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颅脑损伤是引起儿童死亡和致残的最常见的原因。儿童时期活动多,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导致颅脑损伤,5岁以下是一个发病高峰期。目前仍缺乏关于儿童颅脑创伤的详细流行病学资料。坠落伤和交通事故是儿童颅脑创伤的最主要的致伤原因。年龄越小,坠落伤引起的儿童颅脑创伤比例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车辆相关的意外伤逐渐取代坠落伤成为致伤的主要原因。小儿颅脑损伤的发病原因
引起儿童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坠落撞击新生儿颅脑损伤主要由产伤引起常见症状新生儿颅脑损伤几乎都是产伤所致,多因颅骨变形引起颅内出血,且常伴有脑缺氧损害,可表现为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体征有颅骨变形,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减弱或生理反射消失等。小儿颅脑损伤后,轻者可表现为哭闹,嗜睡,频繁呕吐,饮食和睡眠习惯改变,如合并局部脑组织损害时还可出现肢体瘫痪、癫痫发作、失语等。随病情进展,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发生时,患儿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加深,阵发性角弓反张,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和呼吸循环功能的衰竭。小儿颅脑损伤的分类及分型
分类:颅脑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多发血肿或混合性血肿,脑室内出血等。
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移位或脑疝引起的压迫性损伤,弥散性脑肿胀和脑梗死等。
分型:
根据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分型:根据伤后神经体征表现(哥拉斯格昏迷评分)可将其分为3型:轻型(13~15分);中型(9~12分);重型(3~8分)。
按损伤的程度分型:也可将分为4型:
轻型:无颅骨骨折,且意识丧失不超过30min。
中型:颅骨骨折,轻度脑挫裂伤,或伤后意识丧失达30min至12h。
重型:所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意识丧失12h以上或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
特重型:伤后深昏迷伴去大脑强直,出现双瞳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者。
小儿颅脑损伤的诊断
CT
可以发现颅骨骨折、脑内血肿、脑水肿、脑肿胀、脑挫裂伤等病理变化,是检查的首选项目
X线平片
可判断有无颅骨骨折
MRI检查
可配合CT检查,能够发现微小脑挫裂伤灶
腰椎穿刺
对判断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高压有帮助,但应警惕诱发枕骨打孔疝发生
治疗
对重度颅脑损伤患儿首选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循环功能的稳定,及早纠正失血性休克和肺通气不足。脑损伤的治疗重点应放在控制颅内高压上,必要时可行颅内压持续监测,对于严重挫伤的脑组织和有占位效应的颅内血肿,应及早行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力。
监测各项指标:主要有动态监测颅内压、血糖、血气、渗透压、电解质、尿量等;对于重型小儿颅脑损伤患者最好有设备精良的小儿ICU病房。
注意纠正低血容量或休克:小儿血容量少、头部血容量在体内占的比例大,对失血耐受性及对血压调节能力均差,所以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后,使脑灌注压降低,加重脑缺血缺氧,引起一系列继发性脑损害。
急性期高血糖的防治: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是导致小儿早期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严格控制外源性葡萄糖的摄入,尽量使用低糖溶液。注意液体张力。
癫痫防治:小儿神经系统处在发育阶段,对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刺激的抑制能力低,故比成人易发生癫痫。
重视康复期治疗:小儿对外伤的修复能力较强,如能度过急性期多能恢复较快,预后较好;加强营养和功能锻炼,促进机体的恢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