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看病,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管日夜,儿科一定是患者最多的地方。
你想到的是:小孩子比较容易生病。
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儿科医生数量奇缺,导致儿科运转速度不如别的科室。
年曾有一份调查报告:中国有名儿科医生,即每万名儿童只有4名儿科医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儿科资源调查白皮书》显示,三年期间,有一成儿科医生“出逃”,其中35岁以下居多。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多儿科医生消失?
所承受的压力,非常人能想象
有人会认为,小孩子生病只是小打小闹,这些“小儿科”的病,诊治不是很简单吗?
事实却恰恰相反!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小孩子不善表达且病情发展迅速,他们只能猛哭,很多症状都是通过家长转述的。
对于儿科医生来说,只能凭借临床经验进行诊断,每看一个患者都像大考一样。
好不容易确定病情,由于儿童患者的生理特殊性,在使用器材和用药上,又面临着更多的禁忌和风险。
比如,儿童对于药物的承受能力不如成人,哪怕开一颗普通的药,挂一瓶普通的盐水,都需要精确地计算,这不仅繁琐,也大大提高了工作的难度。
而这些情况,仅仅是“炼狱模式”的皮毛。
图源:《人间世》
大部分的儿科医生,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深夜的儿科,比春运的火车站还热闹。
有人埋怨,医生用3、5分钟接诊一个患儿,自己也要排队4个小时……
儿科医生的大部位时间,都用在照顾这些孩子上了。
他们忙到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女儿期末考,她刚好遇上重症患儿,不得不坚守岗位个小时,整整四天半。
一边是患儿生死,一边是女儿一生仅有一次的童年,她,没有选择的机会。
图源:《人间世》
这不是一位儿科医生的常态,而是所有儿科医生的常态。
既然儿科医生这么辛苦,总该有相匹配的高收入吧?
你又想多了!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而收入只占非儿科医生的46%。
钱少事多压力大,就是儿科医生的真实写照。
图源:《人间世》
而且,儿科领域较窄,不容易找科研课题,再加上儿科医生“沉迷”工作,没有时间做科研,晋升之路一团黑。
晋升艰难,职称难评,待遇也就“龟速”上爬了。
然而,牺牲了健康、牺牲了休息时间、少得可怜的工资,换来的却是家属的不理解以及屠刀。
压垮儿科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孩子是一家之宝,是家庭的未来,大多数家庭采取的都是“1+2+4”模式,即一个孩子患者后面站着6个家长。
一个医生看病,好几双眼睛盯着。
面对生病的孩子,部分家长不仅有极高的医疗要求,还缺乏耐性。
比如家医君采访了一名朋友,她是儿科医生,从话语中就能感受出她有多么的无奈。
有一个早晨,儿科门诊已经排起长龙,这时,一抱着孩子的家长急匆匆地闯进来。
“医生医生,孩子发烧了,先给我看。”
可是,这位家长前面还有好几个发烧的宝宝等着看病,也没见他们家长插队。
但毕竟是患儿,怎么可以不管呢?
“孩子嗓子不红,听诊肺部也没什么问题,精神状态也挺好,可以先吃退烧药,或者打屁股针退烧,顺便查个血看看。”
不料这位家长开始万般刁难:不行不行,我家孩子不喜欢吃药,打屁股也很疼,而且只是发烧,还用得了查血?
在耗费了大量时间解释后,家长才答应给孩子吃药。
随后,医生建议可以回家观察,多喂温开水,还可以用温水擦浴降温。
本以为问题已经解决,可以为后面的患儿看病,家长不依不饶:让我们回家?出事了你负责?
“你这也不同意,那也不配合,我也没办法给孩子治病啊,那你说怎么办?”
“你是医生还问我怎么办?花钱就是买你服务的,你这什么态度,不会看病把号给我退了。”
……
其实,疗效不如心理预期时,投诉、骂骂咧咧已经算好了,有些家长还会拳脚相向。
年3月18日,医院儿科黄医生跟家长解释病情时被殴打,其他病床的患儿家属还帮腔叫称“打得好”。
除了被殴打外,还有儿科医生成了刀下亡魂。
年10月3日上午,医院,刚结束16小时夜班的儿科医生李宝华,被家属猛刺15刀,头中12刀,最终不治身亡。
他已经一夜没有睡觉了,这一刀,让他从此长眠。
这样的事件,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以上总总局面,导致儿科领域陷入了“短缺→看病难→医患纠纷多→医生出逃→更短缺”的恶性循环。
这时候,部分人才惊觉自己的孩子陷入危险之中,可这一切似乎有些晚了。
很快我们都会意识到,儿科医生出逃后,数以千万家庭也无路可退。
图源:《人间世》
儿科医生不是“神医”
父母也不要随便下“圣旨”
可能有家长会认为,毕竟是给孩子治病,医生有责任把用药方案、诊疗方法、疗效、副作用等都解释清楚,这样才能放心。
不可否认,家长有这种想法并没有错误,但难就难在,儿科医生确实很难做到。
首先,人体是很复杂的,疾病的转归随时偶在变化,不能用共性来代替个性。
作为儿科医生,在治疗中最适合跟家长说的,是宝宝当时的状况。
其次,儿科医生确实很辛苦,如果什么都解释,那他们一天能看多少个病人?
这不是辩解,而是客观事实。
实际上,为了孩子,家长也需要多学习知识,这样就不会不淡定,毕竟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最了解的。
从喂孩子第一口药是心疼,到后来面对问题的淡定,都是在一次次得病中不断积累和完善的经验。
坚持下去的原因——职业成就感
在《人间世》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为了抢救一个病危儿童,饭都顾不上吃的医生因为对另一个患儿家属说话没耐心而被投诉。
后来费劲口舌解释,还写了保证书,家属才同意和解。
有人问她:是什么支撑你做这个工作?
她说:医生可能比别的职业更容易找到存在的意义,职业的成就感能让自己感觉到没有白来一趟人世间。
图源:《人间世》
实际上,儿科医生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但最怕的是“心凉”。
脱下白大褂下的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
但穿上白色战袍后,他们便能撑起中国无数个家庭的未来。
儿科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纪录片《人间世2儿科医生》数据
[2]-年《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
[3]中国的孩子看病有多难.虎嗅
[4]儿科医生缺口二十万,离职的他们都去哪了?医脉通
编辑:小谭
今日话题
你还记得带孩子看病的经历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为家庭医生在线(r-online)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