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最危险的情况是快速大量出汗导致脱

关于宝宝发烧,那些你不知道的二三事!

宝宝为什么会发烧?

人类是恒温动物,人体正常体温在37.5℃左右。但当炎症等致热源侵袭身体时,导致自身体温的设定温度提高,人体中心体温≥38℃,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烧现象。

一开始发烧,可能会觉得四肢冰冷,这是体温设定点提高的结果,这是体温上升期。

一旦体温提高到设定点之后,四肢变成温热,也不会有明显怕冷的感觉,到了恒温期。

过一段时间或使用退烧药以后,体温定位点下降,宝宝可能会觉得热,并开始流汗,这是下降期。

所以,发烧是人体自我体温调节的过程。

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

家长之所以谈发烧色变,大多数是怕发烧,特别是高烧,烧坏宝宝脑子,会这样吗?

这是家长的误区,发烧并不会直接烧坏宝宝脑子。

老人常说的“小孩脑子烧坏脑子”,是因为宝宝已经罹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发病时发烧是一种病症现象,之后留下神经后遗症,与发烧无直接因果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人体对炎症引起的发烧是有调控机制,一般不会超过41℃。

捂汗很可怕?

经常有老人觉得孩子发烧多盖被子,要捂汗。其实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宝宝发烧最可怕的不是高热,而是快速大量出汗导致的脱水,这才是最危险的情况。

宝宝小,身体内水分本来就不多,捂汗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出大量的汗,同时补充水分不及时,就导致脱水。脱水严重的会导致脑细胞脱水,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才是永久性损伤。所以越小的宝宝越不能捂被子,3岁以内都不建议捂被子,后果很严重。

退热贴只是给家长的安慰?

市面上退热贴种类繁多,价格不等,但都不算便宜。现在的家长也都讲究物理降温,那到底家长花大价钱买来的退热贴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一用就退烧?

不一定!这要根据宝宝自己感受,如果宝宝爱用,不反抗,就说明对宝宝发烧有缓解。如果宝宝贴上就往下拿,不让你贴,那就不要勉强宝宝。

退热贴实际散热面积非常有限,很多妈妈还喜欢贴在宝宝的额头、腋下等高热部位,这就让局部皮肤急剧收缩,刺激比较大。

以退热贴,温水浴为代表的物理降温法,更像是给爸爸妈妈的安慰剂,爸妈觉得宝宝用了就不那么难受。

特别指出的是,请不要再使用酒精降温,酒精刺激性较大,容易引起宝宝呕吐等症状,让家长误以为病情加重。而且因为酒精快速挥发散热会引起表层血管急速收缩,皮肤发紧,也会让宝宝非常不舒服,刺激性大于降温功能。

比较有效的方法,妈妈可以参考下面这些:

1、给宝宝爱喝的水

多喝水让宝宝出汗,也把丢失的水分补回来。对于还在母乳的宝宝,发烧时要增加母乳喂哺的次数。

如果宝宝因嗓子疼等问题不爱喝水,妈妈可以适当给点他爱喝的果汁,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鲜果汁,帮助恢复。

2、适量穿衣,勤更换

不是什么时候都要捂着,根据宝宝身体情况调整衣服,也许把衣服打开散散热,体温也会下来。

3、注意营养补充,别只喝粥

有的妈妈怕宝宝生病消化不好,顿顿吃粥,其实这样营养不够,不利于宝宝恢复。

发烧时体内新陈代谢特别快,需要大量能量支撑。如果他状态好,营养丰富的蔬菜肉类都可以给点。

但切忌吃的特别饱,毕竟消化系统还是相对弱。

4、勤测体温

建议妈妈最好每间隔4个小时就测量一次体温,高温宝宝则需要每1—2小时测一次。

死守38.5,超过就给必须要吃退烧药?

现在的家长对发烧都有点基本的认识,不会孩子一热就塞药。但经常是左手体温计,右手退烧药,不烧过38.5拼命物理降温,一超过38.5立马给吃退烧药。38.5已经成为一条高压线,死守38.5。难道,超过38.5必须要吃退烧药?

其实要看宝宝状态,如果孩子还满地跑着玩就不用太担心,尤其当体温还没超过39℃,状态也还好,家长就可以等一等。一句话,主要看孩子状态。

那什么时候该用退烧药?宝宝体温超过了39.0℃,且宝宝精神状态不好,表现的很不舒服时可以用退烧药。

注意:

1、不同的退烧药不要随意地同时使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容易出危险。

2、退烧药也不可给宝宝多次或多量服用,以加强退烧的效果。

3、任何药物都有合适用量,吃多了即会产生毒性。

许多家长不想看宝宝发烧难受,把各种退烧药都塞给宝宝服用,烧不但没退,反而烧得更厉害。因为退烧药的毒性反应之一,就是让体温升高。

哪医院?

如果宝宝出现下列情形,或是你感到担忧或不安,不管是否发烧,都应立即送医生处诊治:

有脱水现象,例如:口部干涸、啼哭时没有泪水、病容满面、眼球或头顶囟门凹陷、尿量大幅减少

出现高烧惊厥、抽搐

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缓

身上有红疹

持续发烧不退

持续头痛和呕吐不止

皮肤出现紫斑

嘴唇、手指、脚趾发黑

三个月以下婴儿出现发烧

延伸阅读

除了把药掺进饭里,喂孩子吃药还有这些好办法!

每每孩子生病,家长都着急万分。

然而看病取药回到家,怎样安全、又不影响疗效的把药给宝宝喂下去,就成了又一个难题。

这时候,我们身边各种神爸妈总会跑来乱支招儿——“要把药片碾碎了掺进饭里呀!”,“加糖,加糖孩子就吃啦!”,“我们家都放果汁里,喝不出来”,“别跟ta废话,就一个字灌!”

然后这些做法真的可行吗?会不会对孩子身体和药效有什么影响?

其实,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最大的服药问题无非两点。一是心理抵触外,二是安全喂药。

儿童常用口服药品剂型,除糖浆和口服液外,以散剂、颗粒剂和片剂等为主,大一点的孩子会用到胶囊剂。

药师们常说:“药品制备什么剂型,并不是凭空想象。要考虑是否适合药品的化学性质,考虑哪种剂型可降低不良反应对身体的影响,而且给药途径的不同,也会使药物的作用性质不同,起效快慢也不同。”

比如硫酸镁,口服可导泻。而以5%注射液静脉滴注,则可抑制大脑的中枢神经,起到镇静、抗惊厥作用,多用于产科和儿科。

让人又爱又恨的散剂、颗粒剂

由于服用和携带都非常便捷,且在溶液(饮用水)中分散度高、起效快,使得“冲剂”一直都受到儿科医生的青睐。

但是,也正因为这两种剂型的粉碎化程度高,表面积过大,致使一些性质不稳定、易吸潮的药品成份并不适合制备,且部分散剂难掩药品的苦味,着实让家长们又恨又爱。

散剂与颗粒剂,最直观的区别在于粉末大小。

大的是颗粒剂,图片来自网络

小的是散剂,图片来自网络

且从制备的复杂程度来讲,颗粒剂也是大于散剂的。另外由于后者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还有释放时间和释放部位不同的颗粒剂,如肠溶颗粒剂,缓释颗粒剂等。

而儿童常用的颗粒剂,以“混悬”和“泡腾“颗粒剂为主。其中,混悬颗粒剂临服前,要充分搅匀,因为难溶性药品成分并不是溶解,只是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而已,所以如果不搅拌,大颗粒就会沉降到杯底。

药片怎么吃?

片剂作为另一种儿童常用剂型,多见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糖衣片和普通片等。由于体积小,性质比散剂、颗粒剂相对稳定,便于储存,且适当掩盖了药品的苦味,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但是,有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在服药时,药片卡在气管造成危险。

其实像分散片和泡腾片,都是需要放在水中,待充分溶解后服用的。而且药片中的崩解剂会帮助药物化学成分的溶出,因此服药的水温不必过高。

咀嚼片虽适合孩子服用,但对于还没长牙的婴幼儿比较困难。这个时候,家里的擀面棍可以“代劳”,压碎成小块后喂服,但不建议使用铁质物品按压,如菜刀等,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某些普通片也可同样压碎服用,但必须要注意药品说明书中,有没有明确“不可掰开服用”之类的警示。

一方面,有些化学性质活泼的药品,在接触空气后很短时间内就会失效,致使掰开服用的剩余药品,在下次服用时就失效了。

另一方面,缓控、释制制剂是绝不可以掰开服用的,因其中包含的“骨架成份”是帮助药品缓慢(或恒定)释放药效的核心结构,如果破坏了此结构,也就没有了长效的作用。

胶囊怎么服用才不粘嗓子?

很多父母给孩子喂药时,习惯把囊壳拆开,其实这并不科学。

胶囊里的药品成分大多比较“娇气”。因为胶囊壳隔绝了水分和空气,才使得内含的不稳定成分安然无恙,且最大程度遮蔽了药物的不良气味,而且不像片剂需要高压压制,胶囊内容物比较松散,可迅速溶出而被吸收。

如果孩子不得已要服用,可以先喝些水让嗓子充分润湿,并在服药时,含一大口水送服。不要让胶囊在口里停留时间过长,以免其黏在口中或咽喉部,造成危险。

药师来支招儿

父母们拿到医生处方后,可以先自行查看药品的剂型,如果判断孩子吞咽有困难,可以询问医生“是否有相同药品成分的其他剂型?”,如果没有,也不要自作主张把药片掰开服用,要咨询医生或药师。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白癜风介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ohaifashao.com/fsxe/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