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这样一则新闻深深触痛了:
6岁小女孩勤勤随爸爸到工地干活,不小心被7公分的钢钉击穿胸膛。怕爸妈责备,孩子居然一声没吭,直到晚上疼痛难忍才告诉父母。
后经医生检查,钢钉距勤勤的心脏只有26毫米,已经扎伤肝脏。如果不经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太心疼这孩子了!
想来,父母本该是孩子遭遇危险、困难时第一时间求助的人,缘何变得让孩子如此惧怕,反成为孩子靠近危险的推手?
当一点小错都与强烈的恐惧感挂钩
看了电视台的报道,事情是这样的:
受疫情影响,幼儿园没有开学。父母都要上班,勤勤就随爸爸来到了工地。
懂事的她为了让爸爸早点下班,便主动帮爸爸收拾起工具。
拔钉枪时,勤勤用手拔不动,就俯身去抱,不小心碰到开关,一颗钢钉瞬间射进了她的胸腔。
小小年纪的她,就知道帮爸爸的忙,很了不起。
事故并非她故意造成,她还是承受着巨大痛苦的伤者;然而,她却预计会因为“闯祸”遭到父母的责难,所以选择瞒着父母,独自咬牙,强忍剧痛。
看到这里禁不住想,如果勤勤是我的孩子,我会多么自责、多么后悔!我怎么给孩子留下了如此严苛、不近人情的印象?!
无独有偶,去年3月,9岁男孩小王背着书包跳楼自杀,只因不小心撞碎了学校的玻璃。
小王留给奶奶的遗书这样写道:
“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网友心痛地感叹:平时家长对孩子得有多严厉,导致孩子撞碎块玻璃吓得连命都不要了!
去年7月,同样因为犯了错误害怕家长责罚,12岁男孩小苏竟打死了6岁的妹妹。
被害女童与亲戚家的哥哥小苏一起在户外玩耍时,不慎从木架跌落,昏迷。
小苏担心妹妹醒来后会哭闹或向大人“告状”,大人便会责怪他没有尽到看护职责,于是用木板击打妹妹头部,导致妹妹死亡。
为了躲避惩罚,孩子们不惜自伤、自杀甚至杀害无辜的小伙伴,懵懵懂懂就当上少年犯!父母的责罚在孩子心里该有多恐怖!
一桩桩悲剧事件,唤起了许多成年人对自己“血泪童年”的回忆:
母亲脾气急,我小时候在学校做错事会非常害怕,如果忘记带作业回家可能睡觉前心脏都跳得很快。永远忘不掉那种令人窒息的恐惧感!
小时候丢了10块钱,觉得是犯了天大的错,那种感觉至今都忘不了。
我爸动不动就打我,小时候不小心打碎家里的花瓶,我那一整天都在浑身发抖。
小时候在外面玩,受伤了不敢让家人知道,装作没事,省得再挨一顿打……
还有网友披露了更多因害怕父母责罚而导致的儿童自杀事件。
只不过,事件中的孩子有的尸骨已寒;有的幸存下来,长大后又成为父母……
看到这些留言,内心十分寒凉——
本该为孩子遮风挡雨,或者至少跟孩子一起抵御风雨的父母,却成了对孩子来说最可怕的风雨来源。
这些家长可能初衷也是培养出“好孩子”“乖孩子”,却南辕北辙,亲手把子女塑造成了“坏孩子”“傻孩子”,千疮百孔的孩子。
闻过则喜VS闻过则伤
一些父母习惯于对孩子有错必纠、有错必罚,认为是对孩子负责任,还期待孩子能像成熟的圣人一样,闻过则喜、从善如流。
孩子做不到闻过则喜、甘愿挨打受骂,大人就给孩子罪加一等,怪孩子不够勇敢、缺乏担当、敏感脆弱……
抱着这样心态的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期待是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不切实际的。
“对每个孩子来说,大人的认可就是爱,不认可就是恨。”(《夏山学校》作者A.S.尼尔语)
孩子如果经常遭到批评、责罚,就会认定父母不喜欢他,甚至恨他。
父母是孩子的天,是孩子生存发展唯一的依凭。感受到不被父母喜爱,孩子的天就塌了,生存发展就受到了威胁。
为了不被父母揪住错误,防止再度体验被父母厌弃,孩子不择手段地隐瞒错误,甚至伤人伤己,就不难理解了。
是钢钉穿胸更痛,还是被父母责备更痛?6岁的勤勤用行为回答了——被父母责备更痛!
对此,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教育学家周海宏解释得更为清楚:
“家长对孩子满意不满意、接纳不接纳,关乎孩子的亲和需要。而孩子的亲和需要直接与他的生存需要挂钩。安全感被威胁,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恐怖的。”
父母期待孩子闻过则喜,实际上,孩子是闻过则恐、闻过则伤的。
别说孩子了,成年人真正能做到闻过则喜的又有几个?绝大部分人听到责备都会感到受伤。
不想孩子受到伤害,或者为了掩盖一个小错误酿出更大的恶果,父母就要放下有错必纠、有错必罚的执念,尝试给孩子更多的理解。
求求你,允许孩子犯错误
返回头去看看,很多时候孩子所犯的错误,真的称得上是错误吗?
打碎了玻璃,打破了花瓶,忘带了作业,弄丢了零钱,玩耍时受了伤……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
尹建莉老师打过一个比方:
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
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
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尹老师继而说:
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
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错上加错。
不许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
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了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虽然两种表象完全不同,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都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有位妈妈给尹老师写信,说她的孩子在幼儿园尿急了居然不敢跟老师说,尿了几次裤子。
老师和妈妈跟孩子说了好多次,告诉孩子尿急了可以自己去卫生间,不必跟老师说,孩子才敢去卫生间;可是,去了卫生间后,居然不懂得自己回来,一定要老师喊才会回来。
孩子的行为可笑,仔细体味却十分可悲。
追求完美,爱好纠错、指挥的父母,不仅没有使孩子习得自我把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把孩子变得自卑怯懦,连吃饭、上厕所这样的事都不能自理了。
好父母是孩子的容器
演员小陶虹也曾是个严格的妈妈。运动员出身的她时间观念很强,特别不喜欢迟到。可女儿小宝小时候,偏偏容易在每次出门前打翻东西,耽误时间。
一次临出门,小宝“啪”地把一杯牛奶掉在地上,玻璃碎得到处都是。陶虹登时冲女儿咆哮:“你怎么回事啊!”小宝吓得一哆嗦,没哭,就那么看着妈妈。
瞬间,陶虹觉得自己错了——她看到了女儿内心的恐惧。
“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她的错误,这世界上谁能包容她?”陶虹自省。
很快,同样的事情发生了第二次。
小宝又在临出门时不小心摔了一杯果汁。这次,陶虹过去抱住了女儿,对她说:“害怕了吧?没事,没事……”
孩子“哇”就哭了出来。
讲到这段往事,陶虹流泪了:
“我觉得要改正她的记忆——我不想她记忆中留下的是妈妈不允许她犯错误的印象。
妈妈的最高职责是什么?就是给孩子安全感。她在妈妈这儿得到的,就应该是港湾,是安慰,是最好的那个拥抱。
所有的人,当你批评他的时候,他都会远离你。只有孩子,在你越说她的时候,她越来抱你——她给你的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爱……”
▲陶虹在节目中动情分享和女儿共同成长的经历
孩子犯错时父母怎么做,决定了是否能带给孩子真正的成长。
孩子需要从妈妈的包容里学会包容自己;从妈妈的理解里学会理解自己;从妈妈的爱里学会爱自己。
学会了包容孩子错误的陶虹,后来欣喜地发现,女儿长成了一个特别自信的人。
“华人卡内基之父”、台湾教育专家黑幼龙先生,也有过类似的经验。
黑先生的二儿子黑立国从小淘气,好奇心强,闯过不少祸;高三那年竟然顺手牵羊从超市偷拿了一副手套,没出门就被警卫抓住。
▲青少年时期淘气叛逆的立国
黑先生和太太很伤心,但没有因为立国的行为让他们丢脸,就攻击孩子、将孩子推远。
黑先生回到家,一如往常地跟子女们又搂又抱。立国犯了错误,躲在角落里不敢出来,爸爸就拉开嗓门大喊:“黑立国在哪里?来给爸爸抱一下!”
因为偷手套的事,黑先生罚儿子修剪了家里的草坪,但没有贬低儿子、区别对待儿子、给儿子贴“坏孩子”的标签。
知道立国当时的梦想是要一部超轻脚踏车,黑先生仍然满足了儿子。
爸爸张开双臂的拥抱让立国清楚地知道了,错的是他的行为,不是他这个人。
父母的耐心、包容,和不放弃的态度,让立国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
▲黑幼龙先生与二儿子立国在加州大学
后来,立国考取了加州大学,医院担任副院长,不仅利益社会,也成为负责任的好丈夫、好爸爸。
找回童年,就能懂得孩子
经典童书《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
“所有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能记得这一点了。”
不论现在的我们已经多大,找回童年就很容易体认到:
小时候的我们闯了祸、犯了错误,自己已经又惊又怕、又羞又愧,这时,并不需要父母进一步的施压。父母的包容、理解,反而对孩子是更好的教育。
一位普通网友回忆:
小时候他不小心弄坏了同学的链子锁,被同学索赔,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丝毫没有怪罪他,安慰他说“没事、没事”,并帮他买了新的赔给同学。
这件小事,成年后的他每每想起都十分感动。
今天难以包容孩子错误的大人,往往昨天是经常被父母严厉苛责的孩子,因此,心里住上了一个咄咄逼人的法官。
我的朋友,如果你看着孩子满身都是毛病,那么,先别急于责备孩子,先停下来观照下自己:
我是不是也常常苛责自己?
我可以放松一点、对自己好一点、更爱自己一点吗?
从现在起,我可以做自己的妈妈——做自己温暖、包容的妈妈吗?
看见并疗愈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是成为好父母的第一步。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尹建莉老师下面这段话当做一个智慧的提醒:
“没有一个孩子的过失是不可饶恕的,每个过失都是他收获经验的一次好机会,错误的经历同样有正面教育的价值。”
苛责是毒箭,爱才是铠甲。
借助孩子不成熟时犯下的“过失”,让他饱饱感受父母的爱吧!为孩子默默庆祝他从“过失”中收获的经验和成长吧!
我们能在过失处与孩子共担风险、共患难,孩子才会成长为勇敢、自信的人,未来,我们才能与孩子共享幸福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