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阅读需要6分钟
临床工作中,小儿发热是困扰许多临床医师的难题,部分发热患儿的病因或感染部位往往难以确定。其中,尿路感染是严重细菌感染最频繁的部位之一,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病因。01
什么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在泌尿系统中生长繁殖、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引起的炎症,一般由细菌感染引起。由于儿童生理解剖特点,机体抗菌能力差且常合并先天尿路畸形、梗阻及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异常,儿童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据统计,婴幼儿时期约7%的发热是由尿路感染引起,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尿道较短的女童和3月龄以下未进行包皮环切的男童,更易发生尿路感染。02
为什么儿童尿道感染易被忽视?
成人出现尿路感染时,往往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但对于无法准确表达不适的婴幼儿,往往只有发热一个症状,或合并其他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其症状随患儿年龄的不同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常被忽略和误诊。<3月龄患儿可有发热、呕吐、哭闹、嗜睡、喂养困难、发育落后、黄疸、血尿或脓尿等症状;≥3月龄患儿的症状包括发热、纳差、腹痛、呕吐、腰酸、尿频、排尿困难、脓血尿、血尿、尿液浑浊等。此外,尿液恶臭、顽固性尿布疹、便秘、夜间原无遗尿而出现遗尿的患儿,是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因此,对患儿行体格检查时需多加注意,存在以下阳性体征者要警惕尿路感染可能:肾脏或膀胱可触及;
脊柱裂,骶骨发育不全;
生殖器疾病,如包茎、小阴唇粘连、包皮环切后尿道口狭窄、异常的泌尿生殖系统融合、泄殖腔畸形、外阴炎、附睾睾丸炎等。
03
尿路感染需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当怀疑尿路感染时,需留取导尿或清洁中段尿的尿样标本进行检测。如果尿常规提示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即可怀疑为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患儿还可出现中等蛋白尿、白细胞管型尿及晨尿的比重和渗透压减低。如果试纸试验提示白细胞酯酶和/或亚硝酸盐阳性,则需要进一步留取清洁尿标本进行尿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确定致病菌种类,为药物治疗提供指导。尿培养是确诊尿路感染的金标准,送尿培养的尿液尽量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通常认为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数>/ml可确诊,~/ml为可疑,<系污染。对临床高度怀疑尿路感染而普通细菌培养阴性者,应做L型细菌和厌氧菌培养。部分尿路感染的患儿可能合并存在后尿道瓣膜、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结构异常的基础,而未经及时诊治或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也可能造成肾脏瘢痕形成。所以,如果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好,或者尿路感染反复发作,除了尿常规之外,还需要进行泌尿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如泌尿系B超、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MCU)、核素肾静态扫描(DMSA)等,以评估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在《泌尿道感染诊治循证指南》中建议:≤2岁患儿,首次发热性尿路感染,需完善泌尿系B超及DMSA检查。如果检查结果异常,或是不典型泌尿道感染表现,最好在急性感染控制后进一步行MCU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无异常,则可密切随访观察,如有感染再次发作需考虑完善MCU检查。而>2岁患儿,首次发热性尿路感染,视病情而定。一般患儿完善超声即可,若结果异常,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抗菌药物治疗48小时无明显好转,则建议按上述≤2岁者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04
如何治疗儿童尿路感染?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女童还应注意外阴清洁卫生。如果患儿有明确的尿液检查异常,尿路感染的诊断即可初步建立,在进一步取得尿培养结果的同时即可选用合适抗菌药物开始治疗。选用抗菌药物有六大原则:感染部位:对急性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液浓度较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液浓度高的药物;
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
根据尿培养及药敏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菌药物;
药物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的浓度;
选用的药物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最好能用强效杀菌剂,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
若没有药敏试验结果,对急性肾盂肾炎推荐使用二代以上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棒酸盐复合物。
以下几点经验,也值得临床医师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北京中科白瘕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