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了,家长你怎么办?!
孩子发烧,温度很高不舒服,除了吃退热药,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退热吗?
在民间,一直存在许多“神奇”的民间治疗发烧的偏方,而且一起源远流长!但循证医学诚实使用冰敷、酒精敷、绑腿法等的方法或者民间偏方有可能出现很重的并发症及可能使病情加重。
人体大脑都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是36-37℃,患儿在外感,各类炎症反应时出现发烧的时候,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外来刺激使体温升高。此时使用过强过快的降温手段给孩子强行降温,机体表面会瞬时冷却下来,但由于调节中枢调节点还在较高体温,体内会继续产热以达到设定的温度,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出现觉得寒冷感觉,甚至出现打寒战,皮肤苍白冰冷。而且酒精可以经过皮肤吸收,可能造成酒精中毒,这就是为什么在临床上许多小儿发烧擦酒精后就出现精神不振,嗜睡状态。至于民间偏方大蒜擦脚底,焖被子等土方法既科学更有危险性。小儿发烧了怎么办好?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孩子发烧体温明显升高且不舒服,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物理降温以及依照孩子的年龄和体重服用退烧药。
目前,美国FDA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儿童退热的药物仅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科广泛应用的退热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全球医生的公认。
至于传统使用的阿司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安乃近、非那西汀这些退热药,有的在十多年前于国外就已经被淘汰,有的即使要用也不是作为首选,而且也着副作用大甚至引起不可逆的毒性反应的风险,临床上还有比他更好的药物替代。如阿司匹林,在成人常用,但用于儿童时因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除川崎病外,不建议用于儿童;至于尼美舒利,此前有确切报道其存在引发严重肝功能损害的风险,一直禁用于12岁以下的儿童。至于中成药里面同样有不少都含有西药的成分,部分成分更是已淘汰的退烧药,即使纯中药药物,也不少含有一定毒性及副作用。
“退烧针”实是“穿肠毒药”
小儿发烧,家长都急着到儿科门诊到急诊找医生求找个退烧针,只求宝宝尽快退烧。但现实中的“退烧针”,主要是成分多是:氨基比林,地塞米松,氨乃近,柴胡等,以上药物最大的毒性反应包括粒细胞减少,造血功能障碍,肝肾毒性。而以上毒性反应由于被发热病程所掩盖以及医生和家长对其认识不足,更多时候即使出现了毒性反应,部分医生及家长还是蒙在鼓里。事实上我国现在常用的各类“退烧针”,由于可引起的不可逆损伤过于严重,在国外、香港等地早已淘汰。
难道布洛芬和对乙氨基酚就没副作用吗?
任何药品不管中药还是西药都或多或少都可能发生副反应,临床医生要评估用药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和风险,只有在好处远大于风险时才会给患者用药。但是家长一定要注意用药剂量,不可自行超量使用,过量服用布洛芬有可能出现肾损害,对乙酰氨基则有可能造成肝损害。
都一天一天的在吃退烧药了,但发烧还是在反复!
一般情况下,急性感染造成的发烧会持续好几天,这是外来细菌病毒感染释放致热源与机体免疫系统反应过程。退热的作用是在药物有效时效内达到控制体温作用,如病程未结束,退热后又再次发烧是很正常的事,家长不必过于惊慌。而退烧药最大的作用一是控制体温,体温不至于过高出现大脑以及身体器官损害,二可以起到解热镇痛作用,使患者精神状态好转,不适症状明显减轻,三可以减低身体发热过程中过高的代谢率。
小儿发烧最重要观察是什么?!
更多的情况下家长们过于在乎体温的升高却忽视了儿童的精神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小儿的体温在进食或者运动后以及一天昼夜变化体温可能会升得略高,所以体温偏高并不代表就是发烧。而当小孩出现发烧时只要孩子精神状态好,好动自如,饮食正常,对事物有兴趣。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患者精神状态适当给于物理降温,必要时再使用退烧药。但如果小儿的精神状态差,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哭闹严重,饮食差,即使是低烧也要引起重要,必要时及时就医,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健全,某此情况下即使是中度的发烧也可能造成脑细胞损伤,出现精神不振,嗜睡,抽搐以及明显脱水表现,尤其在小于6个月的新生儿,更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不可大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