没
防止我们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首都教育”设置为星标吧★
只需三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