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大家描绘一段场景
9个月的洋洋晚上突然没有之前精神了,奶也不好好吃,妈妈一摸孩子身上热,一测体温37.8摄氏度,赶紧拿来温水给宝宝擦脸擦身,可是洋洋好像很不愿意,又哭又叫。
“肯定是这两天穿少了!赶紧给他多盖点被子捂捂汗!”奶奶赶紧指点说。过了半个多小时,洋洋额头更热了,小脸涨得红红的,烦躁得哭闹个不停。
“快吃退烧药吧!”爸爸赶紧给宝宝喂了美林,又半小时过去,洋洋头摸上去还是热热的。“再喂一次退烧药吧!脑子烧坏了可怎么办!”洋洋爸爸也急得团团转。
退烧药能间隔这么近吃吗?洋洋妈妈心里嘀咕,可是又真怕洋洋烧坏了脑子。最后还是全医院……
类似这样的场景估计不少家长都经历过,虽然平时育儿知识也储备了不少,但是一遇到自己家宝宝发烧,一家人还是会慌了手脚,对发热后果的想象更是夸张而恐怖。
不仅国内,甚至国外家长也有这种情况,还有一个词“Feverphobia”,翻译为“发热恐惧症”。
其实宝宝发热并不可怕,平时工作中,我经常和家长说的就是“孩子哪有没发过烧的,反而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都没发过一次高烧的那才少见呢。”
以下小编总结了一些面对宝宝发烧,家长们常见的问题以及答案
1.体温多少是发烧?
一般认为腋下温度大于37.5摄氏度可以判断为发热。
还有要注意的是,宝宝刚哭闹后、刚进食或刚喝完热水,测量体温都会有偏差,并不准确。有的妈妈会紧紧抱着宝宝测量体温,也会使测量温度偏高。
准确测量体温最好选择宝宝安静、进食间隔期间,让宝宝独自躺在床上测量。
2.发烧对孩子有多大损伤?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国外文献认为是40摄氏度以内,国内一般医师的观点是低于38.5摄氏度的发热)本身对孩子是没有损伤的,反而是有益处的。
发热是我们身体抵抗病原的一种正常“本能”。如果说宝宝生病时身体是免疫功能和病原体厮杀的“战场”,那么发热则是宝宝身体为这个“战场”创造出来的“地利优势”。
发热不仅可以帮助宝宝调动体内各种免疫细胞投入“战场”,也可以抑制细菌病毒这些“敌军”繁殖活跃,对于疾病的恢复是很有帮助的。
高热的主要问题是让宝宝不适感明显,食欲下降、饮水减少,尤其是小婴儿可能出现脱水的情况。
另外对一些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者器官功能不全的宝宝(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肺炎等)来说,由于发热时身体耗氧量增多,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使原有病情加重,需特殊对待。
3.如果不处理,体温会一直升上去吗?
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不少家长认为,如果不及时给予退热处理,体温将会无限制地上升,有2%的家长认为发热会上升到50摄氏度,甚至更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与“中暑”不同,宝宝的发热是对抗病原的一种“本能”,在本质上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根据“战场”情况自身调节的结果,一般只有少部分孩子(20%以下)体温超过40摄氏度。
实际情况中,很多体温超过40摄氏度的宝宝都与过度包裹有关,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在宝宝发热时过度“捂汗”。
4.发热会烧坏脑子吗?
很多家长害怕宝宝“发烧抽风”,认为这是发烧把脑子烧坏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这种情况多数是“高热惊厥”,这个病首发年龄多在6个月到3岁,大多数随着年龄会自然好转,不会对神经系统发育造成破坏。
少部分孩子出现发复抽搐、抽搐持续时间长等情况,才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指南也明确指出,退热药物对预防此类抽搐并没有作用。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炎”、“脑脊髓膜炎”等疾病。
这类疾病可不是“烧”出来的,而是疾病本身导致的发热,除了发热以外,往往还伴有囟门饱满、喷射性呕吐、头痛、精神萎靡或极度烦躁等症状,仅仅靠退烧也不能减缓疾病对神经系统的损伤,需要医生协助诊断治疗原发病才行。
5.物理降温是必须的吗?
物理降温是一种辅助退热的方法,常见的包括脱衣服散热、泡澡、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冰敷、退热贴等。
其中脱减衣服散热是比较推荐的方式,但让孩子全身裸露在冷空气中也并不可取。酒精擦浴对于儿童则是不适宜的。
对于温水擦浴,国外的指南并不推荐,是否采用主要根据患儿的舒适程度来进行。如果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如前面所说,发热对宝宝的身体并没有什么损伤,如果孩子抗拒擦浴,家长也不要因为自己的紧张焦虑强行给宝宝擦浴。
如果宝宝是高热,则首先选择口服退热药物帮助退烧,在宝宝比较接受的情况下(也就是发烧引起的不适已经超过了温水擦浴造成的不适),家长们也可以同时应用这种方式帮助宝宝降温,令宝宝舒服一点。
6.体温降不下来,退热药间隔多久能再吃?
目前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有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和美林(布洛芬)。无论应用哪一种,两次应用退热药的时间应大于4小时。
超剂量或过于频繁使用退热药对宝宝造成的损害要比发热本身对宝宝的影响更为严重。
7.什么医院就诊?
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体温大于38摄氏度,3-6个月婴儿体温大于39摄氏度应及时就诊。
6个月以上的宝宝出现下列情况也应及时就诊:
·皮肤、口唇苍白甚至青紫
·对父母的呼唤和笑容无反应甚至需要长时间刺激才能唤醒,或者持续性烦躁哭泣
·尿量明显减少
·发热同时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肢体运动障碍、抽搐、频繁或明显的呕吐等。
·发热超过3-5天病情无改善的,医院就诊明确病因,调整治疗。
8.如何测体温?
因为容易引起汞中毒和误吸窒息等意外发生,AAP(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儿科不再使用水银体温计。
目前小儿常用体温计及测量方法如下:
品种
途径
适用年龄
发热参考值
精确度
数字温度计
经口
4y
>37.8℃
★★★★
经直肠
0-5y
>38℃
★★★★★
腋下
任何年龄,3m
>37.2℃
★★★
耳温枪
鼓膜
任何年龄
>37.8℃
★★★★
奶嘴式体温计
经口
1y
>37.8℃
★★★★
额温计
额头
任何年龄
>38℃
★★★
变色测温条带
额头
任何年龄
>37.5℃
★★
不同体温计的测量方法:
测肛温:让孩子趴在膝盖上;放一些润滑剂(如凡士林)在温度计尖端和肛门口;将体温计从肛门口轻轻插入约2.5厘米;如果孩子小于6个月,只需插入约1-1.5厘米(即体温计银色尖端消失)。扶住孩子和体温计持续约20秒(水银温度计则要2分钟)。
测腋温:确保腋下干燥后把温度计尖端放在腋下;夹住手臂约4或5分钟或直到数码温度计发出哔哔声,温度计的尖端必须完全由皮肤夹紧。
测口温:测量前30分钟口腔没有接触过冰或热的东西;温度计尖端朝里放在舌下一侧,位置正确很重要;让孩子用嘴含住或用手拿住温度计约30秒(不要用牙齿咬住);保持双唇闭紧。(如果用水银温度计则需约3分钟)
如何用奶嘴温度测体温:让孩子吸吮奶嘴,直到它到达一个稳定的状态,听到哔哔声。需要3至4分钟。
测耳温:温度计根据耳膜释放的红外热波读数;精确的温度读数取决于拉直耳道;1岁内向后拉耳朵,1岁以上向后向上拉;温度计探头对准对侧眼睛和耳垂连线中点。最大优点是测量时间不到2秒。不需要孩子配合,不会引起任何不适。局限性:如果孩子一直在寒冷的室外,则需要在室温里呆至少15分钟。但耳垢、耳部感染和耳管不会妨碍读数精确。
测额温:温度计根据颞动脉在额部皮肤走行释放的红外热波读数;传感器头放在额头正中,眉毛和发际线连线的中点;按下并维持住扫描按钮扫描体温;滑动温度计至一侧耳朵上方,过程中一直保持探头和皮肤接触;滑到发际线时停止并释放扫描按钮。取下温度计读数。
9.宝宝发热了怎么办?
虽然发热本身无害,但是宝宝发热时还是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口渴,甚至脱水。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减轻宝宝不适感和补充水分。
1.物理降温:包括降低环境温度和水浴擦身等。
1)降低环境温度:
让室内通风或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左右,可以开空调和风扇。松解宝宝衣物及包被。吹风扇促进皮肤散热。
2)水浴:
采用温水浴,水温30-36℃左右。不用冷水或冰水,容易引起寒战反而增加机体产热使体温更高。水浴时最好采用坐式,让宝宝坐在浴盆中,腹部以下浸泡在温水中,腹部以上用海绵或毛巾打湿轻轻擦拭,保持皮肤一定湿度,又可以在空气中慢慢挥发散热。水浴要持续至少30-40分钟才能起到较好的降温作用。如果宝宝手足冰凉,这是由于生病发热时末梢血管收缩导致血供循环不好引起,这时除了皮温高的地方要温水降温以外,冰凉的手足末端需要保暖,可以热水浸手足、热毛巾包裹手足、用双手揉搓手足等办法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保暖的效果。绝不能用酒精擦浴,因为宝宝皮肤通透性高,酒精易从皮肤吸收,可能会造成酒精中毒。如果宝宝抗拒温水擦浴,可以诱导宝宝坐在浴盆中玩水,达到一定效果。
2.补充液体防止脱水:多喝水、稀释的果汁、电解质液。宝宝喜欢的一些稀释的软饮料都可以。
3.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小儿发热最常用的退热药,都十分安全,不同规格参照说明书或咨询医生。
能够完整的看完这篇文章的妈妈说明你是用心的,也是一位负责人的妈妈,既然有那么多的办法来帮助宝宝降温,而且正常的发热对宝宝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所当再次遇到宝宝发热的情况千万不要慌不要乱服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