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曾经教过写作课的老师,我经常收到家长这样的留言怎么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提高?我的孩子阅读量也挺大,为什么作文还是写不好?
当然,我也曾经不止一次问过刚来到我的课堂上的学生:你喜欢写作吗?无一例外,每次我收到的答案都是异口同声的“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呢?有的人是觉得自己没灵感、没天赋,每次对着作文题目都不知道写什么。有的人写是写了,但总是得不到高分,久而久之,也对写作没了兴趣。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写作教学的一大误区。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基本上就是给我们一个作文题让我们写,也不说应该怎么写、写什么。而当结果出来时,那些写得比较好的作文则会被当众朗读。一切全凭我们自己去“悟”。“悟”出来的同学,下次作文就会写得好一些。没“悟”出来的同学呢,可能到了毕业,也是糊里糊涂的。
但等我研究写作教学之后,我发现,写作其实既不需要靠“悟”,也不需要背诵所谓的“优秀作文”、“满分作文”。
打个比方。如果今天你要学如何煎一个荷包蛋,那么,首先,你得有蛋,还有油,这是材料。然后,你要有锅、铲子和炉子,这些是工具。最后,你要知道怎么使用这些工具,热锅、倒油、打入一个鸡蛋、翻面、出锅。这是方法。
写作也是一样的。下笔之前你得有材料,你得会写作、造句(工具),另外,你还得有方法。而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来自你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阅读。尤其是阅读,阅读和写作,永远是一体的。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怎么从日常生活和阅读中提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和方法呢?
这个问题,虽然不少教写作的书或者老师都有尝试解答,但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感觉收效甚微。很多学生仍然经常问我: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写不出来,怎么办呢?
直到我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尼古拉斯·卢曼。
尼古拉斯·卢曼是何方神圣呢?
尼克拉斯·卢曼他可不是一个教写作老师,他是一位极为高产的德国社会学家。他生前共出版了50本专著和篇论文。遗产中还有份未完成的手稿。除了社会学,他对法学、经济学、艺术、心理学都有所涉猎。而他的创造力如何旺盛的秘诀就在于他有一套独特的笔记系统——卢曼卡片盒笔记法。
更准确来说,它不是一个写作“方法”,而是一套自下而上的“流程”:
另外,卢曼卡片笔记法特殊的地方是在于,整个笔记系统不是以主题或者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而是按照话题与话题之间相关性互相链接。这就有点像是我们在做头脑风暴,一个点子连着另一个点子,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
尽管卢曼卡片盒笔记法原本是设计给有研究需要的大学生和教授的,但是我发现,它背后所涉及到的原理,其实也适用于中小学生。
01灵感如鲜鱼,不及时写下来会变化。
这句话来自作家王鼎钧。他说:“你看文学史上,多少作品产生的经过,作家发烧发疯,废寝忘食,那是为什么?因为时乎时乎不再来。”
的确,灵感看似可遇而不可得,但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产生很多灵感。
20世纪著名小说家纳博科夫很喜欢在小卡片上写作,每张卡片上记录一个想法或者一小段场景,之后再将它们整理成文。
唐朝被称为“诗鬼”的李贺,每天出门都要背着一个布袋,一有灵感,就随手拿出纸条把诗句写上,然后投进布袋中,晚上回家后再整理成篇。
美国科幻小说家杰夫·范德米尔的长篇小说《湮灭》甚至来源于他在某天晚上做的一个梦。
换句话说,灵感可能出现在任何时候。关键只在于,你有没有及时把它捕捉下来。
02这世上人分两种:阅读时拿笔的和阅读时不拿笔的。
除了生活,阅读也是写作者的重要养分之一。从别人写的书和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有用的写作方法、使用得恰到好处的词组段落,以及激发我们创作和研究灵感的观点和论据。
古人曾有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言。
东汉学者任末,因为家境贫寒,读书时每有心得,就会写在自己的衣服上,以免忘掉。他的学生们都很钦佩他,经常用洗干净的衣服来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读历史书的时候,会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读哲理一类的书时,则会把其中的主要论点摘出来。
有人说过,不拿着笔阅读,就好比将铅笔削好再放回笔筒一样。阅读和记录时一枚硬币的两面,有读才能写,有写才有变化。
但是,应该记录些什么呢?
很多书包括在中小学里教语文的老师都会说,同学们,你们可以摘抄一些好词好句。
可问题是,那些好词好句记录得再多,轮到自己写作文了,却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用;写读后感的时候,更是一筹莫展。我每次开阅读类的讲座,被提到到的最多的问题里总是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写读后感。
其实,好词好句不是不能记录,但麻烦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好词好句是如何被使用的,哪些属于好词好句,那你记录半天,还不如用百度去搜索名人名言来得快。
事实上,卢曼在这方面,则是另有妙招。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他在做阅读笔记时,会尽可能地使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文的观点和精华转述出来,如果在读书时还有产生一些其他的想法或灵感,也会随之记录在案。这样的笔记才能在自己日后回顾时真正发生作用。
03写作过程的开始远早于在空白的屏幕上落笔。
陆游有首诗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说,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有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写作上的天赋?我觉得,还是有可能有的。毕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既然有人天生擅长数学或者英语,那么,自然也会有人天生擅长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吧。
然而,这并不代表,要想写出好的文章,不需要付出努力。
就以《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为例。有很多人以为,她能写出洋洋洒洒7本书并跻身全球作家富豪榜,是因为她在乘坐一辆开往伦敦的火车上无意间看到了一个貌似巫师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让她萌生了创作的念头。但实际上,《哈利波特》并不是她写的第一本书。
罗琳小时候就很喜欢写作和阅读,6岁就给妹妹写了一篇跟兔子有关的故事。
中学时她有幸遇到了一名叫做萝西·莱菲尔德的英文老师。这名老师不仅教给了罗琳不少写作技巧,还告诉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一定要具备一颗始终如一、毫不懈怠的恒心。
这一叮嘱一直被罗琳牢记在心,从此以后,不管她去哪里,做什么工作,她都会不断尝试创作各种各样的故事。当周围的人都在闲聊一些八卦新闻的时候,罗琳却选择了写作。一有灵感,她都会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她曾经在个人网站上说过:
如果我抓住灵感,并写在纸上的时候慢了,或许就扼杀了它(有时我会怀疑,自己在那趟旅程中想到的,有多少在我实际提笔写下前忘了?)。我开始在每个向晚时分撰写《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虽然最初写的那几张纸没有一张和后来的定稿类似。”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之前的努力,那么,《哈利波特》还能顺利诞生吗?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只是这个可能性相当低。
所以,写作不是发生于你坐下来拿起纸笔的那一刻,当你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将任何想法或灵感写下来的那一刻起,当你开始习惯性地在阅读时拿起一支笔时,你就是在写作了。当你养成这样的习惯,你还会担心没有写作材料或者不知道写什么了吗?
04最后几句话
写作很难吗?
相比起读书/看剧/玩游戏,写作无疑是难的。我刚开始写读书笔记、写公号文章时,也觉得好难呀。别人下班、周末都能睡懒觉,出去happy,我却得挑灯夜战,绞尽脑汁将头脑中的零碎想法编织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但是,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一小段时间后,我突然觉得写作其实也没有那么难,自己看过的那些书也也不再是看完即忘。头脑中那些偶然冒出来的想法也有了出路,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就像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
其实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动力。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以聪明的方式去完成,如无意外,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