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后发热怎么治疗

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产后发热是指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低热持续,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产后1~2日内,由于产妇阴血骤虚,营卫暂时失于调和,常有轻微的发热,不兼有其他症状者,属生理性发热,一般能在短时间内自退。亦有在产后3~4日泌乳期间有低热,俗称“蒸乳”,也非病态,在短期内会自然消失。

本病始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手足温则生,寒则死。”《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载有产后发热条文三条,载方三首,但只言其临床症状及方药,未论及病机。《诸病源候论》最早论述本病病因病机,提出产后发热病因有风邪、阴阳不和、寒伤、热伤、瘀血等。病机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相加”。“其腹时刺痛”是辨瘀血的要点。《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有多篇产后发热专论,其论病因病机颇为全面,将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两大类,补充了蒸乳、伤食、劳伤肾气均可引起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且针对不同病因,分别治之。遣方用药皆以四物汤加味。《景岳全书?妇人规》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人,将发热分为外感风寒、邪火内盛、水亏阴虚、劳倦虚烦、去血过多等,其分型论治至今仍基本沿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将产后发热分为伤食、外感、血瘀、血虚、蒸乳等类型,亦颇合临床实际。感染邪毒致病者,根据其症情严重、传变迅速的特点,属温热病的范畴,故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产后之法……当如虚怯入病邪而治,总之无犯实实虚虚之禁。”吴又可《温疫论》指出“新产亡血过多,冲任空虚……皆能受邪,与经水适断同法”,可选用热人血室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治疗产后发热。温病学家为产后发热感染邪毒证提供了有实践意义的施治原则和用药准绳。

本病以产后发热持续不退,且伴有小腹疼痛或恶露异常为特点,严重者常可危及产妇生命,应当引起髙度重视。

西医学的产褥感染、产褥中暑、产褥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引起产妇发热的原因很多,而与本病关系密切的主要病因病机有感染邪毒,正邪交争;外邪袭表,营卫不和;阴血骤虚,阳气外散;败血停滞,营卫不通。

1感染邪毒

产后气血耗伤,血室正开,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或不禁房事,致使邪毒乘虚而人,稽留于冲任、胞脉,正邪交争,因而发热。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直犯胞宫,热人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症。

2外感

产后耗伤气血,百脉空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以致风寒暑热之邪,乘虚而人,正邪相争,营卫不和,因而发热。如明?龚信《古今医鉴?产后》曰:“产后荣卫俱虚,腠理不密,若冒风发热者,其脉浮而微,或自汗。”

3血虚

素体血虚,因产伤血,血虚愈甚;或产时产后血去过多,阴血暴虚,阳无所附,以致虚阳越浮于外,而令发热。

4血瘀

产后情志不遂,或为寒邪所客,瘀阻冲任,恶露不下,败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不通,而致发热。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云:“产后瘀血陆续而至,十日外血海未有不净者……一遇风冷外袭,则余血凝结,闭而不行,身即发热,所谓血瘀发热也。”

上述病因病机充分体现了产后发热总的发病机理,即阴血骤虚,阳易浮散;瘀血内阻,败血为患;元气虚弱,易感外邪。若邪从肌表人侵,则主外感发热;如外感邪毒从阴户直犯胞宫,则为感染邪毒发热。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或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临证必须密切观察。

诊断1病史

素体虚弱,营养不良;孕期贫血、子痫、阴道炎,孕晚期不禁房事;分娩产程过长,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剖宫产、助产手术及产道损伤或胎盘、胎膜残留,消毒不严,产裤不洁等;或产时、产后当风感寒,不避暑热,或情志不畅。

2症状

产褥期内,尤其是新产后出现发热,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

3检查妇科检查

如外阴、阴道、宫颈创面或伤口感染,可见局部红肿、化脓或伤口裂开、压痛,脓血性恶露,气臭;若出现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则子宫复旧不良,压痛,活动受限;若炎症蔓延至附件及宫旁组织,检查时可触及附件增厚、压痛或盆腔肿物,表现出盆腔炎性疾病和腹膜炎的体征。

辅助检查

①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8mg/L(速率散射浊度法),有助于早期诊断产褥感染。

②宫颈分泌物检查:分泌物检查或培养并做药敏试验,可发现致病菌。

③B超检查:有助于盆腔炎性肿物、脓肿的诊断。

鉴别诊断蒸乳发热

产后3~4天泌乳期见低热,可自然消失,俗称“蒸乳”,不属病理范畴。

乳痈发热

产后3~4内出现发热,伴乳房局部症状(如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则溃腐化脓。而产后发热不伴有乳房局部症状,可资鉴别。

产后小便淋痛

发热恶寒的同时,伴有尿频、尿急、淋沥涩痛、尿黄或赤,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见致病菌。而产后发热不伴有泌尿系症状。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

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人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此时,应参照“产褥感染”,积极进行中西医救治:

①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严重者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血或输血浆。

②热人营血: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以清营汤(《温病条辨》)加味,或用清开灵注射液滴注,以清热解毒,醒神开窍。

③热人心包:治宜凉血托毒,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或紫雪丹(《温病条辨》)。或醒脑静静脉滴注。

④热深厥脱:急当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或参附汤。或用参附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此时病情复杂,势急症重,必须根据病情合西医治疗,给予足够的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纠正电解质紊乱,抗休克。若有盆腔脓肿,则切开引流。当病情稳定后,应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2辨证要点

产后发热,虚实轻重有别,临证应根据发热的特点、恶露、小腹痛等情况及伴随症状,综合分析明辨。若高热寒战,持续不退,恶露紫暗秽臭,小腹疼痛拒按,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多属感染邪毒;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为外感发热;如正值盛夏炎热季节,高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为外感暑热发热;寒热时作,恶露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脉弦涩,属血瘀发热;若低热不退,恶露量少,色淡,腹痛绵绵,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数,乃血虚发热。

3治疗原则

1.本病的治疗总以扶正祛邪、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感染邪毒者,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外感风寒者,宜扶正解表,疏邪宣肺;外感风热者,宜辛凉解表,肃肺清热;外感暑热者,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血瘀发热者,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血虚发热者,宜补血益气,养阴清热。

2.治疗时要时时照顾正气,以扶正为主,但不可不辨病情,片面强调补虛,而忽视外感和里实之证,致犯虚虚实实之戒,时时遵循“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用药时不能不分寒热虚实而妄投辛温滋腻之品,以致闭门留寇;或妄投活血逐瘀之品,以伤正气。清热勿过于苦寒,疏风勿过于发散,化瘀勿过于攻破。对于感染邪毒者,其证危急且重,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分型论治感染邪毒证

主要证候:产后发热恶寒,或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恶露初时量多,继则量少,色紫暗,质如败酱,其气臭秽;心烦不宁,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新产血室正开,百脉俱虚,邪毒乘虚内侵,损及胞宫、胞脉,正邪交争,致令发热恶寒,高热寒战;邪毒与血相搏,结而成瘀,胞脉阻滞,则小腹疼痛拒按,恶露色紫喑;热迫血行则量多,热与血结则量少;热毒熏蒸,故恶露质如败酱,其气奧秽;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热为阳邪,灼伤津液,则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为毒热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加金银花、黄芩。

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黄、红花、桃仁、甘草。

解毒活血汤主治瘟毒初起,上吐下泻,转筋。方中连翘清热解毒,泻火散结;柴胡、葛根清热疏泄,升散退热;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枳壳理气行滞止痛;当归养血和营,活血行滞;桃仁、红花活血散瘀,去瘀生新;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渚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之效。

若高热不退,烦渴汗多,尿少色黄,脉虚大而数,为热人气分,耗气伤津之候,应于上方加入石膏、北沙参、石斛或配合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以清热养阴生津;若症见壮热不退,下腹胀痛,痛而拒按,恶露不畅,秽臭如脓,大便燥结,苔黄而燥,脉弦数,此乃热毒与疲血互结胞中,阳明腑实,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通腑,方用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加蒲公英、败酱草、连翘;若正不胜邪,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加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以增清热解毒之功;若热入心包,持续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热深厥深,治宜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送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或紫雪丹(《温病条辨》);若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阴竭阳亡,生命垂危,急当回阳救逆,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参附汤(《世医得效方》)。

外感证

(1)外感风寒证

主要证候:产后恶寒发热;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产后元气虚弱,卫阳失固,腠理不实,风寒袭表,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咳嗽。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表实之征。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解表。

方药:荆穗四物汤(《医宗金鉴》)加苏叶。

荆穗四物汤:荆芥穗、防风、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

荆穗四物汤主治麻疹出后,忽然收没,疹毒内收,烦渴谵语,甚则神昏闷乱。方中四物汤养血扶正;荆芥穗、防风、苏叶祛风散寒解表。全方共奏养血祛风,散寒解表之功。

(2)外感风热证

主要证候:产后发热,微汗或汗出恶风;头痛,咳嗽或有黄痰,咽痛口干,口渴,恶露正常,无下腹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产后气血俱虚,卫外之阳不固,风热之邪袭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发热;风性开泄,卫表不固,则微汗或汗出恶风;风热上扰清窍,则头痛;肺失肃降,则咳嗽;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痛口干;热邪伤津,则口渴;邪尚在表,未伤及胞宫气血,故恶露正常,无下腹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薄荷、桔梗、淡豆豉、甘萆、芦根。

银翘散主治温病上焦风热证。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荆芥穗、薄荷、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合用,能解毒利咽散结,宜肺祛痰;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全方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

若外邪客于少阳之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口苦,咽干作呕,舌苔薄白,脉弦,治宜和解表里,方用小柴胡汤(《伤寒论》);若外感暑热者,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倦怠乏力,舌红少津,脉虚数,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并迅速改善居处环境,降温通风。

血淤证

主要证候:产后乍寒乍热,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涩有力。

证候分析:产后瘀血内阻,营卫不通,阴阳失和,则乍寒乍热;瘀血内停,阻滞胞脉,则恶露不下,或下也甚少,色紫暗有块;胞脉瘀阻不通,则腹痛拒按。舌紫喑,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法:活血祛瘀,和营除热。

方药: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牡丹皮、丹参、益母草。

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生化汤主治产后恶露不下,恶露不绝,产后腹痛。方中重用当归养血活血,化瘀生新为君;川芎、桃仁行淤为臣;炮姜性温人血分,温经止痛为佐;炙甘草补中缓急为使,用黄酒助药力直达病所,加强活血祛瘀之功。诸药相合,具有活血祛瘀,和营除热之效,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血虚证

主要证候:产时、产后失血过多,身有微热;头晕眼花,心悸少寐,恶露或多或少,色淡质稀,小腹绵绵作痛,喜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产后亡血伤津,阴血骤虚,阳无所依,虚阳越浮于外,则身有微热;血虚不能上荣清窍,则头晕眼花;血虚心神失养,则心悸少寐;气随血耗,气虚冲任不固,则恶露量多;血虚冲任不足,则恶露量少;气血虚弱,则恶露色淡质稀;血虚不荣,则小腹绵绵作痛,喜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血虚之征。  

治法:养血益气,和营退热。

方药:八珍汤(方见经行头痛)加枸杞子、黄芪。

若血虚阴亏者,症见午后热甚,两颧红赤,口渴喜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嫩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方用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加白薇。

临证要点

产后发热是临床常见病,有感染邪毒、外感、内伤之不同,其发病机理不一。虚实夹杂证多见,纯实证不多,临床各证型可互相转化,或相兼出现,临证时要仔细辨证,分清主次,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发热中感染邪毒型属急重症,证候复杂多样,变化迅速,治疗时要把握时机,准确辨证,合理诊治,及时控制病情,以防他变。另外,还要注意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扶正祛邪,“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如病情需要攻下者虽石膏、大黄亦可大胆应用,唯当“中病即止”。

充分做好预防和产后调护工作,以避免本病的发生:

①加强孕期保健,注意均衡营养,增强体质,孕晚期应禁房事。

②正确处理分娩,产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及时仔细缝合。

③产褥期应避风寒,慎起居,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房事,以防外邪入侵。

④产后取半卧位,有利于恶露排出。

⑤防患于未然,凡有产道污染、产道手术、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有感染可能者,给予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之品,预防病邪人侵。

预后与转归

产后发热的预后由于病因不同而各异。若属血虚、血瘀、外感发热者,病情较缓,积极合理有效治疗,很快即可痊愈。中暑发热,病势较急,若治不及时,可致阴阳离决,危及生命。感染邪毒发热是产后发热中的危急重症,及时治疗抢救,可痊愈。若失治、误治,以致邪毐内传,热入营血,逆传心包,甚则热深厥脱,可危及生命,预后不良,即使抢救成功,亦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损伤而成产后虚损。

案例

王某,女,25岁,干部。已婚。年4月5日初诊。

产后7日,发热3天。患者7日前经会阴侧切足月分娩一子,产程顺利,近3日忽觉发烧,有时体温高达39℃,恶露淋沥,血量忽多忽少,色黑如败酱,有污臭气昧,小腹疼痛拒按,口干苦,喜冷饮,面色红赤,大便干燥,小便色赤而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无特殊经带胎产史。查体温38.5℃。血常规:红细胞3.8x,白细胞12x/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4%。妇科检査:外阴侧切处略显红肿,宫颈光滑,阴道内可见喑红色血迹,有奧味,黏膜充血,触及子宫压痛明显,活动受阻,左侧附件增厚,右侧附件正常。

诊断:产后7天,发热3天,恶露淋沥,血量忽多忽少,色黑如败酱,有污臭气味,可诊断为产后发热,感染邪毒型。

中医辨证:新产血室正开,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急剧,故高热39℃;邪毒人胞,与瘀血互结,胞脉阻滞不通,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淋沥,血量忽多忽少,色黑如败酱;热毒熏蒸,故恶露有污臭气味;热盛于内,灼伤津液,则口干苦,喜冷饮,面色红赤,大便干燥,小便色赤而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为邪毒感染内热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金银花20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30g,天葵15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桃仁10g,赤芍10g,牡丹皮10g,玄参10g,麦冬10g,黄柏6g,甘草6g,失笑散12g(包煎)。3剂,水煎服,每1日1剂,凉服。

服药后诸症均减,但体温髙于正常(37.8℃),恶露少许,略有气味,按前方出人,去化瘀利湿之品,加红藤20g,贯众炭12g。续服5剂。服药后恶露已净,体温、血象恢复正常,续用八珍汤善后。

识别下方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偏方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xe/1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