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甘正传》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爱情也是一样,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今生到底会遇见谁,会和他发生怎样的故事,他是不是陪我走到最后的那一位...
因为神秘,所以才让世间无数善男信女意乱情迷。
而爱情究竟是什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面对爱情,哲学家可能会说:“爱情就是辩证发展的社会形态”;艺术家可能会说:“爱情就是人类创作的灵感源泉”;生物学家可能会说:“爱情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共生过程”;物理学家可能会说:“爱情就是微观物理中的量子纠葛。”......
而对于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呢?
爱是责任,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是担当,是风浪面前携手面对的勇敢;是包容,是细腻体贴知冷知热的亲昵;更是成长,是接受你走进我的世界,也允许你离开我的两茫。
只要这中间有幸福,就不感彷徨。
所以,我愿意将爱情比作是“用心为你书写的三行情诗”:
一行写给朝我奔来勇敢的你;一行记下劳我日夜挂记的你;还有一行,留给伴我成长却终将离去的你——
愿你记得,人世间的爱情并不重要,爱你才最重要!
第一行:相遇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
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
——王小波
这是作家王小波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一篇日记,简单几句就勾勒了这一生纯粹的爱情。
当时的李银河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女性,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光明日报》当编辑。而王小波,此时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没事写写小说,有空发发牢骚。
偶然的一次借书,李银河认识了王小波,她很吃惊:“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丑的男人!”而王小波却对李银河一见倾心,第二日就去报社给李银河还书,问:“你有男朋友吗?”
李银河摇摇头说:“还没有”,王小波追问:“你看我怎么样?”
直白而又深情,勾动天雷与地火。就这样,在王小波的强大爱情攻势下,李银河与王小波在一起了。
李银河回忆说:“小波的爱,来的是如此凶猛,简简单单就击碎了我的心。”
热恋中的两个人,常以书信往来,而王小波笔下的每一个字里,都蕴藏着对李银河满满的爱: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忽明忽暗的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爱你。”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永恒开战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军旗!”
“男孩子们都喜欢女孩子,可是,谁也没有我喜欢你这么厉害。”
“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爱是浓烈的,是勇敢的,是不远千里绷紧胸膛来看你的那份一往情深,是将爱看作生命一样用力保护的冲锋陷阵。
爱你就像爱生命——爱情,本就可以如此纯粹而不染世间的一切杂尘。
愿你也能找到那份一尘不染的爱情。
第二行:相处
遇见你前,我从未想过结婚,
遇见你后,我从未想过娶别人?
——钱钟书
这句话是钱钟书写给妻子杨绛的一封情书,简单23个字,就许下了这位风流才子一生的承诺。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情深”,这是《牡丹亭》中的题辞,而在钱杨夫妇身上,我们看到了某种真实。
当代作家中,钱钟书似乎对男女婚姻最为悲观,他写下:“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就已够结婚资本了”,而他笔下的《围城》也尽是此种嘲讽。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句有关婚姻的精辟比喻,就是出自他的笔下。可是现实生活中的钱钟书,自从进入“婚姻围城”后,就怡然自得,开心地像个孩子,再也没有想着出来。
跟王小波一样,钱钟书与杨绛的表白,依旧非常直白:
“我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
然后两个人莞尔一笑,没有犹豫,也没有试探,就开启了两人一生的缘分。
此后,两个人开始鸿雁传书,钱钟书几乎每天一封,甚至在假期也不例外。聊文学时,他们两个人可以就一个文学形象展开深入的探讨;聊思想时,他们两个人可以对一种思潮进行放肆的批判;聊到风景时,他们两个人总会不谋而合地约定,今生一定要去看看。
钱钟书曾在这样评价过自己的妻子: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而杨绛也在遇见了钱钟书之后,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爱慕者,曾说:对不爱之人的绝情,就是对爱人最好的痴情。
钱钟书是清华园里的“狂才”,可在生活上,却充满了小孩子气。
杨绛刚生完孩子,医院修养。钱钟书这段时间一个人在家过日子,医院探望。
一天,他苦着脸对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杨绛以为是他对自己的爱情有所动摇,忙问原由。结果是他在家里打翻了墨水,把房东家的桌布染黑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好的。”
“那可是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听罢,钱钟书这才放心回去,出房门的时候,还得意地用脚将门勾回,惹得杨绛噗嗤一笑。
一个像小孩,一个说“不要紧”;一个面带难色、委屈巴巴,一个给予帮助、安慰宽容。这可能就是爱情当中的合适吧。
两个人相遇,很简单,相处却很难。
爱情从来不缺那些波澜壮阔的海誓山盟,却异常缺乏一句“不要紧”,来化解难堪。
第三行:相向而行
再见,孤独、不幸、眼泪
再见,乌雷
——阿布拉莫维奇
乌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年在一次空袭中,他在德国索林根城的防空洞里出生。也许是孤僻沉默的性格,让他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60年代,他孤身一人前往阿姆斯特丹加入艺术团体,并开始投身于摄影,成为了宝丽来的一名顾问。
乌雷的镜头下记录了许多游走在主流社会边缘的人群,在当时的艺术界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反响。但他对于爱情的艺术,却是从他遇上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开始的。
阿布拉莫维奇说过:“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外一位艺术家”,但是遇上乌雷后,她说道:“他和我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
巧的是,两个人不仅都是行为艺术家,而且是同月同日出生的,两人仿佛是上帝精心安排过的那样,自然而然地坠入爱河。随后的12年中,两人以“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作品,并且迎来了他们事业的高峰。
他们计划在长城上结婚,却没想到:直到8年后,他们的关系土崩瓦解,才获得了许可去完成这个迟到太久的计划。
年,阿布拉莫维奇一身红衣,从山海关出发;乌雷一身蓝衣,从嘉峪关出发,两个人相向而行,各自徒步多公里,只为了完成他们8年前的约定。
90多天之后,他们在二郎山长城相遇、相视、相拥之后,结束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用一场精神之旅,为这段旷世恋情拉下帷幕。
长城一别,乌雷便在艺术界销声匿迹,再难追寻。他说:“这就是爱被打破后的样子,是仇恨,她恨我......”
年,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表演了一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展览。
这是一场以耐力为基础的行为艺术表演,只需要观众同阿布面对面静坐,相持而视。64岁的阿布坐在一张木椅上,静坐了个小时,接受了多人的对视。
他们坐在阿布面前,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搞怪、有人悲伤,有人甚至行为夸张,但不论阿布看到什么,她始终面无表情,不为所动,仿佛再也没有人能掀起她心中的一丝波澜。
直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穿过人群,再一次坐在阿布的面前时,阿布这才抬起头来——那个人就是22年未见的乌雷。
不知道是因为看到双方这么多年巨大的变化,还是一切都像他们当年邂逅的那段时光,两个人微微一笑后,沉默地对视了一会儿,阿布拉莫维奇的泪水最终夺眶而出。
他们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如同握住了他们这一生的爱恨纠葛。
他们之间,邂逅过、相遇过、热恋过、彼此成就过。但同样,他们之间,也憎恨过、怀疑过、失望过、哭过。
虽然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晦涩难懂的艺术风格,但也严谨地演绎了——爱情原本的样子。
并不是每一份爱,都是完美的,它允许被肮脏的污垢妥协,它也允许被难得的幸福包裹。
谁不是奋勇奔跑,冲到心爱的人面前,将自己的全部都给他(她)了之后,等待着离开呢?
但尽管最后终究会离开,我还是想自私地告诉你:
我希望,我可以先走,
因为爱你,所以见不得别离......
写在5·20最后的情话
今天是5月20日,爱莲在这里祝愿大家: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节日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