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一则关于开学的新闻,北京9岁的男孩航航开学前不明原因反复发烧。
很多人留言说这是“开学综合征”,适应一两周就好了,但却忽视了这个孩子真正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不是开学,而是和同学的关系紧张。
就像一个网友留言所说:
“别笑了,(这个孩子)很可能是被霸凌了。”
而航航自述说“和同学关系较为紧张”,很可能经历的不是普通的校园霸凌,而是社交欺凌。
和普通的校园霸凌不一样,社交欺凌更为普遍和隐蔽,表现方式不是肢体欺负、暴力殴打,而是排挤、孤立、背后传谣言等。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被同学这样语言暴力:
“你真讨厌,我不想跟你玩了”
“她不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要跟她说话”
“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让你参加我的生日聚会”
或者被同学这样排挤、孤立:
玩游戏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和孩子一组;
孩子上课发言,其他同学故意起哄;
孩子经常听到其他同学在背后议论他……
那父母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遭遇到了社交欺凌。
社交欺凌的伤害,比我们想象中更大
航航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则新闻。
童星邵一卜疑遭校园欺凌跳楼自杀。
邵一卜是一名童星,曾出演过《筑梦情缘》《银河补习班》等多部影视作品,与杨幂、邓超都有过合作,同时也是一名9年级的学生。
她在学校成绩优异,在校外又是一名亮丽光鲜的童星,没想到却在开学前从6楼一跃而下。
她说:
“过完周末就要回到学校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同学,不知道他们还要怎么对我?”
同学们到底怎么对她了?
没有人打她,欺负她,但是班上同学却都合谋起来排挤她,孤立她。
辱骂她“绿茶”,发作业直接跳过她,不小心碰到她的东西故意做恶心状,分组学习时谁都不愿意和她一组。
(截图来源邵一卜妈妈的举报信)
连个别同学去安慰下她,也会被警告。
甚至带头欺凌的学生还在网上写小说,在班上传阅。
(截图来源邵一卜妈妈的举报信)
邵一卜怎么也想不明白大家为何欺凌她,后来才知道是同学看到她经常被老师表扬,起了妒忌心理。
邵一卜出事后,虽然经过三个月的救治,捡回来一条命,但学业却不得已中断,心理伤害也还在持续。
有同学说听说过邵一卜被同学排挤、嘲笑的事情,没想到精神欺凌伤害也这么大。
其实对于被欺凌者而言,社交欺凌这种精神欺凌,比肢体霸凌伤害更大。
全世界都以你为敌,只有你自己孤身一人,这种恐惧感,可能让孩子一生都难以愈合。
曾经看过一个被社交欺凌的女孩自述,她在小学时因被男生表白,其他人都孤立她,叫她“绿茶婊”,长大后在国外读研究生,同学问她喜欢什么口味的冰淇淋,是不是“greentea”(抹茶口味),她打了一哆嗦,心想“她怎么知道的我以前的经历”。
“绿茶”这个词已经成了她不能听的词,一听到就全身紧张。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友谊,如果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孩子的心理也会备受伤害。
社交欺凌的隐蔽性,让伤害更持久
社交欺凌的伤害性之所以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过于隐蔽。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匿名网友的故事。
网友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从小一起玩到大,两个人都品学兼优。
六年级竞选学生会会长时,她竞选上了,朋友没竞选上。
从那以后,两个人的友谊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朋友开始不等她一起放学,中午吃饭休息时也故意和其他同学一起。
后来班上其他同学也开始孤立她,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她一过来大家就全部走开。
有一次她躲在厕所才听到,原来是朋友把她的过往糗事说给了其他同学听,大家都在笑话她。
她受不了了,把这些事情告诉了父母。
没想到妈妈却说:
“XX是个好孩子呀,我们看着她长大的,是不是你哪里得罪了她?”
爸爸则说:
“你应该再开朗一点,和其他同学搞好关系,就不用在乎XX了。”
网友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她想或许真的是她的错。
她试图找朋友沟通,朋友却不理她;她买礼物讨好朋友,朋友把她的礼物扔掉;她生日请同学吃肯德基,结果只有一个同学肯来,而且还是为了吃那顿肯德基。
网友说那段时间特别不想去学校,觉得学校像冰窖一样寒冷刺骨。
还好那年网友就毕业升初中了,一切终于结束了。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一书的作者西蒙斯采访了多位被霸凌者和霸凌者,他分析说,社交欺凌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因为:
1.欺凌挑起者本身很优秀,老师家长难以相信这类孩子会作恶。
2.老师家长太忙,没意识到孩子受到了欺凌。
3.老师家长会认为是孩子自身社交技巧不足,比如是不是过于内向,不讨人喜欢;是不是行为过于粗鲁,得罪了别人;是不是对同学不够尊重,伤害了别人等。
但是,当孩子遭遇了社交欺凌,父母越不重视,孩子就越绝望,父母越认为是孩子的错,孩子就越手足无措。
任其发展,社交欺凌的范围只会越来越大,直到孩子承受不住。
面对社交欺凌,我们可以做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校园欺凌的调查,调查样本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多所中小学,结果显示:
在小学阶段遭受过语言欺凌和社交欺凌的比例为74.7%,也就是10个孩子中就有7个孩子曾被同学排挤、孤立、嘲笑过。
面对社交欺凌的普遍性和隐蔽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尽早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
根据心理学家的总结,遭遇社交欺凌的孩子,往往有以下几个表现:
放学回家时,经常闷闷不乐甚至哭泣;
经常表示不愿意上学;
有时候会频繁失眠或者做噩梦;
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对以前经常提起的同学,突然不再提起。
产生了厌恶自己的想法;
没有自信心,有时还会否定自己。
如果孩子有以上表现,父母要引起注意。
2.与孩子共情,并帮孩子正确归因
电视剧《小舍得》中,插班生米桃因为成绩优异,被好朋友欢欢孤立了,米桃回家告知父母,爸爸却说“肯定是你自己不会交朋友,别人才一起欺负你”,米桃伤心欲绝。
还好班主任张老师及时安慰了米桃,她抱着米桃说:
“成绩优秀不是你的错,被欺负也不是你的错,你的到来是老师最大的骄傲。”
米桃此时才在老师怀里委屈大哭,之后才渐渐展开笑容。
被同学孤立的孩子,最大的挫败感就是没人理解。
当父母得知孩子被孤立时,最好先共情,给孩子一个拥抱,并认真倾听。
然后引导孩子正确归因,让孩子知道被欺凌不是她的错。
比如向孩子提问:
“那个同学带头孤立你,你什么感受,你觉得她做得对吗?”
3.给孩子还击的勇气和底气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个10岁的女孩和同学一起去春游,路上遇到了正在打扫街道的环卫工妈妈,她大方的跑上去和妈妈打招呼,没想到却遭到同学嘲笑:
“你妈妈是个扫大街的啊。”
但是女孩并没有自卑,而是霸气回怼:
“没有我妈妈这样的环卫工,你们能有这么干净的道路吗?”
之后同学们都停止了嘲笑。
面对欺凌,最有力的制止方式就是用力还击,坚决的向对方表示“你这样做,我很不舒服”,或者“我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敢这样还击。
关键还是看父母有没有给孩子还击的勇气和底气。
父母和孩子关系亲密,给足了孩子爱和鼓励,孩子才能自信勇敢的面对他人的欺凌。
4.引导孩子找新朋友
有个网友留言说,她以前也被孤立过,还好她在小区里、家族里都有朋友,才帮她渡过了被社交欺凌的日子。
当孩子遇到欺凌时,父母可以尝试引导孩子去找新朋友,远离那些“毒友谊”。
如果孩子不舍得那些朋友,父母可以继续用提问的方式引导:
“你觉得那些欺负你的同学,怎么样?”
“她们是你很喜欢的同学吗?”
如果孩子社交技能不足,无法交到其他新朋友,父母可以看一些关于儿童社交的书籍,帮孩子提升社交技能,交到更多朋友。
最后,如果孩子遭遇的社交欺凌已经比较严重,父母还是要考虑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帮孩子重塑信心,同时找老师沟通,让欺凌者停止欺凌行为。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之间的社交,因为单纯,也很残忍。如果不告诉他,什么是恶,他能把人逼死;如果不告诉他要反抗,他能被别人逼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拒绝、被误解、被孤立,在所难免。
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何面对欺凌,如何正确交友。
已经开学了,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被温柔以待,感受友情带来的美好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