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土
一次相遇.终身相伴
宝宝一发烧,爸爸妈妈就六神无主,要不要吃药?吃什么药?烧不退,医院?反复发烧,怎么办?一大堆问题,让爸爸妈妈抓心挠肺。
宝宝发烧其实是身体抵抗感染的一种方式,病毒和细菌对温度十分敏感,一旦体温上升到40℃,它们的繁殖率就会降低。所以,妈妈们对待宝宝发烧,其实不用如临大敌,下面就为各位爸爸妈妈讲讲,宝宝发烧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
一、38.5℃以下的发烧,要首选物理降温
宝宝发烧温度低于38.5℃,妈妈可以用物理降温法。这种方法既安全又有效,而且温水擦浴能让孩子感到舒适而易于接受。
1.温水擦浴
温水的温度要求在32~34℃,接近正常人皮肤温度33.9℃。把孩子放在床上,不断地拿
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和四肢,边擦边按摩。
医生建议:婴幼儿在使用物理降温时,一般不进行酒精擦浴,因为孩子的皮肤新陈代谢快,酒精会对孩子刺激过大。对于体温高的孩子,可以用少量酒精擦下手心和脚心。擦浴时也要注意保暖,不要在有风的地方进行。
2.给孩子补充充足的水分
孩子高热时,呼吸增快,而且出汗也会令孩子流失大量水分。这时补充充足水分能增加
尿量,促进体内毒素排出。把奶瓶灌满了水,放在暖奶宝上,让温度保持在37℃左右,隔段时间就给孩子喂水。
3.给孩子喂橙汁
孩子发烧后如果不肯喝奶或是吃东西,这时妈妈要记住,不要强行喂奶和食物。可以拿一个橙子,榨成果汁倒在奶瓶里,再加入一点温水。橙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味道酸甜又能开胃,很适合发烧的孩子。
二、宝宝医院
判断孩医院治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
如果孩子发烧时精神状态还不错,能吃能睡,能万能笑,跟平时没什么大的差别,说明
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调养。相反,如果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多预示孩子病情较重,医院就诊。
2.观察孩子面色
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潮红,在家里给他做做物理降温或吃退烧药就行;如果孩子面色黯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多预示病情严重,医院就诊。
3.观察孩子有无剧烈、喷射性呕吐
如果孩子在发烧时出现剧烈、喷射性呕吐,可能是孩子的颅脑发生了病变,医院就诊。
4.查看孩子皮肤
如果孩子发烧时皮肤上出现红疹,多是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所致;如果孩子在发烧时皮肤发紫、变凉,往往预示孩子身体内部循环衰竭,出现这两种医院就诊。
5.观察孩子大便情况
如果孩子在发烧时出现腹痛,尤其是不让按揉的腹痛,多表示患有急腹症;如果大便出现脓血,多预示患上了痢疾等,医院就诊。
三、宝宝发烧后不要急着用药
首先,发烧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父母认为,把烧退了就能把病治好,这种认知大错特错。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不过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给孩子吃退烧药,只是缓解了发烧这一个症状,并不能治疗引起发烧的感染本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治愈疾病,需要针对造成感染的病原体本身来用药。即便是一个普通的感冒,患儿反复发烧3-4天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往往是吃了退烧药就能退烧,过了几个小时体温又升了上去,这是正常现象。
而且,对于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孩子来说,得了普通感冒其实不用特意使用药物来“治本”的,事实上,没有药物可以用来“治本”因为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全可以把普通感冒病毒从身体里清楚出去,通常会有3-4天的过渡。
孩子一发烧就吃药,反而会导致病好的慢。医院研究人员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体温37℃时,脑膜炎病毒比在40℃时生长得更快,并得出发烧对控制脑膜炎的早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四、3个月以上宝宝发烧,要首选乙酰氨基酚
当孩子温度超过38.5℃,而且物理降温无效,就要使用退烧药。这时给孩子使用退烧药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缓解发烧给孩子带来的不适,以便孩子能正常饮食和睡觉,为对抗疾病补充足够的能量和保持体力;二是为了预防孩子可能因为高烧引起高热惊厥。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退热和止痛药物,常用于发热、头痛和其他轻微疼痛,是许多感冒药和止痛药的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因为不含抗炎成分,所以不是所谓的“非类固醇抗发炎药(NSAID)”,因此按常规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比如,不会像阿司匹林那类NSAID类药物刺激胃黏膜或引起肾脏或胎儿动脉导管血液疾病。但如果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就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有研究已经证实严重的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会导致永久性肝衰竭。
五、不要使用地塞米松给孩子退烧
地塞米松,又叫德沙美松,属于糖皮质激素类,其作用主要是抗炎、抗病毒、抗过敏、抗风湿,主要作为危重疾病的急救用药和各类炎症的治疗。儿科中,地塞米松常被当作退烧药使用,因为激素能够抑制致热原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从而取得暂时的降温退热效果,所以一些医生为了达到迅速为患儿退烧的目的,常常为患儿注射地塞米松。
但事实上,地塞米松不是退热药,也不应该被当作退烧药在儿童身上使用,因为地塞米松和可的松、泼尼松等同属于糖皮质激素,它能抑制热源释放、降低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而降温,但同时它能抑制免疫功能,阻碍人体自身对抗致病菌的能力,使得致病菌趁机生长繁殖引起感染。如果这些激素被应用在儿童身上,会刺激孩子出现胃酸分泌增加、恶心、呕吐等症状,并降低胃黏膜的保护和修复能力,经常使用这些激素还会导致炎症及溃疡等病症。而且,对患儿使用地塞米松退烧,会使体温骤降,大量出汗容易导致虚脱,进而容易损伤肾脏。此外,使用地塞米松强行退烧,还可能会掩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问题,耽误病情。
六、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孩子用美林
美林,在中国最常见的叫法是布洛芬,他的首要药理作用是消炎,而不是退烧。而且由于布洛芬在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有脱水症状的患儿不宜使用布洛芬,以免加重脱水症状。布洛芬是通过肾脏排泄,因此肾脏功能不好的患儿在使用布洛芬退烧时要十分谨慎,布洛芬还可能会诱发哮喘,因此有哮喘的患儿最好避免使用。
医生建议:只有吃了泰诺林烧退不下来,才考虑用美林。要特别注意,6个月以上的孩子才能吃美林。
七、提前筛查,精准用药
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杨丽华指出儿童药物基因检测意义重大,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因为不用皮试,医院仍在使用。但某些病人体内,氨基糖甙类药物会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导致药物致聋。如果能提前进行基因检测筛查出氨基糖甙类弱代谢型高危病人,就可以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替代。
“临床上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用了布洛芬解热镇痛,发生剥脱性皮炎,全身皮肤坏死剥脱,用抗生素治疗,又出现菌群紊乱,导致肺部真菌感染,治疗若不恰当,最后会导致死亡。其实追溯到源头,只是一个小小的感冒。老百姓不理解,以为医生小病治死人。”杨丽华指出,这种“处方瀑布”现象,就是一个药物引起的超敏反应,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能提前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对这类药过敏,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