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丨这年头,坑孩子最厉害的是奇葩家长

作者:安老板

本文来源于新周刊(ID:nw-wkly)

在冬天的俄罗斯洗冷水澡,是什么感觉?

在这个号称「战斗民族」的国家

很多小孩几个月大的时候

妈妈就会抱着孩子

在冰天雪地里来一场冷水浴

再大一点,就会被爸爸喂伏特加

抡起孩子的脚就疯狂转圈......

要知道,俄罗斯的冬天

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都是司空见惯

最冷的地方属东西伯利亚奥伊米亚康

那里的一月的平均气温为-46.4°C

史上最低温为-71.2°C!

如果你觉得在俄罗斯

想活下来长大成人真的很不容易

可别忘了中国家长在育儿方式上

也是一样的玄乎

从出生开始

我们就开始跟父母玩闯关游戏!

/第一关

杀不死孩子的,都会让孩子更强大?/

要说战斗民族的育儿方式是「简单粗暴」

中国家长则是「绵里藏针」

拥有着神一般逻辑自洽的他们

常常打着爱的旗号

坚持着自己独到的育儿方法论

迷信着科学都不能解释的道理

暗戳戳地一顿操作

然后得意于自己的实验成果

比如新闻里时常出现的

婆婆不让孕妇剖腹产、无痛分娩

他们的理由是「顺产的孩子更健康聪明」

有的更是摆出一副「要是你们给我孙子整傻了

我跟你们没完」的架势

放话「你们说生孩子痛,我又不是没生过」

/很多中老年人对无痛分娩仍然存在误解/

这种听多了,倒不算惊奇

还有些「厉害」的婆婆,等着孩子一出生

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给孩子疯狂灌黄连水

旨在增强孩子的抵抗力,预防感冒发烧!

孩子哭声越大,他们越高兴

但凡有常识的孩子父母,在这时候就会强力制止

要遇上糊涂的育儿新手,那就是跟着长辈一起迷

一旦他们得逞

准会晃晃手中的瓶子骄傲地笑着说:

「看看啥事没有

孩子哭完就好了嘛,还更健康」

不少长辈认为孩子母亲的初乳有毒

孩子是不能喝的

那他们喝什么?

孩子的爸爸或者爷爷,马上端来了奶粉加啤酒

在他们潜意识里,孩子越小的时候接触到酒精

未来能驰骋酒局千杯不醉

加上奶粉营养又补钙,一举两得

况且啤酒还能美容呢

/不少糊涂长辈给小孩喝啤酒,还拍照炫耀/

除此之外,新生的孩子不仅马上会被刮掉胎发

大一点就往孩子头发上抹鸡蛋清

恨不得做出鸡蛋挂面的效果

这样孩子以后头发才能长更多

还有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

使劲捏孩子鼻子让鼻子坚挺

拽耳朵让耳朵长得更有福相

睡硬枕头头型会更好看

给新生儿绑腿让腿变得更直

不能用尿不湿会变成罗圈腿

一旦孩子发烧、惊厥,家长就更厉害了

尤其是爷爷奶奶喜欢轮番上阵,化身「华佗」

给孩子刮痧、捂汗、掐人中、拧胳膊

甚至像容嬷嬷一样用针扎手指放血......

有的孩子被使劲捂汗,导致脱水死亡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可以说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在电影《刮痧》中

孩子的爷爷带他去刮痧治病

警方认为小孩在家长期受体罚

孩子父母被控告虐待儿童/

/第二关

家长迷恋成功学,疯狂揠苗助长/

孩子长大一点,家长发现孩子的成长

已经慢慢超出了自己的经验值

这下怎么办?简单,向他人学习

借鉴先进的「成功学」经验

恰恰又有那么一批家长

非常地好为人师、热心助人

只要自己的孩子有一点出息

他们的父母就会将其

归结于自己的育儿方式有多么的正确

然后集册成书、广而告之

应该有不少90后还记得,曾经有位

火得不得了的「哈佛女孩」刘亦婷

如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

存在于自己的童年里

那时候,刘亦婷的成长经验

被各大中小学当成一种教育模式疯狂输出

记录其成长轨迹的《哈佛女孩刘亦婷》

在当年是家长必读物

说起残酷训练,刘亦婷母亲

也让她「挑战过极限」——握冰

刘亦婷的母亲这样记录细节:

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

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

我拿起一封说明书看,转移注意力;

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

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

第四分钟,骨头都要被冻僵冻裂了

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

第五分钟,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

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儿痛了,而且稍微有点儿麻;

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

第八分钟,手完全麻木了......

/民间有些人认为

握冰可以训练意志,甚至减肥/

但是这样既炫耀又小家子气的训练

却被不少家长学的神乎其神

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变成天才

要是不满意

则指着自己「不争气」的娃就骂:

「你看看人家一个女孩子

握冰都不怕冷,还都能考上哈佛!」

即便是不看成功学书的家长

也对成功有谜一样的向往

一名80后农村青年张禹

就将他6岁的儿子望望捧为网红:

「6岁娃喝两瓶啤酒」、「5岁娃会走钢丝」

某直播平台上

他走钢丝的日常训练直播,粉丝数万

孩子走红之后张禹说,那一路他很自豪:

「儿子,是你带着爸爸一起飞的哟」

/张禹让儿子走钢丝、喝啤酒/

/第三关

楚门的世界/

为什么不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呢?

幸好有的家长非常清醒地认识到

孩子应该像稻田里的稻谷一样

自然、饱满地灌浆和成熟

而不是揠苗助长呀

前不久,一位母亲在微博上

坦言自己的孩子是学渣

但是她也接受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位平凡

但是「体贴的丈夫、一位负责的父亲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

他愿意耐心照顾陪伴我们……」

/大多数都忙着当英雄

少数人才知道当平凡人的快乐

截图:《普通人》/

只是家长害怕承认自己的平凡罢了

在他们心里平凡是一个失败的词汇

只有成功、声望、金钱、地位......

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对孩子而言

他们并不怕那些简单粗暴的操作

或许跟小朋友们一起

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地里冰桶挑战

对于他们来说都感到快乐

他们更怕的是家长把意志强加于自己身上

更害怕家长企图通过那些育儿方式

让自己「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更害怕家长都不知道什么是「教育」

所以这些孩子们,叛逆、倔强、残酷地成长

于是最可怕最奇葩的家长

把孩子送到了戒除网瘾机构

本文来自新周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ye/105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