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打人,翻白眼helliphell

好的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对孩子行为层面的训练和矫正,更重要的是透过孩子的种种行为现象,看见他当下的内在,再更进一步看见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需求,从而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帮助孩子。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谈谈如何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

案例1:爱打人的小晨

小晨(化名)是一位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有较突出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有攻击行为。家长很重视,带他参加了心理咨询和行为训练,效果不错,他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表现得较好了,这让班主任何老师松了一口气。

但是,就在前几天,小晨的老毛病重犯了:在同一个上午打了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两次。

事情是这样的:上英语课时,他在偷看漫画书,旁边的女同学提醒他上课不能看漫画书,这让他很不爽,与同学嘟囔了几句:要你管?!过了一会,他把漫画书放好了,准备听课了,但是女同学还向英语老师告状了。

下课后,英语老师批评了小晨。他走回座位,立即向告状的女同学挥手就是一拳。英语老师带着他找到了班主任何老师。

何老师也批评了小晨,对他说:“你虽然是只看了几分钟,但也是看了。你确实是违反了课堂纪律!英语老师批评你是对的!”接着何老师针对他打人这行为又教育了他一轮。

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后,小晨回到班里,对着那位女同学又是一拳!这下,女同学的家长可不干了,到学校找何老师来了!

小晨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和打同学肯定是不对的,是应该教育。面对这个多动症的孩子,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尝试:

第一步:共情与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跟小晨说:本来你在看着那么精彩的漫画书,被女同学打断了,有点生气。过了一会,你已经不看了,开始认真听课,但是她还向老师告状,所以你更生气了,是不是这样呢?

第二步:看见进步

老师找小晨谈话时,可以和他这样说:虽然你是看了几分钟,但在那位女同学的提醒下,你慢慢觉得到自己的错处,并且自己修正了自己的错误,收好了漫画书,开始听课了。其实你还是清楚和遵守课堂的纪律的。你这样做,让老师感到很欣慰。

如果我们这样说,是真正“看见”这个孩子。因为他本来是个多动症的孩子,他自己能意识并改正自己的行为,已是很大的进步了!一般来说,到这一步,小晨会觉得老师能理解他,并看到了他的进步。

第三步:引导和帮助梳理

让他把这个过程说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情绪会得到缓解,这时,老师趁机引导他意识到同学的提醒和英语老师的批评是对他的帮助。小晨的情绪得到缓解,他能较理智地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他的这个过错,也要引导他自己说出来。

第四步:引导他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在小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再帮助他学会承担自己犯错误的后果。到这一步,小晨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有错的,他也能承担自己犯错的后果,如向提醒他的那位女同学和英语老师认错等。

我们只有从孩子的内在需求出发,让他有“我被看见了”的体验,由此建立并维系好良好的关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起到作用。

案例2:翻白眼的小男孩

8岁男孩小明(化名)眼睛又圆又有神,很帅气,却不停地翻白眼。他的妈妈带着他来学校心理辅导,我请他妈妈在咨询室外等候,我和小明先做沙盘游戏。

开始游戏时,小明总是不停地看向我,似乎在试探我的反应。他的小心翼翼也许反映出平时他在管制和评价过多的教养模式中长大,以至于不得不常常去试探别人的反应,再确定自己如何行动。

他主动对我说:“我以前也有这么多玩具,后来全弄丢了。”当我问他是怎么弄丢时,他却回应说不知道怎么丢的。后来,我了解到是奶奶趁他上学时,把所有的玩具全扔掉了,理由是玩具都旧了。在游戏的过程中,他还主动告诉我:“我成绩很好,全是A+。爸爸很忙,整天不陪我玩。”

在辅导的50分钟内,他不断地翻白眼,每隔两三分钟就翻一次,而且完全看不到他的黑眼球。

摆完沙盘后,我让小明在门外等候,请他妈妈进来看孩子的沙盘,并说感受。小明妈妈只说摆得很乱,便沉默不语了。我只好谈我的感受:“孩子内心充满了恐惧、纠结与挣扎,也有很多的秘密。但是他又没有办法或不懂得怎样去表达出来,或者他为了保护家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受了一些他不该承受的东西。”

听完我的话,她情绪很激动。原来,她和小明奶奶在上个月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冲突,他目睹了一切。从那以后,他开始不停地翻白眼,这让她焦虑万分。

几年前,小明爷爷奶奶把老家的房卖了,在深圳买了房,一家人迁到深圳。爷爷奶奶是大学生,对孩子管得多,要求严苛。妈妈和奶奶常因小明的教育问题起冲突。小明的爸爸忙自己的工作,很少管孩子的事。妈妈独自一人承受着来自公婆和教育孩子的压力。她急需得到家人的认可,希望通过孩子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纠缠在恩怨中的四个大人,就算他们怎样避免在小明面前发作,小明都会敏感的把他们的情绪全接收。

何况他也目睹了奶奶与妈妈的激烈冲突、爷爷奶奶与母亲的矛盾冲突;母亲的焦虑与父亲角色的缺失,大人对小明的控制与小明自身反控制的冲突,这三种冲突大大地超过了8岁孩子的承受能力。

他不能用言语表达,更无力反抗!于是他开始出现抽动行为,以此向大人们呈现他潜意识中的期待,并发出求救信号:我病了,请你们停止战争,都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zb/11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