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宝宝在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虽然俗话说“没有不发烧就长大的孩子”,但作为爸妈的我们,在面对宝宝发烧时难受的样子,心还是会碎成一瓣一瓣儿的。
甚至很多家长还会病急乱投医,各种听来的经验、秘方都忍不住想要试一试,却不想这样很容易就会落入发烧误区里。
家长们之所以不能冷静处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发烧知识了解得太少!下面美粉儿们就和小美一起来学习关于孩子发烧的相关知识。
发热就得用退烧药?
孩子一发烧,许多家长就跟着焦虑紧张。有些家长误以为发烧会烧坏孩子的大脑,所以,体温一高,立刻就把退烧药用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快速退烧不仅抑制了自身防御功能,还会影响就医时医生对孩子病情的判断。
专家建议:对3个月以下的婴儿,在体温达到38℃上时,要及时就医;3个月以上儿童,体温≥38.5℃或出现明显不适的情况下,可使用退烧药。用药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孩子因发热导致的烦躁和不舒服。
临床上常见的几种退热药物:
1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月龄以上的儿童,其选择性抑制中枢COX,对外周抑制作用很弱,是一种安全的退热药,其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
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安全性高,偶见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少数可出现皮炎、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但剂量过大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因此,使用时应严格遵守剂量,不能过量,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布洛芬适用于≥6月龄的患儿。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烧时需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
同时,布洛芬通过肾脏排泄,对于严重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要谨慎使用。布洛芬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比较安全,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
3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相同。静脉或肌注给药,减轻或避免了胃肠反应的发生,解热作用强、起效快、作用缓和,但不建议作为儿童退热药的首选。
长期应用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可能,甚至诱发过敏性休克和哮喘重度发作。
4阿司匹林是一种古老的退热药,年开始使用。其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大,主要为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其最严重副作用是瑞氏综合征,病死率为30%。英国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故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在儿童中使用。
目前该药在国内儿科也基本淘汰,但可仅限用于儿童风湿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
5安乃近规格有注射剂和片剂,目前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安乃近作为退烧药被淘汰是因为它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些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引发致命性的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皮肤方面可引起荨麻疹,严重的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也由于这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很多国家安乃近只限于经其他药治疗无效的重度疼痛或发热。因此,无论成人还是儿童,普通发热的首选都不应该是安乃近。
6尼美舒利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副作用少,其高度选择性是其疗效确实、不良反应较轻而且少的关键所在。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修改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说明书规定,明确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该药。
7双氯芬酸它通过抑制前列腺合成而发挥其药理作用,其镇痛、解热效果明显,比阿司匹林强26到50倍,药效强,不良反应少,剂量小,个体差异小,用于各种炎症所致的发热。
常用的双氯芬酸钠栓是从肛门塞入的药物,主要由直肠吸收,效果比较快速。但是目前有观点认为14岁以下儿童禁用。
小美提示:
适用于儿童的两种口服退烧药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即我们平时常说的美林和泰诺林。需要注意的是,用退烧药要根据体重计算药量,而不是年龄。
高热儿童禁用酒精擦浴
退烧针大家都听说过,发热打一针,见效快。但是退烧针的主要成分是糖皮质激素,它抑制孩子体内的免疫反应暂时达到退热效果,激素并没有抗感染的作用,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破坏孩子的正常免疫功能,不推荐使用。
当孩子的体温不再继续上升,没有寒战等表现时,家长可以在孩子体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中,采取物理降温,提升孩子的舒适度。常用方法为温水擦浴和将冰袋放置于额头、腋下和股动脉等大血管处。
冰袋不能放在腹部、头顶和脚心,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酒精擦浴可使血管剧烈扩张,引起虚脱或酒精中毒,严重时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所以酒精擦浴禁用于高热儿童。
当孩子体温逐渐下降时,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退热期间孩子会出汗,有些家长怕孩子着凉,会错误地给孩子添衣加被,裹得严严实实。其实这样做会影响孩子体表散热,甚至会导致孩子因为大量出汗而虚脱,引发水电解质紊乱等更严重的情况。
退热过程中应更换轻薄舒适的棉质衣服,使孩子感到舒服,同时应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可以选择白水、果汁或者清淡的汤。
Tips
孩子发烧,应根据情况选择退热方式。别因焦虑而忽略了您作为父母的直觉和判断;当您拿不准主意时,及时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最保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在线咨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