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着说自己ldquo学不会rd

前阵子我说妞妞做不好也不被打击到,总是充满热情,愿意尝试。不少读者问,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不害怕失败,勇敢尝试啊?

收到大家的提问,我突然想到,妞妞其实不是从来如此,小时候也经历过谨慎胆怯,也曾经在我们鼓励她的时候,皱着小脸贬低自己说“我不行”,“我很笨”,“我做不好”。

“做不好没关系,可以学,妈妈教你。”

“可是我学不会”。

……

这样的对话发生过很多次。大概是我们做父母时最难过、最无力的时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经常温柔而坚定地在旁边给娃加油鼓劲儿的时候,孩子却越退越远了。

是的,我们起的是副作用……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孩子在反复尝试某件事,却始终没获得好结果,或者达不到心理预期时,他们就可能会渐渐地变得悲观,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我做不到的,这对我太难了,就这样了吧——认为自己的“付出”无法改变“结果”,俗称“心态崩了,认命吧”。

这会让整件事就此打住,不想继续努力了,最后直接放弃:我真蠢,我大概一辈子都学不好数学了。

更严重的后果是,如果长期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孩子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未来的所有事都会像“学数学”一样无法控制,努力是没用的,从而全盘否定自己的付出,甚至变得自卑、悲观。

孩子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情绪,因为相比成人,他们无法掌握生活的细节,更容易感到挫败感和无助,所以了解如何巧妙回应孩子消极的言语实在太重要了!

然而我们习以为常的鼓励方式可能处处是坑。我总结了我犯过的三种错误且无用的回应方式,一起来看看吧!

通常在听到孩子说“我好笨、我很差劲”时,我们听着是又急又气,大概会脱口而出:

“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妈妈相信你可以的!再试试看吧,你能做到的!”(先否定情绪,再给信心)

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这些话等于——我做不到,我很难过,但这样想是不应该的。聪明的孩子就能做到吧,我让妈妈失望了,哎我真笨啊,还是别学了。

这些话实际上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挫败感,不允许孩子去感受失败时刻小小的难过,“数学对我真的很难,但没人理解我”,并且忽略了更重要的一步,去倾听情绪背后的声音。

ta当下想说的并不是“我是个笨孩子”、“我不想学了”,而可能是“我觉得6和9长得好像”。

当情绪上头时,共情很难。但这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淡定,保持耐心,把自己的焦虑、心急从孩子的表述中移开,试着去接纳他们小小的负面情绪,承认情绪。

我们可以俯下身来,看着孩子的眼睛:

“妈妈可以看出来,你现在有一点难过对吗?妈妈也觉得,分不清楚6和9是一件很难过的事,它们长得太像太像了,好难呀!

其实在妈妈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学不好数学,有次邻居家的哥哥给我讲一道很简单的题,讲了一下午,讲到天黑了我也没听懂,最后他直接把书扣上不讲了,说那道题有问题??。

现在回头一想,可能大家都觉得妈妈小时候是个笨小孩吧,但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笨哦!我每天都在进步哦,只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而已。”

在听到消极的言语时,帮助孩子冷静下来,把“情绪问题”和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评判”分离开来,是面对失败的第一步。

还记得杨超越在某次发言时真情流露:“老天最爱笨小孩,不要放弃平庸和笨的自己!”,结果瞬间上了热搜,很多人都说被这段话打动了。

其实想想看,我们被戳中的其实是她接纳自己“干啥啥不行”的坦然和“知道自己又笨又平庸,但还是要和世界刚到底”的勇气,其实背后的逻辑就是成长型思维,简单来说就是抗挫折的能力,不被逆境打倒,保持乐观的心态。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S.Dweck做过一项很有趣的实验,她给一群10岁的孩子一些超龄的难题,结果受试的学生分成了两大类:

??兴奋的,喜欢挑战自我“成长型思维派”: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不断培养的。

??悲观的,被难题击败的“固定型思维派”:他们的智商受到了挑战,感到了强烈的挫败感。

固定型思维派的学生甚至告诉研究人员,他们下次可能会作弊,而不是认真读书。他们选择逃避问题,去和比他们考的更差的人对比,这会让他们自我感觉更好一些。

而成长型思维派的学生会积极参与,思考错误,并从中学习经验并改进,他们相信“还没”(notyet)的力量。

△在碰到难题时,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右)在积极思考,大脑活动异常活跃;

而固定型思维的学生大脑(左)测不出什么活动,他们不想参与

失败是人生的常态,生活很难,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也是如此,而成长型思维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碰到一点小困难就会轻言放弃了;有的孩子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也有的孩子却能越挫越勇,关键就在于他们“对成败的归因方式”不同。

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Seligman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中有个很经典的观点,不要把负面事件永久化、个人化和普遍化(3P原则)。

“悲观主义者相信坏事都是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而且会持续很久。

而乐观的人在遭遇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它自己的原因,但那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不好,运气差或者其他外部原因。”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也能参考同样的思路,引导孩子乐观地认识成败:

1.把成功归因为“自身的努力”。

2.我只是暂时做不好这件事而已,这是学习的一部分,事情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一点贯彻到生活中的做法是,表扬孩子时多称赞ta的努力,夸过程中的细节和进步,而不是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xe/8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