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与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密切关系的、有反复发作倾向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
临床以发热、游走性关节炎、心脏病、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为主要特征。
发病年龄多在5~15岁,8岁左右最常见。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病情减轻。
病因
1、内因:儿童体质薄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者病后体弱,正气内虚等。
2、外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如久卧湿地、触冒风雨,或者患感冒,咽峡炎、中耳炎、扁挑体炎、脓疱疮及猩红热等。
病机
1、风寒湿热之邪相互夹杂,互相借助,乘虚而入,留而不发。
2、余邪未尽,潜伏于体内肌肉、筋骨、关节之间,壅于筋,塞于络,待机而发。3、复感外邪,不断耗伤正气,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致使病邪由皮毛而入肌腠(肌肉的纹理,相当于肌肉的组织间隙)、筋脉,步步深入,并随气血经络,舍其所合,遍及全身致病。
总之,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虚弱,营气失守,外在风寒湿热之邪不断伤及人体,外侵皮腠,关节受累,内在心脏受累而形成。
临床表现
1、发病前1~4周多有链球菌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史、脓疱疮及猩红热等。多呈急性发病,亦可为隐匿性进程。
2、病初多有发热,38°C~40°C之间,无一定热型,1~2周后转为低热。隐匿性起病者仅有低热或无发热。其他表现有精神不振、疲倦、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多汗、鼻衄、关节痛、腹痛等。个别病例可发生肺炎和胸膜炎。
3、心脏炎:可波及心肌、心内膜和心包膜,但以心肌炎和心内膜炎多见。可有心率加快,心音低钝,严重者可见奔马律。心脏扩大,心尖区可出现因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而导致的全收缩期杂音;并常伴有因二尖瓣炎症造成相对狭窄所引起的舒张中期杂音。少数病例初次发作时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再次发作时心力衰竭发生率更高。
4、关节炎:其特点是游走性和多发性,以大关节为主,偶见累及小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急性期过后,功能可完全恢复,不留关节畸形等后遗症。此类约占患者人数的50%~60%。
5、舞蹈病: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1~6个月之后,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心脏炎并存。以8~12岁为多见,女性多见于男性。早期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如感情易冲动、神经过敏、喜怒无常,之后面部、全身肌肉等不由自主无意识地运动,如挤眉弄眼、手舞足蹈、伸舌歪嘴、耸肩扭腰、写字困难、细微动作不协调等,入睡后症状消失。有些课发生持物、进食困难。少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精神神经后遗症,如性格改变、偏头痛、震颤、细微动作不协调和智力低下等。
6、皮下结节:4%~7%的风湿热患者可出现皮下小结,常伴有心脏炎。小结主要分布在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呈圆形,直径0.5~1厘米,隆起与皮下,可活动,无压痛,常左右对称分布,约2~4周消失。
7、环形红斑:多见于躯干及四肢曲侧,呈环形或半环形,色淡红或暗红,边缘常呈轻度隆起,环内肤色正常,多于数小时或1~2日内消失。可反复发作,不留痕迹,可持续几周时间。常与心脏炎并存。
预防及护理
1、改善生活环境,注意卫生,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避免着凉,勿受凉感冒,不要过于疲劳,预防呼吸道感染。
2、预防链球菌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链球菌感染是预防风湿热初发和复发的关键。对患有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龋齿等患者应及时、彻底治疗。
3、风湿热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2周,并密切观察有无心脏炎的表现,若无心脏受累,开始逐渐恢复活动,2周后达正常活动水平。
心脏炎不伴心脏扩大者,卧床4周后于4周内渐渐恢复活动。
心脏炎伴心脏扩大者,卧床6周后于6周内逐渐恢复活动。
心脏炎伴有心功能不全者应严格卧床,休息8周,在以后的3个月逐渐增加活动量,控制活动量1~6个月。
4、卧床休息时应经常变换体位,以免肌肉萎缩及关节活动障碍。
饮食一定要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糖类的食物。 刘文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