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以来,几乎各地都在经历大面积的流感症状,一时间,医院和诊所人满为患。特别是儿童,几乎人人中招,学校里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学生请假,而且这样的状况目前还没有好转。
如果把时间放到一年前,这样的境况自然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医疗挤兑。但在三年疫情之后,这波病情既来势汹汹,又似乎被刻意淡化。
尽管周边不断有人中招,自己的家人也先后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但更多的人似乎表现出一种见怪不怪的淡定:街道上大多数人依然正常生活,甚至没有多少人愿意戴口罩。
从身边人的情况来看,这波病情主要表现在发热、咳嗽等流感症状,相对新冠来说,明细偏轻,但似乎更容易反复,战线也拉得更长。很多社区的诊所对于普通病人,一般也不再区分是流感、新冠,还是支原体感染,治疗的方式就是头孢、阿奇等抗生素,根据情况来回切换使用。
尽管从医学角度来说,区分不同的病毒种类并不困难,但很多人甚至医生都会倾向于并不必要。新冠的经验告诉大家,无论何种病毒,治疗的方式其实都一样。
这样的治疗方式当然并不科学,事实上,反复发作也证明了这样的治疗方式并没有对症下药。经历了新冠之后,社会表现出的是一种“免疫心理”:对病毒的蔑视和刻意回避。
譬如很多学校对发烧的学生返校,是不需要提供诊断证明的。随着近一段病例的增加,很多学校虽开始要求提供,但更多的都是一种形式,已经没有多少学校真的去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可能是疫情三年过度绷紧的神经,猛然放松后的一种反弹。但在这样的思维下,大家普遍有一种隐忧:如果新的病毒在这个冬季来袭,我们该如何应对?
支原体肺炎、新冠、甲流、乙流这些常见的病毒之外,最近合胞病毒又开始在人群中蔓延,专家称这种病毒既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尽管没有重症患者的报道,但这一针对儿童群体的病毒还是让很多家长提心吊胆。
现在对于病毒的防范,有一种很无奈的处境。一方面,三年疫情让多数人都意识到,做好个人防护是避免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但另一方面,诸多的病毒来袭,社会普遍懈怠的防护措施,让病毒传播的几率几何倍增。
另外在疫情之后,相关部门对于发布病毒防护的建议似乎颇为敏感。即便是今年的病例明显高于往年,但相关部门却从没发布过个人防护方面的建议,对于公共场所的强制佩戴口罩这样的建议,也显得难以实施。
现在几乎每个城市的门诊、医院都人满为患,这种状况和去年这个时候的情况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大家并不过分恐慌,基础药物还算充足,医药挤兑的情况远远好于去年。
但这样的意识上的放松,是一种经历过大疫之后的成熟,还是对潜在危险的麻痹,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医院儿科门急诊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