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已经挤不下赶作业的小学生了

发热门诊已经挤不下赶作业的小学生了

朋友们,最近流感也太严重了。

这几天,医院要排队几千个号才能看上病,医院走廊都挤满输液的小朋友。

然而,小朋友面对的不只是生病难受,看病难;

医院的“作业区”上了热搜,说是专门摆了桌椅,留给患病小孩写作业。

这作业区里座无虚席,卷子和练习册摩肩接踵,吊瓶和水性笔打架。

怎么着?病房都给卷成学区房了?

照片里的小孩,看着也就上小学,外面天是黑的,左手是扎着针头的,右手是拿笔写练习册的。

但凡上过9年义务教育的都会觉得难以理解。

打工人带病做PPT可能是怕丢工作,小学生差一天作业是会被开除吗?

这个事传到了外网,外国人压根就不相信地球上会发生这种事,扒拉各种细节,一口咬定是ai生成的照片。

可是,就这么离谱“作业区”,医院有。

有护士接受采访说,边输液边写作业的小孩太多了,看着心疼,才增加了桌子让他们方便一些。

家长说,没办法。

作业太多了,一天不写就落下很多,回头还要一口气补回来,更累。

现在的小孩子作业到底有多少?

咱们90后小时候写完作业还能看两集动画片,现在的小孩作业多到连睡眠都很难保证。

新闻上的小孩子总在各种地方写作业,在放学的地铁上写作业,在旅行的高铁上写作业。

每次上热搜评论里都是夸的,偶尔有家长心疼孩子说:

就算这样抓紧,也只能勉强写完。

有个江苏的学生妈妈说自家小孩很自律,每天都要写到半夜11点。

有时候还写到凌晨1点、2点,第二天接着早上7点去学校上早读。

洗脸时候前一晚擦的儿童霜都没吸收呢,作息比还狠。

上周,很多地方教育部门下发通知,不建议学生带病上课,不建议学校强求生病的学生完成作业。

生病就去休息,如此常识性的事情,却需要权威来通知,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其实因为作业的事,早就弄得老师和家长矛盾特别大。

爱卷的家长三天两头给老师发消息要求更多作业;

态度好点的是献殷勤,态度不好的就是下命令,必须严格对待自己小孩否则就是不负责。

其他家长想让自己家小孩少做一点作业,可又担心小孩就此落于人后;

干脆举报老师留太多作业,指责学校该教的都丢给家长,也是不负责;

可无论这三方怎么扯头花,考核规则还在那里,压力最后还是给到小孩子身上。

很遗憾,“减负”了很久,我们的小孩子还是越来越累。

前几年流行各种鸡娃神话,他们像赶通告一样上着各种的课外班、兴趣班;

现在对小孩的要求变得更变态了。

面对海量作业,没有多少成年人对小孩网开一面。

与其思考作业量是否合理,他们更怕孩子“落后”。

现在有专门针对写字速度的培训,因为大人们觉得作业写不完,是因为孩子写字慢。

而且,现在中小学生已经没有“课间十分钟”了。

现在的学校规定学生在课间只能在教室安静自习,不要去操场玩耍;

唯一能算活动身体的,也只是全程保持安静去一下厕所。

利用课间时间写作业成了一些大人眼中的天经地义;

在他们看来只要抓紧一切碎片时间,多么海量的作业,也可以在睡前提早做完。

而留出的这些晚间时间,是为了让孩子出门锻炼身体吗?

完全不是。

一些家长圈很流行一个说法,叫“自主学习”。

他们追求着写完作业后,让孩子反思自己哪里有欠缺,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自驱力”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从小对自己就高标准严要求,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不用家长叮嘱陪伴;

而且学业落下一点就浑身难受,成为自卷永动机。

这种小孩懂事得好像父母双亡,家长却沾沾自喜四处讲经,传授自己的育儿法,喜提高赞和10w+。

小孩的童年都埋在了书桌前,导致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年的数据,咱们的小学生近视率为36%,初中生近视率为71.6%,位列全球第一;

经过9年义务教育,每10个小孩就有7个戴上了眼镜。

眼科大夫说,预防近视其实很简单,多远眺,多晒太阳,按时睡觉就可以了。

但每次这样叮嘱,患儿和家长也只会唉声叹气:作业写不完。

护眼灯被催成了一个大商机,大人们主打一个护眼灯买最贵的,也不会让小孩去睡觉。

有个博主说给孩子买了巨贵的德产护眼灯;

一查,这个灯在德国都是放实验室用的,只有在咱们这被营销成小孩写作业用的灯。

via微博

再见了马拉卡纳

不止是眼科,精神科也成了现在小孩扎堆儿的地方。

为了不耽误上学,都爱在寒暑假送孩子来精神科住院;

孩子都住院了,还有家长要托医生把作业送进去,很难评价两边谁的精神状态更差。

via微博

小儿内分泌林医生

还有小孩服药自杀,在凌晨洗完胃;

家长想的还是:

明天能不能去上学。

via微博

急诊科的大徐

去过精神科的小孩,还会再接着去。

而精神科外的孩子们,状态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我曾在地铁上,看到几个穿校服的小孩扳指头,算自己还有多少年能退休;

初一刚开学的小孩,问家长初中上完可不可以直接去上班。

小小年纪就有着年纪不小的疲惫,“儿童”似乎正在消失。

看完现在小孩过的日子,估计大家都有这个感受:真是一代比一代卷。

60后没有什么关于作业的记忆,80后90后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到10后,变成了作业一晚上也写不完。

大人们追求发展,制造了用成绩和效率衡量一切的功绩社会。

而这个单一狭隘的规则,也传到了小孩子的世界。

我们习惯用“学霸”“学渣”来区分学生。

学渣什么都没做错,只是成绩不好而已;

但也只是成绩不好,他做什么都是错的。

过去被鸡成功的学霸,颇受成绩带来的好处;

长大后的他们,依然信奉做题改变命运的叙事;

认为成为“人上人”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解法,也开始疯狂鸡自己的小孩。

这种观念一代代传下来,在独木桥上的行进速度一代代进化;

健康水平、创造力没见有啥大长进,绩效平均线倒是一代更比一代高。

当这种极端的生产力标准和自我价值绑定,这张排名表上的人,无论名次高低都不会好过。

这几年流行一个概念叫“空心病”,多发于高等学府。

指的是学霸们高考结束后,突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面对生活真实的枯燥与困难,脑海里找不到一段温暖的片段来慰藉自己。

有人一边就医,一边多次尝试自杀,有人终日在乏味抑郁中度过。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我还记得有次初中语文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少年心事》;

班里一个学习很好的女孩写她被“学霸”这个身份禁锢住了。

她觉得学习很痛苦,但又怕不努力学习后,老师怎么看自己?家长又会怎么看自己?自己又该如何看待自己。

她只能从获得好成绩来获得一瞬的快乐,而后又是为下次考试的紧张。

至于娱乐,甚至生活本身都让她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加重她的焦虑。

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

这其中每一环又细分到每一次月考、随堂考……走错一步她就觉得自己会坠落。

那一刻,“好学生天生聪明爱学习”的形象在我心中轰然倒塌。

作为学渣,我当时很难理解她,为什么这么没安全感?为什么一定要遵从如此狭隘的成绩规则?

现在想来也不难懂了,大概和新华字典上消失的那句例句有关: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

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

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ye/132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