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因此,麻疹目前仍然是威胁我国儿童生命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继人类消灭天花、即将消灭脊髓灰质炎之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病,目前已经宣布消除麻疹的地区有美洲、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澳门、蒙古、韩国等西太平洋地区。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传染性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污染病毒的手亦可传播。
麻疹有哪些表现呢?
麻疹流行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其他季节可有散发。典型麻疹的潜伏期一般10~14天,接种过疫苗后潜伏期可延至21~28天。麻疹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从发热至出疹称为前驱期,一般3~4天。除高热外,伴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特别是双眼流泪、怕光为其有特点的表现。此期特异性的体征是出现在下眼睑边缘的充血横线(Stimson线)和出现在口腔颊粘膜的针尖大小的伴有红色晕圈的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即柯氏斑,Koplikspots,看上去像小盐粒)。
柯氏斑
出疹期
从出皮疹开始3~4天为出疹期,其皮疹的出现有明显的顺序,即自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至额面部和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然后达四肢——最后到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稀疏的、大小无规律的淡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此点可以与猩红热鉴别);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仍有高热甚至体温更高(这是不同于幼儿急疹的),咳嗽加剧;并出现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轻度肿大,亦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炎等。
皮疹
恢复期
出疹3~5天后进入恢复期,体温开始下降,全身情况改善,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也是麻疹特异性表现,可以回顾性证实麻疹的诊断),1~2周后消失。如果没有并发症,麻疹的整个病程为10~14天。麻疹常出现并发症,如细菌性中耳炎、喉炎和肺炎。
如果感染的病毒量大、毒力过强或感染者体质虚弱尤其患有严重慢性基础疾病,则可以表现为重症,出现超高热或体温不升,中毒症状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
孕妇妊娠期间患麻疹可致流产或死胎。如果孕晚期和生产前感染本病,则新生儿出生时或生后数天内出现皮疹,称为先天性麻疹。
麻疹的并发症
麻疹感染引起的肺炎以及喉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中耳炎也较常见。麻疹还可以出现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并发症;以及龈口炎、胃肠炎、肝炎、阑尾炎等消化系统并发症。麻疹还可以并发其他病原体的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巨细胞病毒等。
如何对麻疹进行诊断?
和其他病毒感染一样,感染麻疹后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和淋巴细胞增高,重型麻疹可出现血小板减少。麻疹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免疫酶联法检测到血清特异性麻疹IgM抗体,也可在鼻咽分泌物中检测到麻疹病毒抗原或者培养分离出麻疹病毒。
麻疹应与常见的感染性出疹性疾病如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手足口病等鉴别,还应与药物疹、川崎病等一些非感染性出疹性疾病鉴别。
麻疹的治疗
麻疹治疗以对症支持、防治并发症为主。病人需要进行隔离,无并发症者可以居家隔离,隔离期一般为出疹后5天,但有肺炎并发症者需隔离至出疹后10天;高热时需给予充分的水分和必要时应用退热剂(应尽量给予小剂量以防止大量出汗发生虚脱),并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有并发症及重症者需要住院治疗。
麻疹患儿常需要较大量的维生素A,所以推荐应适当补充维生素A,特别是在维生素A缺乏地区。
这么可怕的麻疹怎么预防呢?
麻疹病毒抵抗力一般,虽然在低温环境能长期存活,但是对日光、干燥和高温均敏感,所以紫外线、以及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其都有杀灭作用。
“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一天内进行应急接种可避免发病或减轻病情。凡体弱多病或有慢性病者,接触麻疹后应给予特异的人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一般5天内应用可阻止发病,5~9天内可减轻症状,有效期能维持3周左右。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我国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规定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初种年龄为8月龄(现为麻疹和风疹的混合疫苗),加强为18~24月龄和6岁(加强疫苗采用麻疹、风疹、腮腺炎多价疫苗,即MMR)。
如果孩子患麻疹并康复,那将会获得终身免疫;但如果只是接种过疫苗,则保护时长一般约为十几年至二十年左右,所以当孩子上高中或大学时也应引起注意。
自从麻疹疫苗广泛接种后,全球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我国自年开始使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在一些地区仍有地方性暴发和流行,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还没有接种麻疹疫苗的婴儿(即8月龄)以及疫苗接种时间已久抗体水平已经下降的人群。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右下角“在看”帮助更多人
宋红梅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