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最凶险的一个月到了做好3个字,让孩

北京权威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上周五,三伏天正式结束,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已经过去。接下来,暑热渐消,天气会越来越凉爽,不少家长都觉得,秋高气爽的天气终于可以省点心了。但是,今天我要提醒家长,别省心得太早,出伏以后到秋分前的这段日子是一年中最危险的,一定要警惕,顾护好孩子。今天就来讲讲夏秋交替的时期,怎么调理孩子的体质。

为什么出伏到秋分前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危险的时间?因为“天地之气”会迎来非常大的变化。

1、气候变化:从出伏到秋分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俗话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指的就是这段时间,有些地区一天的气温跨度甚至会达到十几度,早晚冷,中午热,气温变化大,变化快,变化莫测。一些体质弱、脾虚的孩子,很容易就会感受病邪,出现感冒、咳嗽、发烧、流感等情况。

2、阴阳转换:夏季人体阳气升发,进入秋季随着气候的改变,人体也要由阳转阴,把向外升发的阳气收敛起来,这是人体很大的一个交接点。如果没有把握这个关键时期,秋冬季节的病痛也会很多。

总的来说,想让孩子健康度过这段时期,提高抗病能力,主要在于帮助身体适应天地之气的变化,做好这三件事:通、敛、补。

调理体质的过程中,“通”是最重要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秋天,人体的气是往内收的,但人体不懂分辨对错好坏,无论好的、坏的,都会往内收。对人体无益的垃圾、糟粕都不会往外排了,都在“收”的状态,就特别容易瘀堵。

孩子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各个系统与机能都是不完善的,更容易出现瘀堵的情况,尤其是中焦的瘀堵。人体就像是一个房子,要接纳新的能量之前,首先就要把瘀滞在身体里的垃圾、糟粕都清理了。房子清空了,渠道畅通了,才能收敛接纳精华,接下来到了秋冬,滋阴进补才能更有效果,才能更好地抵御病邪,抗病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以通为补”,让气机与气血通畅起来,就是很好补益的方法。

一般来说,夏末初秋孩子常见的“瘀堵”有两种,一个是积滞,一个是湿滞:

●积滞

小儿脾常不足,最常见的瘀堵就是积滞。孩子一旦积滞,营养、津液、气血都会滞留在脾胃形成“积食”,若不及时地消积食、助消化,积食入里化热,就很容易感冒、喉咙发炎甚至发烧。长此以往,脾胃不堪重负,运化能力就会减弱,导致脾虚。脾虚的孩子大多都是体质很差、经常生病、生病了也很难好,或者会有一些慢性疾病迁延难愈。

●湿滞

春夏湿邪当令,孩子脾胃天生疲弱,与外湿斗争了一整个春夏,到了初秋是很虚弱的。脾虚无法正常运化湿气,水湿内停,就会导致湿滞。加上孩子在夏季贪吃冷饮冷食,就会加重脾虚湿困的情况。中医说,无水湿如果停止在体内无法正常排泄,日子久了就会成痰湿体质,还会诱发各种疾病,孩子的体质就会更差。脾失健运,孩子就会百病由生。

入秋以后,“敛”是调理的关键

夏秋交替,大自然呈现一个由阳转阴的过程。《黄帝内经》:“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意思是春夏要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要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入秋后,自然界阳消阴长,阳气内收,阴气外显。与自然界相应,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会发生变化,阳气逐渐往回收。因此,“敛”是整个秋季的调理关键,有意识地帮孩子把阳气收敛回来,秋冬季节才有更好的抗病能力抵御燥邪与寒邪。

暑气消散,要“补”回损耗的气阴

经历了一个夏季和三伏天,孩子身体里的气和阴都会有所耗损,古人说的“一夏无病三分虚”,就是这个意思。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升发,皮肤腠理大开,人体会经常出汗,气随汗泄,过汗伤津,气血与津液都会有所耗散。就好像一锅水一样,阳气蒸腾旺盛,火力太大,锅里的水也会被烧干。所以,夏季对阳气的消耗也是最为凶猛的。

出伏以后,暑气逐渐消散,这时候就要把损耗的气阴慢慢补回来,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接下来秋冬,提前帮身体打好根基,避免感染“病邪”。

如何做好通、敛、补?

1、每天“10秒”,减少积食,及时祛湿

要及时消积、祛湿,这是敛阳与补气阴的基础。家长就要每天坚持“10秒判消化”,每天早餐后观察孩子的舌苔、口气、大便、睡眠,如果有一个方面或以上不正常,就证明孩子有可能积食了。家长应该马上调整当天的饮食内涵,给孩子用“4招助消化”,给孩子吃软、吃素、吃少、吃三星汤,坚持2~3天,积食就能有所缓解。

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舌边有齿痕、舌苔厚腻、舌面水滑;大便稀溏甚至腹泻;容易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可以给孩子用四星汤或五星汤,能同时兼顾消积与祛湿。家长要记得配合素食,连续2~3天,效果才会更明显。

另外,虽然现在天气还是很炎热,但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少吃或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西瓜、冰可乐、雪糕等,避免损伤脾阳,生内湿。

2、不能忽视驱寒的工作

上面提到,帮孩子敛阳、补气阴前,要先消积、祛湿,否则会把糟粕、垃圾收到中焦,就会更加壅滞。此外,家长一定不能忽视驱寒的工作,要把吹空调、喝冷饮、吃冷食困在体内的寒气驱散。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晒晒背、晒晒太阳、泡泡脚,或者用一些驱寒的食疗都是不错的方式。

3、要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中记载: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季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顺应天地的气机,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而且睡眠就是体内阳气逐渐入阴的过程,更是最好的养阴手段,秋后家长让孩子早睡一点,不仅能很好地敛阳,还能养阴。

4、敛阳、补气阴的关键在脾胃健运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健运,阳气才会健旺。脾胃运化得利,气血才会充足,才能更好地输布到四肢与脏腑。所以,敛阳、补气阴的关键都在于脾胃健运,也是我一直强调四季都要做好健脾工作的原因。在孩子消化好时要积极健脾,秋季保健方可以用小儿安秋方,能起到消积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还能顾护脾肺,预防咳嗽、腹泻等小儿秋季高发疾病的发生,每周用1~2次。

小儿安秋方

材料:

炒谷芽10克,炒麦芽8克,陈皮1~2克,乌梅5克,莲子5克,百合8克,猪瘦肉适量

宜忌:

◆3岁以上辨证服用。

◆最好在无病痛时用。

◆蚕豆病可以用。

更多调理食疗方可查阅

《儿童食疗大全电子课》

▍推荐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zb/10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