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遇到此类患儿,家长大多急切的希望尽快退热,但作为医生我们知道发热是机体在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适度的发热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利于调动我们身体里各种抗病因素建立起统一战线一致对外,所以医学上讲究顺势利导,强调38.5度以下原则上是不要用退热药的。
许多家长会问,为什么我家孩子发热手脚冰凉呢?这是因为我们人体的温度是依靠血液周而复始的运行,提供所需营养物质来维持的,当孩子体温升高时,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各大脏器跟着加速运转,那么机体供应重要脏腑器官的血液增加,外达四肢的血液就少了,所以体温越高手足越凉。
小儿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其中外感发热占多数,小儿外感发热多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对病毒感染当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中医学认为,外感发热多因感受风邪所致,本症与小儿素质、病邪性质、季节变化、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同时强调要注意小儿“阳常有余”、“肝常有余“气常有余’、“脾常不足“阴常不足”“肾常虚”和易“从阳化热”。
小儿外感表证之初有风寒、风热之别,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风热居多。小儿阳气旺盛,感受邪热,易入阳明,出现胃家实热之证,火热伤络动血,迫血妄行而可以导致皮肤紫癜、吐衄、腹痛、尿血诸症。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者相合,湿包热外,热处湿中,湿热郁蒸,缠绵难愈。湿热之邪外袭,郁闭阳气,阻遏气机,湿热互蕴,胶结难解,故发热久而不退,同时出现脾胃气机不畅之症状,外邪传入中焦,肠胃热甚,耗伤津液,出现大便干等腑气不通的症状,大便不通则邪无出路,常致余热稽留或热势反复,湿热发病多以午后夜间为重。治疗时清卫气分之邪,使表邪从上而解,通腑使郁热从下而出,即所谓“釜底抽薪,水自不沸”,以通腑泄热为大法,必要时用承气汤类药物,由于小儿阴常不足,所以本法只宜短期使用。
对反复发热的患儿,我每天复诊都要注意反复地看看他的舌苔、咽喉、腹部和头面躯干部位,因为疾病常常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他刚开始来找你看的好像是上感,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其本质就会逐渐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就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而言,患儿的发热一般要持续三到五天左右的时间。一般来说第一天用药以后其发热可以暂时被压制下去,约有30%左右的患儿可能在第二天就会再次出现发热,而在第三天再次出现发热的患儿要占60%左右,剩余10%左右的患儿就是顽固地一直高热不退,你给他用点退热药了体温会下降一点,药力一过去体温立马上升,所以退热仅是对症处理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对因治疗。发热往往只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一个表现。比如水痘、扁桃体炎(化脓)、疱疹性咽峡炎等,起初就表现为发热,幼儿急疹一般在发热第三、四天才出现,而有些疾病的表现要在发热5-7天以上才显现出来,比如川崎病。
祖国医学讲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意为小孩子的病情发展变化起来是很快的,很令人防不胜防的,特别是对于反复高热不愈的患儿更应引起医生和家长两方面的足够重视。
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在发热期间给孩子做做“清天河水、退六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