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日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今年的三伏天还是整整40天的加长版!进入三伏天,三水都将开启“高烧”模式。
据中国天气网报道:
昨天(7月17日)是“头伏”,江南南部和华南经受高温“烤验”,体感温度达40℃左右,公众需防暑降温。
根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体感温度计算可知,气温达到33℃,相对湿度达到60%,体感温度就会达到40℃,所以对于江南南部和华南地区来说,目前体感温度普遍达到40℃左右,闷热感强烈。
未来几天即便是有阵雨,也是水煮模式。更惨的是,再后面阵雨模式关闭!高温模式彻底打开。那一条红线延绵不断,一直找不到头。
隐约感到抗热持久战就要打响了!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空调,爱冷饮,喝水多,这些习惯都有哪些危害?快来看看关于“三伏天”你应该知道的事。
年三伏40天
初伏10天:年7月17日~年7月26日
中伏20天:年7月27日~年8月15日
末伏10天:年8月16日~年8月25日
“三伏”的来历与习俗
谨防患上致命“热射病”
热射病的典型症状是体温超过40℃。如此高的体温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大脑在全身器官中产热量最大,热量消耗占全身的1/3,同时,脑细胞也非常娇嫩,承受不起40℃的高温。一些经过抢救幸存下来的热射病患者,有的长期处于植物人状态。
“重症中暑危及生命,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一般来说,人体从轻症中暑发展到重症中暑,有两个小时的过渡期。如果在中暑早期症状出现时,及时休息,缓解病情,就可以避免发展到重症中暑阶段。”赵伟表示。
提醒
有这些症状时切勿轻视
医院急诊科医生朱思奇介绍,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是指人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到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后四肢肌肉、腹部肌肉甚至胃肠平滑肌发生痉挛和疼痛;热衰竭常发生在人体对热不适应,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然后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甚至可以出现晕厥,并有手、足抽搐;而热射病是最严重的情况,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可能导致死亡。“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环境中或者烈日暴晒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而且没有足够的防暑降温的措施,常常容易发生中暑。”朱思奇表示,有时候气温虽未达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也可以发生中暑。
“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市民切勿轻视。
知多D
中暑后该怎么办
转移:出现中暑症状时,应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促醒: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医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地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高温天热,请一定要注意好身体!!
三水发布编辑小组根据珠江时报、佛山日报、佛山电台、央视新闻等综合报道。了解更多三水新闻资讯,您还可以登陆三水新闻网或下载“大美三水”手机app。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