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商报记者王苗苗
河南商报家有小宝
每天中午12点
为您推送权威育儿资讯
星标一下
精彩不错过哦!
国庆假期期间,河南的人们群众,都体验了一把最后的夏日。一朝变成深秋,羽绒服都得穿起来。也正因为这跳崖式的温度,不少宝宝感冒了,不少宝宝发烧了。说到发烧,很多宝妈都会选择给孩子进行物理降温,可事实上,这个物理降温也是很有讲究的。医院(省中医二附院)儿科主任董志巧介绍,在给宝宝降温上,不少家长总有误区。
她说,发热是一个免疫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超过38.5℃才需要吃退烧药,物理降温也是为了配合退烧药,让孩子更舒服一点。
不超过38.5℃,一般不建议采取降温措施。
所谓物理降温,就是利用局部或全身用低温传导与蒸发作用,使体温下降的方法。
据了解,影响体温的因素比较多,常见的有:进食(尤其对于婴幼儿)、运动、哭闹、衣被过厚、环境温度过高等,均可以导致体温升高;而饥饿、少动、保暖不佳时,也会导致体温降低。
所以,测量体温时要特别注意,应该在孩子平静的状态下测量,遇到运动或哭闹或饭后等情况,应让孩子平静30分钟后再进行测量。
正常小儿体温见下表直肠温度:36.5℃到37.5℃
口腔温度:36.2℃到37.3℃
腋窝温度:36℃到37℃
耳温度:35.7℃到37.5℃
物理降温主要包括局部冷敷和全身冷疗。
一、局部冷敷
常用的有冷水袋(用橡胶手套或气球,装冷水或常温水即可)、冰袋、冰囊,其原理为通过接触传导达到降温目的。
家长可以将冷水袋和冰囊,放置于患儿体表大血管分布处,比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注意观察宝宝局部皮肤颜色,如果出现苍白、发绀等情况,要立即停止使用,防止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或冻伤。
冷敷30分钟后,家长再次给宝宝测量体温并记录,需长时间用冷敷的人,也应休息1小时后再重复使用。
其实,有些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热,就会在宝宝的手心、脚心贴退热贴,但事实上,这种退热方法是错误的。
患儿发热时,其末梢循环不良,因而出现“身上发烫,手脚冰凉,寒颤不适”的现象。因此,在宝宝发热时,是不能对其手心、脚心进行冷敷的。
二、温水拭浴
温水拭浴是常用的一种全身冷疗的方式,其原理是温水接触皮肤,通过蒸发、传导作用增加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
通常,宝宝的洗澡盆内,可盛32-34℃的温水,松开床尾及盖被,不过多暴露,脱去衣服,浴巾铺身下,将浸湿的小毛巾拧至半干,缠于家长手上,以离心方向拍拭。
家长可分别拍拭宝宝的上肢、下肢、背部,每侧肢体或背部拭浴时间为3分钟,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
对于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处,要延长拍拭时间,但禁止拭浴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心等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拍拭后,家长要用大毛巾擦干宝宝的皮肤,半小时后复测体温。
因发热可增加皮肤的不显性失水,通常每升高1℃,每24小时多消耗水分约13ml/kg。因此,除上述两种方法外,少量多次喝糖盐水,也可以更好地补充因发热而增加的不显性失水,更利于体温的恢复。
另外,口服退热药后,一般需要40-60分钟才能起效。
发热虽说不上为大事,但也不是小事,家长要对发热的孩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和公号转载
监制/杨韬统筹/宗雷
编辑/王苗苗
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