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学会这三点,你不仅能从小孩子的每一次

青少年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01

生病是正常的

关于儿童健康,大家需要一个思路。人永远都会生病,从婴儿长成幼儿、少年、青年,然后变成中年、老年,这一路上都有可能生病。

我们无法找到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思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病是正常的。

我在大学学西医的时候,免疫学说小孩子刚生下来头几个月,他的第一次咳嗽、肺炎、拉肚子......建立了他最初免疫系统的反应模式。就像孩子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当他见到一个新东西,就形成一套反应模式,有了这个模式之后,第二次再碰到还用这个模式。

模式各不相同,对的话一切很顺利,不对的话就会有不舒服,然后再调整,再往前走一步。我们每个人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到现在。不光是免疫系统,我们整个的生理系统,包括我们的人格,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一点点成形的。

一个人生病,还有小孩子的生长、发育、修复......是一个身体自然变化调适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常见的症状。

什么是常见的症状?我们都有过发烧。比如,我在讲课,现在还不错,两个小时后会觉得有点热。大家也有这样的感觉吧,有时候连续努力工作几个小时后,脸有点发烧,浑身有点热,要是量体温,没准就是低烧。

大家医院,或者吃药,或者按摩穴位?好像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吧,因为身体会自动调整。同样,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些也是正常的东西,和打嗝、放屁一样,都是身体的调整反应,只是反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第二,要从每一次生病中学习。至少做爸爸妈妈的要学。

通常,不太忙乱的妈妈心会比较静一点,心细一点。细心的妈妈发现小朋友从小到现在每年发两三次烧,似乎能找到规律,问题不大。如果平均每个月发一次烧,就有点问题了。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体,如果某件事情定期发生,应该能找到规律。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原因?是吃多了?受寒了?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跟季节有关?跟情绪有关?还是其他的因素?

还有,孩子每一次生病以后,他的反应模式都有哪些?程度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这些都可以观察到。每一次你用中药或西药、刮痧或按摩、泡脚或者敷冰袋,有没有效果?好的效果是哪些?不好的效果有哪些?我们要注意观察学习,不要每次生病都白生了。

第三,安心、静心的状态很重要。

心不静的话不可能学习到什么东西。每次急急忙忙应付症状,没有安心观察过整个过程。或者因为你的生活太忙、太满,节奏太过紧张,这时再加上小孩子突然生病,你根本不能静下来观察处理,连你自己病了也没办法,都扔给医生。

经常是,小孩病了,可是家长还要上班,心急火燎,见啥都烦,医院看病,医生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医生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孩子整个的生病和治疗过程完全没弄明白。那就有点像我们玩过的电子游戏“弹球”。一个球弹出去,不知会遇到什么,也不知会弹到哪里去,完全是随机的。

这样的家长一多,做中医就会很辛苦。为什么?中医治的小孩子一般都是经过这样三天五天十天,被各种方法都治了一通,没效果,甚至更糟糕之后才来看中医。然后,心急的妈妈还不停地问:“李大夫,今晚要是退不了烧怎么办?”我想:“拜托,你这样折腾这么多遍,孩子的气机都乱了,你让今晚退烧,恐怕不那么容易。”

妈妈有一个单方面的、没有考虑全盘条件的期待,那就是“今晚一定要退烧”。如果是因为受了风寒,身体正在往外排寒气,你说有没有可能或者说有没有必要一定要马上退烧呢?某件事情的发生也许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那它下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退烧太快,会导致很多问题。

所以,以上三点作为前提,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学会这些后,你不仅能从小孩子的每一次生病中找到线索,也能帮助你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理清思路。

02

静下心来找规律辨标本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你还处在摸不到门路的阶段,那就把孩子每次生病和治疗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会帮助你建立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多记几次,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我发现好好记录这些东西并且发过来问我的人,刚开始平均一周或半个月就找我面诊一次,我跟他说不用老来,歇一歇,省点精力省点钱,但他还是要来,后来几个月来一次,最后半年一年都看不到了,他学会了,不来了。

他学到了什么?他也不是对中医全懂了,他只是学会了观察,对日常的问题就有了观察、分辨和妥善处理的能力,不慌张了。西医也认为感冒或者某些常见病,即使不看病、不吃药,喝水、休息、注意饮食,过个六七天,自己也会好。我们的健康曲线和股市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安下心来一边学习一边往前走,这样就很好。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这个规律呢。当它在中间值的时候,我们不用考虑它;当它发展的时候,就要小心一些,别再乱吃东西,比如冰淇淋、炸鸡腿、麻辣烫,让身体好好休息,别看太多电脑、电视,健康曲线自己会调整;当它的发展已经不在你的认知和调节范围内的时候,你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我们大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知道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在中医上叫本和标。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虽然知道不是太好,但我们不理它,不动它,它自己会过去的,而有些事情则一定要出手。我们处理小孩子的健康问题也是一样。

病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病的标签。那就是病有诊断、有病名,比如,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食物过敏、鼻甲肥大、白细胞减少。这些都是现象、症状、暂时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标”。

另一个是病背后的原因,病人的体质,我们称之为“本”。在中医来看,能量不够、渠道堵塞、气机紊乱等等往往是这些病背后的原因,因为发生的位置不同、程度不同、组合不同而产生千变万化的“病”。

在这“本”之后呢,还有更深层的“本”,长期的不当饮食、不合理的作息、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情绪累积等等。

就像洋葱皮,剥了一层,还有一层。

所有的病都不是孤立的,不能离开整体。各种不舒服,是人体的反应,但首先要知道,我们不舒服,至少说明我们的身体还有反应的能力,并且身体能正常接收到这个讯息,这一点对保持健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两种情况,比如人家欺负你,第一种你挺麻木的,不敢出声,一直让人欺负;第二种会说,“你别太过分了!”哪种反应正常一点?第二种比较正常吧。但有时候才稍微碰到了一下,就大怒,“你干嘛踩我的脚?”这个就是过了。有反应,是正常的;反应过高的时候,需要克制一下;反应不及的时候,让它起来一点,帮助身体把不需要的东西化掉。这是中医的作用。

但我们现在的很多治疗方法,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采取的其实是压制——不让它反应,表面上的“太平无事”。妈妈们还挺高兴,孩子吃了药马上不咳、不烧、不拉肚子了,马上就可以上课、上公园玩去了。这背后是一种焦躁的心态,把原本可以清出房间的垃圾都藏到了地毯下。

生病时出现的症状,其实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的部分很大很大。但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只看到和处理表面的东西——症状。冰山下面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体质,中医叫本。

一个人本身体质很好,即使碰到感冒病毒,一屋子人都病了,他都不一定会生病,即使感冒了也会很快就好。如果孩子体质很好,即使有反应,反应还挺激烈,适当控制就好,问题不会大。

一个人体质不好,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还有反应,一种是没反应。体质不好,但还有反应,说明还有生命力,身体还有自己改善、修复、排毒的动力。没反应就比较没有机会了。比如,小孩子刚开始两三个月发一次烧,妈妈给他治得太厉害了,最后变得半年一年都不发烧,妈妈说,幸好被我用药控制住了,连着三个礼拜一直输液,还喝了三个月的苦汤药,现在总算不发了。

好吗?不好!为什么?虽然症状(标)没有了,但是体质(本)呢?小孩的脸黄黄的、瘦瘦的、精神不好,胃口也不好,过度的治疗把孩子的本给伤害了。

03

治病要看体质

不管什么病,它只是现象,而且它会不断变化,变好或变坏。人总是要生病的,不会生病的是木头人,活着就可能生病。我们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ye/8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