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也是最常造成用药过度的症状。为啥?看着孩子整天发烧不退、浑身发抖、四肢冰冷,妈妈们当然医院要求医生用药。可是包括小邦在内,相信妈妈们都会从心里问一句:“这样真的好吗?”今天小邦就为大家分享一位儿科医生
安媽咪对于幼儿发烧的见解↓↓↓↓↓传统上,大家总认为发烧是件坏事。一旦发烧不退,有些妈妈就会带着孩子到处换医生看。其实,近年医学界对于发烧的研究,才发现我们对于发烧居然有那么多错误观念。人们生病会发烧这件事,其实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一旦对病人的发烧做出不适当的处置,有时反而有帮倒忙的危险。
最常见的错误观念
一、发烧都是有害的,烧太久可能把脑子烧坏
医师叮咛:很多研究显示适度发烧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也有研究显示动物用大量退烧药反而会增加败血症的死亡率。人类生病的时候发烧,算是一种保护性的本能反应。
41℃以下的发烧不会对脑神经组织直接造成伤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高烧本身会对神经组织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一般口语传说发烧把小孩脑子烧坏的事例,都是因为那些小孩罹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发烧只是这些疾病的一种症状,真正影响脑部的是脑部严重感染病症。
二、生病发烧的时候,睡冰枕会有退烧效果
医师叮咛:人体因为感染等各种疾病出现发炎反应的时候,白血球制造的一些小分子会作用在脑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而使体温的定位点上升,于是人体会进行很多生理反应使体温上升。
这就好比说发烧的时候,我们的脑子会认为38℃以上才是正常体温,冰枕等物理退烧法违背脑部的设定而让热量流失,就好比把热水器温度设在℃,一面插电加温,一面却一直丢冰块进去,不但让病人有寒冷的不适感觉,也会增加无谓的能量消耗。
对于代谢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贫血等患者而言,他们无法应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导致代谢机制崩溃或心肺衰竭,这类病人发烧时使用冰枕的危险性更高。
三、高烧不退的话必须打点滴才会退烧
医师叮咛:反覆发烧与退烧的过程中,病人需要流很多汗散热,所以身体容易缺乏水分,打点滴顶多只有补充水分的效果,对于发炎性疾病引起的发烧并无退烧效果。
发烧病患任意打点滴,不但不会有治疗效果,也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或因打针带来的问题如静脉炎或水分过量等。
四、使用退烧药以后如果又烧起来,表示医师开的退烧药没效
医师叮咛:一些人认为吃退烧药以后如果又烧起来,就表示医师开的药没有效,所以会去找其他医师,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各种退烧药的效果都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如果疾病的过程还没结束,退烧以后又烧起来是很常见的事情。常见的呼吸道或肠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没有特效药,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续发烧达一週或甚至更久。
如果发烧不退,必须持续就医寻找有无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退烧药无效。
孩子生病,家长担心是自然的。曾经在门诊遇到不管怎么解释,有的家长仍就说“我的孩子不能发烧”而希望医师开强一点的药,或是因担忧发烧而过度使用退烧药,使得孩子大量出汗,体温过低。其实,这些行为都太极端了。
然而,也有不少妈妈听了安妈咪解释几次,自己也学着观察孩子生病时该注意的情况后,常常“退烧药”在孩子生病发烧的过程中,真的就成了“备而不用”的药物,这难道不才是最好的结果么。
关于发烧爸妈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发烧的意义
Q1:体温高到几度以上才算发烧?
A:发烧的定义为身体内部的中心体温?38℃,介于37.5℃与38℃间的体温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发烧,必须参考前后测量的体温与其他症状判断是否有发烧现象。
Q2:人为什么会发烧?
A:人体脑部下视丘的地方有个体温调节中枢,在这裡会设定一个体温定位点,平时不生病的时候体温都设在37℃左右。当人体因为感染等各种疾病出现发炎反应的时候,发炎反应所制造的一些小分子会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而使体温的定位点上升,于是人体会进行很多生理反应而使体温上升。
有另一种情形是身体并没有发炎、体温定位点也没有上升,但因为身体热量太多,来不及散热而使体温上升,这种情形称为「体温过高」,例如在炎热的环境下穿太多衣服、把婴儿包得太紧、运动、洗三温暖、中暑等。
Q3:小孩发烧时,为什么会手脚冰冷?
A:发炎反应导致脑部下视丘体温定位点上升的时候,脑部所认定的正常体温会超过38℃。如果当时体温并未达到设定的标准,病人会觉得冷,而且可能不自主地出现肌肉颤抖以增加热量,并让四肢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丧失,所以会出现手脚冰冷现象。
Q4:发烧对人体有没有什么好处?
A:很多研究显示,适度发烧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也有研究显示,退烧药会压抑免疫反应,所以在动物实验中用大量退烧药反而会增加败血症的死亡率。人类生病的时候发烧,算是一种保护性的本能反应,目的在加强我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Q5:发烧对人体有没有什么坏处?
A:发烧的时候需要产生多馀的热量,所以会增加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制造量与心脏输出量,这些对于健康儿童的影响很有限,但患有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慢性肺病、糖尿病与先天代谢异常的儿童,则可能无法承受这些多馀的负担。此外,有些儿童因为体质因素,在3个月大至6岁间可能因为发烧而导致热性痉挛。
Q6:发烧会不会把脑子烧坏?
A:41℃以下的发烧不会对脑神经组织直接造成伤害,极度高烧有时会使意识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高烧本身会对神经组织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一般口语传说发烧把小孩脑子烧坏的事例,都是因为那些小孩罹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发烧只是这些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真正影响脑部的是脑部严重感染病症。
Q7:使用退烧药以后,如果还有发烧现象,是否表示医师所开的退烧药没有效?
A:一些民众认为吃退烧药以后如果又烧起来,就表示医师开的药没有效,所以会去找其他医师,造成医疗的浪费。事实上,各种退烧药的效果都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如果疾病的过程还没结束,退烧以后又烧起来是很常见的事情。常见的呼吸道或肠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没有特效药,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续发烧达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发烧不退,必须持续就医寻找有无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开的退烧药无效。
关于体温的测量
Q1: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体温的测量?
A:无论身体产热增加或散热不良,都会使体温上升,例如喝很多热水、运动、泡三温暖、长时间晒太阳、穿太多衣服等。如果要确定有没有生病发烧,就必须避免这些因素,并静坐休息15至30分钟后再量体温。
Q2:摸小孩的皮肤看有没有发烧的方法准不准?
A:摸皮肤判断有没有发烧的方法很不准确,所以当小孩生病的时候,一定要用体温计才能正确判断小孩有没有发烧。根据国外的研究,母亲用手只能正确判断74%有发烧的小孩,而护理人员的正确判断率则只有42%。
Q3:量体温的方法有好多种,到底哪一种比较准?
A:量体温的方法包括肛温、口温、腋温、背温、耳温、额温等,其中以肛温最接近身体内部真正的温度。耳温与肛温的相关性很高,必要时可取代肛温,但必须注意3个月大以下婴儿的耳温常不准确,所以不建议使用;而5岁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温。
口温平均比肛温低0.5℃,腋温平均比肛温低0.8℃,而且这两种方法比较容易受到皮肤黏膜血管收缩等因素的影响而偏低。1个月大以下或体重很低的新生儿,不适合量肛温与耳温,可考虑量腋温或背温。用额温枪或红外线测量皮肤表面,常有严重低估真正体温的现象,所以不建议常规使用。
Q4:量耳温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A:只适用于3个月大以上婴儿,量的时候必须注意耳温枪在耳朵裡面的角度必须正确,过多耳垢则会干扰测量。耳温枪必须定期校正以免失去准确性。当两耳量出来之温度不同时,以较高温度为准。
关于退烧的方法
Q1:既然发烧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是否表示都不要退烧?
A:如果体温上升的原因不是发炎性疾病,则这种高体温对人体并没有帮助,随时都可予以退烧,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类的体温过高。至于发炎反应引起的发烧,如果体温并未太高,也没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时候,并不需要积极退烧,尤其当体温还没超过39℃以上的时候。
专家建议下列情形较易併发发烧引起的不适,所以当体温超过38℃以上就可考虑退烧:
1.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2.併发心脏衰竭之心脏病或发绀性心脏病。
3.慢性贫血。
4.糖尿病与其他代谢异常。
5.过去曾经有单纯发烧引起抽搐的热性痉挛或癫痫患者。
6.其他因为发烧而有不适症状。
Q2:冰枕、散热贴片、退烧药等各种退烧法中,哪一种效果比较好?
A:过去曾经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为酒精快速挥发散热会引起表层血管急速收缩,反而有碍散热,所以不应做为退烧之用,其他退烧法可分为物理退烧法(包括冰枕、低温毯、贴于皮肤表面的散热贴片)与化学退烧法(包括口服、肛门塞剂、注射之退烧药)两种。
冰枕等物理退烧法只能加速散热,并不会矫正发炎反应所引起脑部体温定位点的异常上升现象,所以发炎性疾病不应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烧法,而应使用可以矫正脑部体温定位点的退烧药。此观念对于代谢异常、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贫血等患者特别重要,因为冰枕等物理退烧法违背脑部体温定位点上升的事实,会大幅增加发烧生理反应所需进行的代谢作用,反而让身体承受更多代谢负担而有危险。
衣服穿太多、中暑等体温过高的情形,脑部体温定位点正常而只是产热与散热失调,此时才可使用物理退烧法。
Q3:打点滴或喝很多水有没有退烧效果?
A:打点滴或喝水只会增加体内水分,对于发炎性疾病引起的发烧并无退烧效果。退烧时,人体必须流汗以散发体内多馀的热量,所以如果发烧与退烧过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为大量流汗而导致脱水,此时才需要特别注意水分、电解质的适度补充。
Q4:有没有哪些退烧药是宝宝不可使用的?
A:宝宝使用阿斯匹灵(aspirin)可能会伤害肝脏与脑部,而导致所谓的「雷氏症候群」,所以阿斯匹灵不可以在18岁以下儿童当作退烧药使用。包括各种含有水杨酸成分的口服或注射用退烧药。目前台湾地区所上市的注射型退烧药,主要成分都是水杨酸,都不应使用于18岁以下儿童。
Q5:口服跟塞肛门的退烧药有没有什么差别?
A:口服药物与塞肛门药物的作用时间与退烧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别,但建议儿童应优先使用口服制剂。如果有严重呕吐、小孩拒绝吃药等情形时,才考虑使用肛门塞剂。有些人认为体温要达到某个标准以上,才可以使用口服或塞肛门的退烧药,这种看法并没有理论根据。
Q6:可不可以轮流使用两种以上退烧药?
A:医学上未曾仔细评估混合使用两种以上退烧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所以不建议常规使用。但顾及少数发炎严重者,使用一种退烧药的效果可能有限,所以在不违反本建议所列的各种退烧原则下,可考虑于特殊情形下轮流使用两种退烧药,但原则上不建议一次同时给予两种以上退烧药。
有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