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发热时到底怎么观察和处理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525438.html

儿科胡医生,只为愿意学习的家长服务

引言

之前写过一篇《小儿发热的相关知识》的文章,阅读量近人次,但是真正当孩子发热的时候,很多家长还是不会处理,并且手忙脚乱,甚至大脑会失去理智,刚才给科室里打电话,就有个孩子的家长在给孩子涂桐油。

做科普很困难也很吃力,因为你慢慢会发现有些人是教不变的,哪怕是有知识年轻人,我反复思考都找不到原因,有时候也会绝望,面对这样的人群,有必要继续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现很多家长在慢慢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持续的动力。能帮一个是一个。

对于之前的文章,我还是有点不满意,这次想用通俗的语言把孩子发热时家长应该怎么观察和处理写出来,尽量避免专业的术语。仔细看完可能要25分钟。

关于小儿发热的一般知识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现象,关于发热的好处和害处,请自己网上查看。特别提出:一定程度的发热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对抗疾病。我们没有必要对孩子出现发热时而惊慌失措。你的不淡定就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例如"过度治疗”——孩子有可能不需要某种治疗但是你的焦虑让医生觉得某种治疗是必须的。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让孩子体温一下将至正常而不反弹。疾病的恢复需要时间,同时发热的消退也需要时间。

发热的分期及原理和分度请参照《小儿发热的相关知识》,我们必须知道体温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孩子的病情严重程度,最新的儿童发热指南中指出,如果孩子能够耐受,只要精神好,哪怕40℃也可以不用退热药。了解了发热的分期及原理,我们会知道物理降温,如退热贴、冷敷、酒精擦浴等对孩子的退热不是种帮助,有可能会更加让孩子不舒服。但是对于3个月的孩子例外,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基本没有可以选择的退热药物。

畏寒、寒颤是发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提示孩子体温可能会急剧上升,这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体温的测量,鉴于家长的水平,方便统一,我推荐用水银体温表或者电子体温表测量,测量时注意擦干孩子腋窝的汗,测量5—7分钟,体温37.4℃就可以认为是发热。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当孩子进食后、活动后、哭闹后、热水澡后或者包裹太多时小儿的体温有可能一过性超过37.4℃,但是休息、安静后或者松开包裹物后小儿体温能迅速降低到正常。注意:如果测耳温和肛温,那么测得的温度要减去0.5℃,这才和腋窝温度相当。我们在这里所描述的体温都是指腋窝温度。

当孩子疾病没有恢复时,可能会反复发热,热退1天不代表孩子疾病的康复,我们儿科的观点是:体温持续72小时以上没有达到发热的标准,那么表示孩子的体温稳定,超过72小时再次发热我们会考虑孩子得了另外一种疾病,和上次的疾病不相关。

孩子发热时家长到底要观察什么?

孩子发热时,很多家长会担心这个或者那个,当孩子高热时,仿佛天就塌下来了一样。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生病,同时脑袋就会短路,只要听说那里好就去哪里,退热贴贴起来、灌肠搞起来、中药外敷搞起来、退热针打起来、输液搞起来。这就是我常说的:“无知就是种伤害”。

当孩子发热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淡定,“哦,我孩子生病了。”我的建议是:还是带孩子去看看儿科医生,除非你对儿童的育儿知识非常熟悉。去看看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如果医生告诉你孩子只是得了感冒或者其他轻症疾病,那么你有几种选择:1.告诉医生,孩子既然考虑是普通感冒,我不想给孩子吃药,我想带回家观察,我会合理使用退热药;2.按照儿科医生开具的药物按时口服;3.输液。不同人群的会选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和家人在孩子生病后的反应相关——其实最终和孩子家人的文化水平和育儿知识掌握程度相关。那么,当孩子发热的时候我们家长应该观察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之简单,四个字:“精神状态”。当孩子精神状态好,那么久提示孩子病情不重;当孩子精神状态不好,那么就提示孩子的病相对重,需要儿科医生的面诊。精神状态的判定需要客观的评判,而不是想当然。常常有家长说孩子的精神差得很,但是在给孩子看病的时候还在却哭闹不安;说孩子的精神差,但是孩子吃零食吃得津津有味;说孩子的精神差,但是你逗孩子时他却会哈哈大笑。这根本不是我们儿科医生中的精神差。

那么孩子的精神状态要观察那些内容呢?怎么算精神状态不好呢?简单一句话,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孩子对社会的各种刺激的应答。应答正常,那么就表示孩子精神状态好,如果应答差,那么就表示差。孩子机体对社会的各种刺激的应答表现在以下方面:

1.满足\微笑:孩子发热时,当他吃饱喝足后能安逸的休息,或者玩耍。家长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他能保持可爱的微笑,那么孩子的精神就算好。反之精神就是不好。

2.意识清醒或可以被快速唤醒:意思状态反映孩子大脑的反应,当一些严重的发热性疾病会导致孩子的意识不清楚,如各种脑膜炎、感染性休克等。这时候孩子可能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会下降,表现为病怏怏,昏昏入睡,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者没有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萎靡和神志不清楚。但是一些发热性疾病可以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机体为了自我保护会让孩子感到疲倦,使得入睡时间和深度增加,同时食欲减退,但是能被外界的刺激迅速唤醒,这就是疾病的正常反应。有些情况家长不能更好的判断,那就可以带孩子看儿科医生。热性惊觉是种特殊情况,具体去看看之前写的《热性惊厥》。

3.哭声:哭声反映孩子的意识和呼吸功能。在多人受伤的突发外伤事件中,急诊医生对那些越是叫得厉害的病人越可能会最后处理,因为他们有力气呼叫,而对那些呻吟或者不发声的伤者可能会更加注意,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呼救。对发热的孩子的同样如此。当孩子发热时,可能会不舒服,当家长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可能会更加容易哭闹。当哭声宏亮,那就说明孩子还可以。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孩子容易安慰。对于小婴儿难以安慰的哭闹,我们儿科医生会考虑孩子激惹,那孩子有可能患有脑膜炎,或者孩子有其他严重/需要及时处理疾病。虚弱、尖声哭叫及持续哭闹常常提示孩子患有需要儿科医生及时干预的疾病。不及时就诊可能对孩子会产生伤害。

4.皮肤:观察有没有出血点,出血点很容易判断,稍微用点力按压滑动过孩子的皮肤的红点,红色的小点不消失那就是出血点,而与过敏相关的红色皮疹则会消失再出现。有出血点需要及时看儿科医生;观察孩子的口唇的颜色,发绀的时候需要及时就诊;观察孩子发热后身上有无与发热相关的皮疹,有,那就需要就诊;当孩子呕吐、腹泻发热时,皮肤弹性会降低,方法:轻捏起孩子的腹部皮肤然后放开,皮肤迅速弹回,那是正常的,当皮肤慢慢回复原状,那就需要及时就诊;当孩子皮肤湿冷、呈大理石花纹样皮肤,那么就提示孩子的病情极其危重,需要紧急处理。

5.其他:孩子的呼吸及心率的观察也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家长却弄不明白。具体相关知识请看之前相关文章。孩子出现抽搐需要及时就诊。发热伴有异常呕吐亦需要就诊。孩子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的时候也需要及时就诊,如孩子患肾病、白血病、营养不良等。孩子生病的时候可能食欲会下降,会出现少吃,但是只要孩子有精力玩耍,那就可以观察。

总结:孩子发热时候,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目前生活状态(精神状态)和之前身体正常时候的比较,当孩子出现异常(如上所述)的时候就代表孩子的疾病需要医学干预。反之孩子稍微有点不舒服,但是遇上自己喜欢的事又活动如常,那就观察或者按照医生的嘱咐继续服药。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上班的过程中经常看到孩子明显出现了异常表现才带来就诊,来的时候打针、抽血孩子都不哭。问了很多家长,回答千篇一律:我不知道孩子严重是什么情况。因此作为孩子的家长如果你不能对生病的孩子做出稳心的判断或者说你对孩子的健康状态存在疑问,那么就请你带你的孩子去儿科医生那看看,听听医生的回复。

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发热在看过儿科医生后可以在家服药观察。只有少部分需要医学积极干预。很多信任我的朋友的孩子现在10多岁,从来没有输过液,因为经常在一起,他们对育儿知识了解得比大多数人多得多。

90天之内的小婴儿是种例外,需要及时就诊。

那么孩子发热时,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发热呢?

孩子发热的处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处理孩子发热的措施在现在被认为是无效的甚是会对孩子产生伤害。例如:物理降温,包括冷敷、酒精擦浴、冰枕(特殊情况例外,在家中处理一般不需要这种方法)、温水浴(小婴儿例外)。孩子发热处理的法宝就是:退热药和水的补充。是不是简单之至,我经常对病人家属说你不如拿洗澡的时间给孩子多喂点水,多测几次体温。

孩子发热的原理很是简单;孩子生病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中调节体温的“设备”出问题了——就像用电烤火时,你把火量调大了,这时候你用冷的东西敷住电热管有毛线用,把开关调小才是硬道理,而退热药就是起这个类似的作用。当药物使机体大脑中调节体温“设备”正常工作后,孩子会出汗把多余的热量带出来。对于发热的孩子,食欲下降——摄入水量减少,呼吸增快——带出水分增加(你没事对着目前的玻璃呼吸,你就知道呼吸带不带出水分了),反复服用退热药——出汗,以上都会导致孩子水分的丢失而不利于退热,甚至部分孩子口服退热药后不出汗或者出很少的汗而出现反复高热。目前各种指南推荐孩子常用的安全退热药只有两种,那就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没有第三种,其他的退热药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副作用大)。吊针里有退热药,那是糊弄你的把戏,你要是信了,我也是无语了。这一点一定要记住。

退热药的剂型:小于1岁推荐使用水剂。大的儿童可以用使用颗粒或者片剂。喂药困难的孩子可以使用栓剂。但是栓剂和非水剂的剂量使用起来可能不是很精确。例如:一个孩子要吃mg的布洛芬。但是你只有mg一包的,你怎么给孩子吃,而水剂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大于等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为退热药物的首选药物。用法:一天喂药次数不能超过5次,单次每公斤体重15mg,为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多次服用期间要间隔4—6小时。注意:很多小儿感冒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例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同时服用时候建议咨询儿科医生,避免药物中毒。

布洛芬:可用于大于或者等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用法:一天喂药次数不能超过5次,单次退热效果持续时间长于对乙酰氨基酚,单次每公斤体重10mg,为了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多次服用期间要间隔6—8小时。注意:复方锌布颗粒中含有布洛芬,同时服用的时候建议咨询医生,避免药物中毒。孩子继发脱水,不建议使用该药。例如孩子发热伴有腹泻不推荐使用该药。

我的建议:可以先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喂,但是有些时候退热效果不怎么好。那就需要按照上面说的剂量吃。例如孩子20kg,布洛芬单次每公斤体重10mg,那么孩子就可以吃mg,但是吃多少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看药瓶的四周的说明,了解1毫升液体中含有多少布洛芬,一般而言,要么1毫升含有20mg或者40毫克(当药瓶上写了布洛芬含2%,这就提示1毫升含有20mg布洛芬),再用孩子应该吃的剂量除以每毫升中布洛芬的含量就可以得出吃多少毫升了。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同理。

什么时候要吃退热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当孩子体温超过38.5℃,但是这并是绝对的。关键还是要看孩子的舒适程度。发热持续超过41℃才有可能会损伤孩子大脑。单纯40℃的体温不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损害。我们机体都有保护装置的。因此不能为了单纯为了退热而退热。事实上,当孩子40℃时,其活动如常,也可以不要退热药。但是需要持续监测孩子体温。当孩子不舒服的时候,体温超过38.5℃就可以选择药物退热。同样,体温没有达到38.5℃孩子感到不舒服时也可以使用退热药。像我37.5℃就会极度不舒服,就需要退热药的帮助。服用退热药后请及时给孩子补充适当的水分,可以是冰淇淋、冰水、温水、水果、肉汤等。发热不会引起脑膜炎及肺炎。

使用退热药的时候,体温的检测很是重要,当孩子体温38.0℃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20—30分钟孩子的体温,以方便我们做出决策。用触碰的方式来估计孩子的体温是不科学的,误差很大。

当孩子畏寒、发热时,就代表孩子的体温可能会急剧上升,此时孩子可能会很不舒服,可以不用测体温直接使用退热药。

退热药目前不推荐交替使用,但是不代表不可以这样使用。对于某些难以控制的高热,单一的退热药使用时限没有到,那么可以使用另外一种退热药。关键是要有时间及药物记录,以避免重复使用导致用药过量。

当发热的孩子安静入睡时,有很多儿科医生的建议是:不推荐叫醒孩子起来服退热药,而是检测体温,继续让孩子休息。

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疾病没有被控制之前,发热可能会反复,一味的追求退热,会让孩子接受很多根本没有意义但是你家长却认为有效的治疗——其实是病程到达孩子应该退热的时候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处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很是重要。记得过度的担心就会导致过度的治疗,这对孩子根本无益。反复就诊,哪怕孩子精神状态好,医生也会被家长的这种行为感到“恐惧”而产生自我保护意识——我给孩子打针了孩子家长就不会怪我了——哪怕孩子根本不需输液。所以家长自身的对育儿知识掌握的多少显得尤为重要。

发热的孩子什么时候应该去找儿科医生:

①小于3个月;

②3—6个月体温超过38.0℃;大于6个月体温超过39.0℃.

③高热持续24小时;

④不论多大的孩子,看起来病怏怏或者精神萎靡,或者头痛厉害伴或者不伴有呕吐。

⑤体温下降了,但是孩子看起来还是一副病态。

⑥精神错乱或出现幻觉。

⑦拒绝饮水

⑧有潜在的疾病,如营养不良、白血病、再障、肾病综合症等。

⑨出现惊厥。

⑩孩子发热不能判断何种原因引起的。

或者参照以下

在家照顾发热患儿的家长或护理人在面对下列情况时应该咨询医疗专业人员:

1.孩子突然出现痉挛。

2.孩子出现不褪色皮疹。

3.家长或带养人主观感觉孩子较就诊前情况变差。

4.家长或护理人较就诊前更加担忧。

5.发热长达5天或以上。

6.家长或护理人很难过,或者担心他们无法照顾孩子。

注意

对于科普文章,其中可能会对孩子日常出现的小问题和严重的大问题提出区别的建议,可能会对部分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但是所有这些不能取代当面就诊,孩子的疾病变化快,也有可能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你及你家人的判断力和儿科医生的专业知识是没有任何科普文章或者书籍能够取代的。我的忠告就是:如果你觉得孩子不对劲或者超过你所拥有知识的承载范围,请及时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

儿科胡医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ye/10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