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梅子讨论小孩发烧,她在里陈述了情况。陈述内容是从发病前一周开始的,有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频率的描述,有早中晚的出汗情况,早中晚的喝水频率和量,身体各处体温对比,食欲,还有20多顿饭的大约内容,20多顿计划内和意外的加餐情况,用药情况,饮食调整,情绪概况……
洋洋洒洒多字。
没等仔细看完,她就自己按照六纲辨证分析,做了用药的选择。之后又说明了用药后的情况,大小便的颜色质地频率,早中晚的出汗情况,早中晚的喝水变化,各处体温的对比,食欲,计划内的饮食和意外的加餐情况,用药后的变化,情绪状况……又洋洋洒洒多字。
整个过程中我几乎没有给意见,过了几天,就基本搞定了.梅子是我见过观察小孩情况最认真仔细的一个。现在小孩三岁多了,算起来,知道羊爸开始,持续的每天观察舌苔、大便、睡眠,大约也有多天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一样。
中间有个插曲,是关于孩子他爹。因为孩子爹一直以来没有用心管娃,没有关心娃的吃喝拉撒,为了让他爹体会到养娃的正确逻辑,梅子决定把正在发烧的孩子交给爹来带,自己去上班。我问她对此会不会有所担心,她回了一句:
「这个发烧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多就是耽误几天,多吃点苦头。」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气势。
三年前的她,每天好像都被什么追赶着。比起那时,虽然还是略有匆忙,但基本可以让自己能够冷静的做处理决定了。吃中成药还是艾灸?泡脚还是按摩?看中医还是带出去跑?这次看哪个中医?病后交给幼儿园还是交给外婆?基本会有一个头绪引领着。说起来她对六纲辨证掌握的并不好,但也算是能运用一些。医书看了没多少,但也看了一点点。
而会有这样的进展,我想都是因为她无微不至的,持续的,对孩子的观察。
梅子说,每次吃苹果,哪怕是热过的,大便就会塌软下来。梅子说,吃过牛肉干后晚上睡觉会一连串的屁。梅子说,香菇吃多了就会长口疮。梅子说又吃猪肉又吃蒸鸡蛋肯定遭殃,消化最好的时候一天里荤的也不能超过两样。她说中医老师说这些那些的不能多吃,那具体能吃多少?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就只能一点一点的试,每次试了都记下来。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兼理想主义文艺青年,在生孩子之前对孩子的话题不屑一顾。对于孩子开始真正了解,主要还是从注意到这些俗事开始:大便臭不臭,小便黄不黄,嘴巴有没有味儿,有没有总是扣屁眼,打不打呼噜,舌苔如何,吃饭还是喝粥,穿不穿背心,换不换短裤……
婆婆妈妈的气质崛地而起,从不屑到享受,只需要一个肉眼看不到的受精卵。
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到一些生命生长的规律:观察孩子三个春夏秋冬,就会知道每个春天都会发烧。而每个夏天,皮肤上就要长东西,到了秋天,就知道要拉肚子,过了冬至,差不多要开始咳嗽了。但也许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五运六气,不知道什么是寒热暑湿燥火。
更有仔细的朋友,只要陪孩子睡三个春夏秋冬,就知道忽然尿床后,就会开始生病。就知道夜里磨牙,第二天早饭会吃不下。就知道晚上做噩梦的那些天,要不受了惊吓,要不正在发烧。也知道看太晚动画片会一直睡不着,知道兴奋之后睡不着。也知道如果一直晚睡,也许就会发现蛀牙,牙齿变黄,腰凉……但这并不需要学习的关于“胃气”,不需要知道关于“精、气、神”的运作,甚至连五脏六腑都不需要知道。
每每会听到一些老人的金句。纵然他们没有读过大学,甚至不识字。但他们会说:
「孩子,人必须要得过病,得过病身体才更好」
他们没学过中医,但他们有智慧,什么都知道,这是得益于观察。观察的意思:就是客观的去感受,不带评价和自我情感的记录。
拿厚舌苔来说吧:
最早梅子在混在羊爸爸社区的时候,知道的舌苔很厚的时候会有积食。杨爸没说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三四五六……后来看多了舌苔后发现大便很好的时候,也会有厚舌苔。再后来看很多咳嗽的案例,很多厚舌苔的情况下找不到明显的积食证据,还有很多感冒的案例,也找不到。
不是说好了厚舌苔要有点积食么?
接着继续观察,发现没有明显黑臭便的时候,伴随厚白舌苔,其实是寒和痰湿的表现。而很多情况下,单纯的受寒感冒,和受寒咳嗽,包括痰湿咳嗽,也都会出现白厚舌苔的情况。原来厚舌苔并不是只是那些没消化的屎。还有后来经过和杨爸和一些老师的确认,的确如此。
当时她就下了一个结论:厚舌苔要么就要有积食,要么就要有痰湿。
再后来又看到过一个孩子的舌苔,长期都是白厚的。但是奇怪的是,他没有流鼻涕,也不咳嗽,嘴巴也不臭,晚上睡觉也没有什么动静,大便也很通畅,唯一就是孩子比较瘦。
说好的咳嗽感冒么?
又继续观察,不咳嗽,不感冒,但是厚舌苔的情况普遍存在。杨爸解释说这是一种气血慢速循环的情况,就好像是一辆车,如果行驶在泥泞的路上,车身上确实会有泥,而且速度会降低,但是确实不会影响前进,只是慢了一点。
于是她就又下了一个结论就是:厚舌苔要么有积食,要么有痰湿,要么就是脾胃虚寒。
再后来又看到一个孩子的舌苔,也是白厚。小女孩四岁左右,一起吃火锅,饭前还没上菜的时候还吃了西瓜,还是秋天的西瓜,还有凉果汁。后来吃了四块羊排,牛肉五六块,吃了三个小碗的汤面条,一顿饭期间没吃任何蔬菜,吃完饭之后她拉着她妈妈说还要喝一杯酸奶……但是她妈妈说,这是她的正常食量,而且她大便很好,睡觉很好,也很少感冒,也很结实,活力十足。没有一点虚寒的样子。
又继续观察,原来舌苔在一天之中是动态变化的。早上起床的时候舌苔很厚,因为身体还没有完全醒来,所以是正常的。那吃了一顿不好消化的饭后,舌苔可能会变厚,但是如果经过休息或者运动等调整,这个舌苔就会恢复。上面那个孩子就是这种情况。
后来她就又下了一个结论就是:厚舌苔不一定是积食,但积食一定是厚舌苔。但是,再后来她又遇见了一个孩子,积食的时候,没有舌苔……
后来经过观察知道,舌苔一般会滞后,积食在肠胃刚刚堵起来的时候,舌苔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没有舌苔,而阴虚的孩子可能会一直没有舌苔,但没舌苔又不代表一定是阴虚的……
这让我们知道,一开始观察身体的时候,可以下的唯一的定论就是:不做任何定论,让一切只是假设,并保持一种审视,这就是客观的感受,不带任何评价和自我情感记录。
这会让我们进入到一种清明之中,并感觉到没有被任何所捆绑。
当我们不再以限定的思维来看待事物的时候,我们会隐约洞见人与世界的潜在的规律。而这种长时间的客观的洞察背后,会有一种驾驭在学识之上的智慧。无论我们是不是真的学中医,这都会让我们推动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命趋势的掌控。
PS:歌送给:一把屎一把尿送走青春的你。
文
郭莎拉
图
郭莎拉
相关阅读
如何判断虚寒?先看看舌苔
一个积食的舌苔处理前后变化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商务BD总监中科荣获2017年度安全管理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